汉英色彩词中语言联想意义的表征及影响
2017-03-10弓超宇
弓超宇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32)
汉英色彩词中语言联想意义的表征及影响
弓超宇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32)
色彩词是记录颜色的词汇,它对客观色彩世界做出最直观的反映。不同的色彩词包含着和颜色有关的各异想象,由此色彩词被赋予了不同的联想意义。汉英色彩词中的语言联想意义分为联想重合、联想碰撞、联想对应及联想空缺,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为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色彩词;联想意义;跨文化交际
一、概述
语言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们在某个特定社会环境中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每个民族都用自己特定的语言来交流,语言是区分民族特征最关键的工具之一。在其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被赋予了各异的感情色彩,由此包涵了不同的联想意义。色彩词是话语的增色剂,它将联想意义阐释得更为鲜明、生动、有活力。
20世纪70年代中叶,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ery Leech)在《语义学》[1](Semantics)中指出,语义包括概念、内涵、情感、搭配、反映、社会和主题在内的几种类型的意义。除概念和主题意义外,其它几种意义便是对联想意义的集中和归纳。Geoffery Leech在书中指出,联想意义是指语言在被人类运用的过程中所联想到的切身感受,传递出这种语言在为人们应用时所表现的情感,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现出某些特殊语言集团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因此“社会文化意义(social-cultural meaning)”这一概念被语言学家广泛运用。[2]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民族之间迥异的特点,而这种不同又都附带着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性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意义,个性则使其联想意义各不相同,带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3]
二、汉英色彩词中语言联想意义之探究
色彩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在表达事物本来特定颜色概念的同时,还受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制约,反映了人们在不同领域的文化特点。本文从红、白、蓝、绿、黑和黄,即red,white,blue,green,black,and yellow几个色彩词着手,探索其在汉英两种文化中联想意义之异同。[4]
(一)汉英色彩词表面意思相同,联想意义相通,即联想重合(associative overlap)[5]
尽管各民族在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各异,但从客观上来讲,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是相同的,所以不同国家的人民对自身及外部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达成一致。
例如,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人们提倡“绿色地球”“绿色出行”,由此“绿色”便被赋予了“环保”之意,兴起了诸如“绿色经济、革命、科技”等热门词语。在英语中,“green”也具有“自然、环保、节能”之意,如“green food”被叫做“绿色食品”。表示“black”的“黑色”,在世界范围内都会让人联想到“悲哀、阴森、不吉利”等。
再如,“紫色”一词在汉语中有“腰金衣紫”“纡佩金紫”之说;“to be born in the purple”表示生于帝王之家,“to marry into the purple”表示与皇室或贵族联姻。更为细致来讲,“紫色”在汉语中象征王公贵族的高贵显赫,很少指统治者,而在英语中却象征着王权的神圣威严,并不涉及到大臣们。尽管如此,“紫色”在汉英两种文化中都指代“尊贵、显赫”,并不影响其具有联想重合之特性。
(二)汉英色彩词表面意思相同,联想意义却不同,即联想碰撞(associative conflict)[4]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是两种不同文化价值系统内的语言,加之民族之间由于各异的民族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即使字面意义完全一致,联想意义也会迥然不同。
比如,“红色”在汉语中意味着“吉祥、喜庆、热闹、好运、忠贞、革命”之意。“红色”在中国是传统色,所以在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上,“红色”绝对不会缺席。每逢农历新年,邻里街坊都会贴起红色的春联,高高挂起红色的灯笼,堆起红火的篝火(熊熊燃烧的篝火象征着日子的红火),还常常会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发“红包”……这些“红”都是为了衬托出节日里热闹的气氛。结婚时,家里的布置摆设会用红色来装点,新人着红色的衣服,带红色的胸花,等等,用红色预示着以后的日子要过得红红火火,用红色象征着幸福、吉祥;“红火”“红人”等表示好运;“一颗红星,两手准备”包含对革命的坚定、矢志不渝之意。
而英语中的“红色(red)”则恰恰相反,人们受耶稣和中世纪各教派之间冲突的影响,由此常用“red”一词表示“流血、暴力、血腥、灾难、亏空、负债、愤怒”,等等。如:“a red battle”表示“一场血腥的战争”“in the red”表示“财政赤字,亏空”“wave a red flag”指某人做了令人着狂、发疯的事。
又如,“白色”在汉语中有“不吉利、卑微、无用、反动”之意,如中国人办丧事时只有一个色调,即白色;古时把未获功名的书生和平民都叫做“白丁”,把他们的居所称之为“白屋”;“白搭”则意味着“徒劳、无用”;在反革命时期,有“白色恐怖”之说,象征着反动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白区”则暗含着人民所处的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
然而,“白色”在英语中有截然不同之解,“white”意味着“纯洁、明净、喜庆、善良、幸运”。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中,白色为主色,是整个婚礼的主调色,新娘所用物品均为“白色”,代表着“纯洁,善良,喜庆”;“a white day” 表示吉日,“white light” 表示公正的判决,“white lie”表示善意的谎言等等。
(三)汉英色彩词表面意思不同,联想意义却相通,即联想对应(associative correspondence)
虽然汉语和英语中某个词的表面意思不同,然而却蕴育着一致或类似的内涵。[6]
比如,“黄色(yellow)”与“蓝色(blue)”在汉英文化中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中华民族祖先的诞生之地是黄河流域,黄河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黄土地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的肤色也是黄色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黄色”是中国“五行”中的土和“五方”的中心所用颜色,中国人用“黄色”寄托着其深深的依恋及崇拜之情,由此中国文化的主色里就有了“黄色”,同时“黄色”还象征着“皇族的权力”,有“尊贵、庄严”之意。例如“黄袍”旧指君王的衣服、“黄榜”指君王的文书、“黄屋”指君王坐的车。此外,“黄色”还有“幸运、吉利”之意,如“黄道吉日”。
而英语中的“blue(蓝色)”,其涵义类似汉语中的“黄色”,指代“尊贵、一流”,“blue blood”就指“有贵族血统的人”,“blue-brick university”称做“名牌大学”。但是,“blue”也并不仅仅只有褒义,它还有“色情”之意,这与“黄色”在汉语中的意思不谋而合,如“blue film”叫做“黄色电影”,“blue joke”称为“黄色笑话”,等等。
(四)汉英色彩词表面意思相同,但其特定的联想之意仅存在于某一种语言中,即联想空缺(associative shock)
从理解层面可以这样认为,联想空缺存在于汉语和英语两种文化中,但从本质上讲,它与联想重合、联想碰撞、联想对应互相叠加,彼此含括。大多数色彩词的联想意义并不是单一的,每种联想意义最少有以上两个特点,由此可见,联想空缺也不是独立而存的。
例如,“绿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指“青春、活力、环保、健康、安全、承诺”,这是两种语言联想重合之意所在,“绿色”又有着各自语言所具有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存在理想空缺。“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有“卑贱、卑微、不忠贞”的意思,如旧时绿色的官服经常为级别低的官员所穿着,青楼女子也经常着绿色的衣服,妻子的出轨常用“绿帽子”来代指,等等,这些联想意义在英语中是没有的。
反之,“green”在英语中所要传达的联想意义也并非为汉语所具备。例如,“green”指钱财,“green power”代指有实力的大财团,“green pound”代指英镑;“green”表示嫉妒,“green with envy”意指非常嫉妒的,“green-eyed monsters”绿眼妖魔,意指嫉妒;“green”表示没有经验的,“as green as grass”指幼稚的、无生活经验的。
再如,中国文化中的“蓝色”多表达的是本意,如“蓝色、宁静、深邃”等,而在英语中“blue”包含“忧郁、悲伤、尊贵”之意,“in a blue mood”表示“心情不好,情绪低落”“blue blood”指代“权贵”。
三、汉英色彩词联想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反映
(一)趋同化倾向
英汉色彩词在其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生了碰撞,不同语言在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从而使汉英色彩词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义的增加
汉英色彩词相互吸收、兼容并蓄,极大丰富了彼此的词汇系统。如,汉语吸收了英语中的“绿色(green)”所包含的“环保”之意,如“绿色政治,环保政策”用“green politics”来表示,“环保组织”为“green organization”,“环保运动的成员”指“green members”等,以及“蓝领”“白领”等也都是从英语文化中汲取的。[7]
2.词义的变化
在汉英两种文化的交流中,有一些色彩词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西方文化中,“黑色”有“庄严、肃穆”之意,在一些如出席宴会、参加交响乐等正式的场合,西方人常常会着黑色的礼服,而“黑色”给中国文化也带来了影响,在正式场合,黑色的着装也被中国人所喜爱。
(二)保留本色,独具特色,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深奥精微、底蕴丰厚。汉语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体系,为了保持其特有文化的纯粹性和纯正度,我们有必要舍弃某些外来文化的影响,让不同的民族了解汉语文化的原汁原味。
下例虽与色彩词无关,但可以借鉴。中国的“功夫”直译为“kungfu”,“阴阳”直译为“yin yang”,“风水”译为“feng shui”等,这便是我们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如果把“白象电池”译作“white elephant”(英文中指“价格不菲而没用的东西”),则扭曲了其本意,其汉语之意为“质量好的电池”,还可以引申为“好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何不让西方人了解其中的蕴含之意,直接译为“baixiang battery”。再如,中国文化中的“龙”是吉祥物,有图腾之说,每个华宇子孙都是“龙”之传人;而在英语中,“龙”被译为“dragon”,英文中的“dragon”有邪恶之意,我们何不直译为“long”,不仅略去了翻译之苦,而且还可以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龙”的精神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不同的地貌结构、思考方式和宗教习惯使汉英色彩词的联想意义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两种语言在各异的文化背景下互相交流的同时把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也带了过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个民族鲜明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心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色彩词的联想意义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但随着各民族之间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其交往会更加密切,同化互异性在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Berlin.B,Kay.P.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145.
[2] Paul Kay,Chad K.McDaniel.The 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ings of Basic Color Terms[J].Language,1978,54(3):610.
[3] Sarah,Patricia.Primary Sources:Selected Writings on Color From Aristotle to Albers[M].New York:Design Press,1991.
[4] Geoffery Leech.Semantics[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5] 胡壮麟,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38.
[7] 解海平,章黎平.汉英语颜色词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8]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九 林
2017-03-18
弓超宇(1981—),女,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H030
A
1671-8275(2017)03-0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