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四大工程”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2017-03-10岑大明

理论与当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力发展优质生态

岑大明

实施“四大工程”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岑大明

为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文章,黔西南州创造性地提出:“实施青山蓄财、碧水纳财、蓝天添财、净土生财四大工程,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充满着唯物辩证法与时俱进的理论光芒,贯穿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四大工程”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智慧

(一)实施“四大工程”,是辩证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创新

黔西南州实施青山蓄财、碧水纳财、蓝天添财、净土生财四大工程,是以构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爽地洁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更加注重生态产业发展,将生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统筹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实践创新。

(二)实施“四大工程”是处理发展与生态矛盾的正确出路

黔西南州实施“四大工程”,就是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水生态保护与涉水产业、空气保护与康养产业、耕地保护与优质农业这些都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这是科学处理发展与生态矛盾的有效方法。

(三)实施“四大工程”,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提高发展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提高有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黔西南州实施“四大工程”,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措施,又能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青山蓄财工程,在加强生态建设中,优化林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林木、水果、干果,提高优质林果产业的有效供给;碧水纳财工程,在加强水资源治理和保护中,发挥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涉水产业,提高优质水产品有效供给;蓝天添财工程,在蓝天保卫中,发挥优质空气优势,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提高优质健康产品的有效供给;净土生财工程,在加强土地污染治理和保护中,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发挥生态优势,构建山地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一)实施“青山蓄财”工程,推进生态建设与林果产业融合发展,把“青山”变成“金山”

一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立体林果产业基地。结合“十三五”期间,全州计划实施的400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充分利用海拔和气候差异,大力发展山地特色优质高效的经果林、经济林,在“两江一河”低海拔河谷(海拔800米以下区域)重点发展澳洲坚果、芒果两大产业,在中海拔山区(海拔800米至1250米区域)重点发展油茶、板栗、核桃三大产业,在高海拔山区(海拔1250米以上区域)重点发展茶叶产业,打造高、中、低三条优质林果产业带,实现“坡地退下来,产业搞上去”。二是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发展石漠化特色产业。黔西南州是全省石漠化最为集中连片的地区,全州8县市均处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核心区,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结合“十三五”期间全州计划实施的87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工程,切实推广“顶坛模式”,将石漠化治理与培育特色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花椒、金银花等石漠化特色产业,实现“石漠化减少,产业化扩大”。三是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优质种草养畜基地。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与广西丘陵山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结合“十三五”期间全州计划实施的15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晴隆“种草养畜模式”,发展既有水土保持效果又有经济价值的篁竹草、苣菌草、构树等畜草产业,配套发展草地畜牧业,打造优质种草养畜基地。总之,在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中,将林果产业、石漠化特色产业、草地畜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让一座座“青山”蓄积绿色财富。

(二)实施“碧水纳财”工程,推进水源保护与涉水产业融合发展,把“水源”变成“财源”

一是治理江河污染,大力发展水体旅游产业。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是黔西南州的三大水系、重要江河,“两江一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聚集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特色风物等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应全力推进“两江一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在水污染治理上,实施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五水共治”,强力推进“两江一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特别是要铁腕整治南盘江、红水河网箱养鱼,切实提高江河的水质,还江河以清澈碧绿。在旅游业发展上,以“两江一河”水体为主线,加快流域各类旅游资源开发,丰富以“玩水”为主题的旅游业态,打造“绿水青山”为底色的“两江一河”千里精品旅游线。二是加强溪水保护,大力发展水疗养产业。黔西南山多、溪流多,一个山弯便有一条溪流,形成山环绕、水环抱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水疗养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但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滞后,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的现象极为严重,溪水污染、溪水枯竭日益加剧,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削弱了发展优势,应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扎实开展农村全域卫生环境整治,切实解决“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的问题,全力保护好溪水,同时利用山水相融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水疗养、水保健等产业,让溪水增值创富。三是加强地下水保护,大力发展矿泉水产业。黔西南州山高水长,地下水、泉水丰富,含有多种矿物质,为发展水产品提供优质的生产资料。一方面,应加快推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城乡垃圾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保护地下水、山泉水不受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下水、山泉水资源,大力发展矿泉水、饮水用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矿泉水、饮用水企业,打造特色矿泉水、优质饮用水品牌,将矿泉水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总之,在推进水生态建设中,通过大力发展水体旅游、水疗养、水保健、矿泉水、饮用水等涉水产业,让黔山秀水吸纳八方财富,成为源源不断的财源。

(三)实施“蓝天添财”工程,推进空气治理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把“空气”变成“福气”

一是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加快城市康养产业发展。康养产业是大旅游业态之一,城市是聚集人口的重要载体,也是康养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各县市应立足县城的优势特色,加快建设个性鲜明的旅游康养城市,严格治理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项目准入,以优质的空气、优越的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外来人口的功能。以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健康管理、新型健康、健身美容、美食养生、养老地产等健康养生产业。特别是作为全州旅游发展龙头的兴义市,应严格依法整治宜化、兴化污染问题,为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城市、休闲养生城市创造优越的空气条件。二是利用城镇空气质量,加快特色康养小镇建设。小城镇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黔西南州绝大多数的乡镇属于农业乡镇,工业尚是一块空白,工业污染物排放几乎为零,应充分利用城镇优良空气,以特色康养产业为核心,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主题旅游为主线,精心打造一批以医疗产品、保健产品、营养产品、生态休闲、医疗养生等健康养生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推进健康养生产业品牌化、集群化、连锁化、系统化发展。三是利用乡村清新空气,加快自然养生产业发展。空气清新是全州农村的共性优势,优越的空气条件为发展自然养生产业奠定了基础。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产业发展,在依山傍水、有山有水、田原风光秀美的村寨着力发展农耕养生、水疗养生、素食养生、空气养生、休闲度假等自然养生产业,推进养生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总之,在推进空气治理中,通过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用空气吸引人口、增强人气、增添财气,变为福气。

(四)实施“净土生财”工程,推进土地治理与优质高效农业融合发展,把“土地”变成“宝地”

一是加快农田土壤改良,大力发展有机蔬菜。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垃圾、污水等污染源对土地污染不断加重,在加强治理和防治的同时,在靠近城镇、耕作条件较好的区域,规划建设全国有机蔬菜供应基地,根据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壤标准,对土地进行土壤改良,采取区域化布局、园区化推进、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蔬菜,打造盘江有机蔬菜品牌。二是加快损毁土地修复,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煤矿、金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耕地污染损毁、肥力退化,应加大对污染损毁、退化耕地的修复和改良力度,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海拔、气候等差异,在低海拔河谷地带加快发展芒果、火龙果、澳洲坚果等亚热带精品水果,在中海拔丘陵地带大力发展红星猕猴桃、五星大枇杷、紫王葡萄等精品水果,打造全国精品水果供应基地,培育盘江绿色水果品牌。三是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优质大米。针对化肥、农膜使用不科学造成的土壤性状恶化、农业面源污染,应严格实施“坝长制”,加大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在主要产粮大坝,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实施标准化耕作、集约化经营等现代农业措施,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大米,全面提高粮食品质,打造盘江绿色大米品牌。总之,结合土地污染治理,发展壮大有机蔬菜、精品水果、优质大米三大产业,实现“净土生财”,推动山地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推进“四大工程”实现“四变”的路径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要自觉守住生态底线,又要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将维系生态健康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自觉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自觉把绿色、循环、低碳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产业与生态、产业与产业、城市与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使推进产业协调、城乡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共进,成为各级干部推动发展的基本方法和自觉行动。三是坚持互动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才能相得益彰。要坚持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自觉转变发展方式,走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之路,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用经济优势厚植生态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推进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二)坚持统一布局,严格规划引领

一是综合规划“四治”生态工程。治山、治水、治气、治土是“四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应坚持综合规划,按山脉规划“治山”工程,按水系规划“治水”工程,按镇域规划“治气”工程,按坝区规划“治土”工程,使山、水、气、土治理工程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生态体系。二是合理布局“四大”生态产业。推进林果产业、涉水产业、康养产业、优质农业四大生态产业发展是实施“四大工程”的核心和目标,应充分利用海拔差异、立体气候、溪水河流、山坡田野等山地资源优势,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布局四大生态产业,编制详细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绿色高效山地特色的新型生态产业体系。三是科学统筹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四大工程”既是生态建设工程,又是产业发展工程,要科学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寻找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的结合点,既要利用生态优势推进产业发展,又要在加快产业发展中厚植生态优势,最终实现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统筹配合,整合力量推进

一是统筹行动计划。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四大工程”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四大工程”实施总体方案及年度行动计划,坚持区域综合治理,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的任务书、时间表、线路图,将青山蓄财工程、碧水纳财工程、蓝天添财工程、净土生财工程各项年度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图上,挂图推进,挂图攻坚。二是统筹资金投入。建立资金集中使用机制,按照“四大工程”年度行动计划,将林业、农委、水务、环保等部门的生态建设项目集中安排在年度综合治理区域,使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向相同区域,形成各路项目资金向生态综合治理区域聚集效应,提高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的成效。三是统筹人力保障。建立人力统一调度机制,根据完成“四大工程”年度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所需的人力保障需求,从项目涉及的部门、县市、乡镇、村组抽调人力及技术力量集中调配使用,根据工程实施的需要组建若干个工作推进组,形成合力,全力攻坚,确保年度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

(四)创新推进机制,严格考核问效

一是实施分级落实机制。建立任务链,坚持任务目标化,将“四大工程”总体目标、年度目标分别分解到各县(市),各县(市)将目标任务细化到项目分解到乡镇,各乡镇将项目落实到地块。建立责任链,坚持责任到人,建立州直部门、县(市)、乡(镇)、村四级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机制,增强各个层级在“四大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感。二是实施观摩倒逼机制。建立“四大工程”观摩机制,坚持把“观摩倒逼”作为推进“四大工程”的基本方法,每年对各县市实施的“四大工程”进行两轮现场观摩,通过现场观摩、倒逼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推出成功经验和工程样板,促进“四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快成长。三是实施考核问效机制。完善“四大工程”考核评价体系,把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四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机制。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正源

猜你喜欢

大力发展优质生态
大力发展艾草种植,铺就百姓致富之路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生态养生”娱晚年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