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外语+X”人才培养的愿景与行动
2017-03-10尹善玉
尹善玉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带一路”战略下“外语+X”人才培养的愿景与行动
尹善玉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适时地适应当今世界多极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外语人才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目前,外语教育存在外语高精尖复合人才稀缺,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外语素养与其它领域素养的结合不足等问题。必须构建“外语+X”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切实创新教育体制,才能促进“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实施。
一带一路;双赢;“外语+X”人才
一、构建外语人才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1]中国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八个领域的合作,语言是沟通不同地域的桥梁,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同样,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重要性也无需再次强调。但沿线国家众多,单靠英语的孤立使用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复杂的语言工作。语言类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外,还应具备参与合作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时,为了避免造成文化和地域上的矛盾与冲突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将外语沟通与所需合作领域专业人才相结合,方可达到双赢的理想愿景。“外语+X”(X指多种相关领域的专业)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二、外语人才培养现实状况
(一)通用语专业高精尖人才短缺
“语言服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巨大障碍和瓶颈,所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强烈地呼唤语言服务人才,特别是专业化、职业化人才。[2]以英语专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只有300多个,1998年增加到790个,[3]截至2012年底超过1000个。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招收人数也随之上升,看似英语类毕业生被视为行业的“香饽饽”,实际上却面临着就业危机。大部分英语毕业生都只是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而听说交流应用能力较弱,甚至有些连最基本的学科知识都未掌握扎实。高精尖类英语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尤其在口译、笔译、和跨文化交际等专业人才稀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效果。目前,中国作为第一资本输出大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差距很大,形成了“搞技术”“懂语言”“通文化”三方面相对孤立的状态。因此,在外语教育方面应重新定位,适时调整方案,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外语人才。
(二)应用复合型人才稀缺
“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目标,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作为合作重点。[4]4无论是解决这一战略的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其实施的实践过程,关键都在人才,尤其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复合型高端国际人才。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显示,88%的企业高管认为,海外并购或投资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人才。[4]5调查发现,这一需求的迫切性甚至超过了资金和技术。如何将外语人才和相应合作领域技术的人才有效结合,是我国教育事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外语教育体系设置不完善
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学校外语学习课程孤立化,教学模式应试化,评价体系单一化。选拔人才时过分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如考查词汇、语法及文学等方面,外语学习仅作为一项工具应用于各项考试中,语言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哑巴外语,聋子外语,中式外语等现象层出不穷。
外语教育中,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并不紧密,未将外语语言学习与其它科目很好地结合起来,综合类课程设置欠缺,部分教材不能及时更新。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迁移。转变外语教学模式,完善外语教育体系问题亟待解决。
(四)非通用语种专业开设不足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将与沿线64个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政治协同、文化交流等。由于沿线国家大多属于非通语种国,若完全使用英语或法语等通用语言进行转译,似乎不太理想,毕竟在转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内容失真、误解、误判的情况。相较于其它国家多语种专业的开设,中国只有不到70个语种群。本来高端外语人才就已严重紧缺,非通用语种人才更不用提了,着力并合理培养非通外语人才成了当下外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外语+X”人才模式的迫切性
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想争得国际上的话语权,不仅需要良好的外语水平,而且要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处理国际事务和参与国际竞争。张宇燕指出“对国际规则和外国政策法规的熟悉程度是国际化人才的判定标准之一”。[5]“一带一路”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涉及官方语言达40余种,而我国内地高校教授的语种仅20种。[4]6这些数据清晰地显示了语言人才与相关技术类人才的短缺。因此,培养“外语+X”人才非常迫切。在落实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外语+X”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双赢。
四、构建明日愿景,落实培养行动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外语高校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国家教育新使命,做好人才对接工作成了当下教育部门亟待重视的工作。无论是通用语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还是非通语种专业的设置都同等重要。加大翻译师资力量的投入及整合亟需资源是语言教育的第一步。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作为我国语言人才培养的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打响了“第一枪”,即时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已有60个外语专业基础上,新增30多个非通用语语种,开设语言专业语种将超过百种。[6]41除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其它重点语言大学也纷纷效仿,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贸外语大学等也都努力增设非通用语专业,中国外语院校发展自此走向新纪元。
为了适应这一伟大战略的发展,各高校也都表示为国家进行语言服务的愿望与决心,增设小语种的热度剧增。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外语高校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不可固步自封,但也不能蜂拥而上,造成一定教育资源浪费。应该实事求是,有些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条件不具备,就不能增设非通用语种。
(二)健全教育体制创新,培养“外语+X”人才
我国外语教育实际上是“高投入,低产出,且耗时长”。以英语为例,从基础教育的小学三年级到大学本科,甚至硕士生教育,英语学习可谓是一直伴随学习生涯。然而即使是外语院校毕业的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依然很低。高校尤其是外语院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外语知识的课程内容上。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突破单一制学科限制,更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资源,在保证学生外语学习质量的同时,实行通识教育,培养应用型外语+X人才。对此有以下建议:
(1)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师资力量。深化对外交流,改变教学手段死板陈旧的局面,壮大学校实力,夯实专业设置,改变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现象。
(2)构筑“主修+副修”的专业格局,推进多学科的集成与交叉。科学谋划语言专业的增设和语种布局,并与沿线合作开发的领域所需有关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既具备较强外语思维能力又精通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6]44各高校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建立大到跨区域、学校,小到跨学科之间的联合,进行语言类与其他领域类学科人才联合培养,以便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走出去”伟大战略的发展。
(三)跨国合作大风起,海外留学顺水行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引进来”的跨国合作加深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如今“走出去”更使得跨国合作呈“井喷式”状态发展。中国将要与沿线64个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合作、政治上的互信、文化上的往来。既然是跨国,就必然涉及到双方甚至是多方合作。合作双方都要派遣相应领域的支撑人才,满足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我方为了合作顺利,增设语种学习,同样,被投资国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会逐步升温。因此,“除了我国要培养供需对路的语言人才外,还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被投资国学习汉语的需求。”[6]44这同我国当年“引进来”战略一样,对方也会掀起学汉语的热潮。
鼓励出国留学和海外实践提高外语类人才的实效性,同时也因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做好留学人才的对接工作。目前,我过高校需要顺势而上,落实好“首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上提出的“双十万计划”,以及“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促进来华留学生的有效发展。[4]9分析认为,有效的跨国合作是国家推进海外留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落实好建设“一带一路”政策下的人才战略。当今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属于人才上的竞争,而教育质量保证则是前提。由此可见,海外外语高端人才,是连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坚实桥梁,也是实现这一伟大进程的催化剂,从而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
(四)国家实力显国威,人才素养赢赞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壮大,中国无论是在维护世界和平,还是反对霸权主义方面,都已做出了切实努力。“一带一路”战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开发海外项目合作,不仅能显示出中国的强大,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促进双方经济政治等其他领域的发展,进一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武胜人,不如以德服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外语人才专业素养,以及外语人才多元化,还应培养过硬的政治修养,高尚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道德习惯。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在国外充分彰显,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赢得世界的掌声。
五、总结
“外语+X”模式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当然也面临着挑战。应避免不顾实际情况的一刀切,一哄而上的培养势头。愿景是美好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依然也很棘手。为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包括学校)以及个人都应该做出相应地努力,最终实现外语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还应放在具体的层次上进行探索,一步一步的踏实行走,切不可拔苗助长,还可以借鉴别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但绝不可照抄照搬,邯郸学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道路的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004).
[2] 译世界,王立非.我国每年需20万语言服务人才,现在数量远远不够[EB/OL].(2016-05-20).http://www.yeeworld.com/artic/info/aid/7302.html.
[3] 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6-32.
[4]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5] 全永根,林明,周慧珊.“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外语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4):65-69.
[6] 蔡清辉.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外语院校改革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探讨[J].经济界,2015(4).
责任编辑:何玉付
Vision and A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 X”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YIN Shanyu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can duly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polarization in today’s world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The diversifie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is just the supporting point and the key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high-grade compound talents in foreign language, with imperfect curriculum setting and insufficient combin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with other areas, so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of “foreign language + X” should be built, relevant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and educational system should be innovate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One Belt One Road”; win-win; “foreign language+X” talent
2017-03-15
尹善玉(1998—),女,安徽淮南人,英语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G52
A
1671-8275(2017)03-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