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朗读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2017-03-10何志红
何志红
(衡阳师范学院 党政办公室,湖南 衡阳 421002)
论朗读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何志红
(衡阳师范学院 党政办公室,湖南 衡阳 421002)
文章讨论朗读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作用。朗读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是不可或缺的。朗读能再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帮助学习者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和汉语言文字、中华文化建立情感联系。
文化国际传播,朗读,对外汉语教学
最近一段时间,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为什么《朗读者》会火?根本原因在于它通过运用声音和图像、人物故事和经典文学的结合触动了观众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满足了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大都市区域产业发展的模式是通过单核心区与多条产业通道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来实现的,以大都市区核心区为核心,向外延伸形成了各具不同产业发展特色的五条产业廊道。大都市区的核心为大都市区核心增长极,其中昌宜产业廊道就是依托奉新工业园,形成了南昌西面产业发展廊道。
受这个启示,我们不妨从朗读的角度来谈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一、什么是朗读
简单的来说,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活动。朗读必须调动多个感觉器官共同完成,朗读者通过视觉系统看清楚语言材料,然后信息传导刺激脑神经记忆中枢,指挥发音器官准确地发出语音,同时发出的语音也能不断刺激朗读者加深学习记忆。通过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以及眼、脑、口、耳的共同作用,学习者的大脑会不自觉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声音信号系统;逐步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的直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把所学的综合知识内化为感知、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来说,朗读者朗读水平的高低、朗读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朗读者的语音标准程度、语句的自然流畅程度和他是否能较好地运用朗读技巧来传达思想感情。所谓朗读的技巧,就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音)、升和降(句调)、强弱和快慢(节奏),这些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二、朗读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5年4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陆俭明教授在《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一文中指出:汉语教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关涉到汉语言汉语教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关涉到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文化、艺术和其他某些学科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其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国外愿意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学习、掌握好汉语,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尽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他希望学的而且是应该学习掌握的汉语。”[1]79-83
现阶段各个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很多学习者都是在学习工作之余来学习汉语,他们很难在课后保证朗读时间和朗读效果;另一方面,汉语教师的朗读水平和指导能力的高低也是保证朗读质量和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中国传媒大学侯亚光认为有必要开设朗读课程,加强朗读的教学与研发。[3]60-62
蒋大伟发疯地开着车子,越过一辆辆同行的车辆。车内,郑馨忍不住地:你别那么快!我可不想死在车里头!蒋大伟像根本没听见,车子照样在道路上飞奔。车子开到一条直行的公路上,蒋大伟又加快了速度。郑馨在车里被颠得跳了起来,她像在喊着什么,蒋大伟却听而不闻。突然,车兜里的手机响了起来,蒋大伟习惯地拿起手机,手机里传来蒋母的声音:儿子!是你吗?蒋大伟一愣,急忙:妈,是……我。蒋母的声音:你好吗?蒋大伟:我……很好。手机挂断了,蒋大伟一个急刹车,车子停在了路边。他趴在方向盘上大哭起来。
在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面,朗读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词汇量少是很多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老师的介绍、课余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交际演练都是不错的增大词汇量的方法,而朗读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习者熟读经典并达到能背诵的境界,那么他对于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搭配、汉语的一些习惯表达就会有很深的体验。这些内容就会长久地留存在他们的语言库中,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就会更容易弄懂词汇的意思和用法,触类旁通,养成较强的选词造句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课堂上的语法点和朗读作品关联起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得到更丰富的感知、练习,对学生灵活掌握语法知识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数据上看,银隆有向上的趋势。2018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超3000辆,比去年同期的不到1000辆涨了几倍。2018年第四季度,业内传统的冲刺阶段,几乎所有产业园满负荷运作,“在今年如此困难的大环境下,年销售额有望破百亿元。”卢春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笔者调研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生的朗读状况,华文学院现有非学历汉语学习者300多名,华语教育系学生1000多名。华语教育系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毕业后将各自回国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学院规定华语教育系的学生学习日这一天必须参加30分钟的早读。结果显示,相比同时学习汉语的非学历学习者,华语教育系的学生汉语水平要高很多,声调更为自然,词汇量更大,口语表达更规范流畅。
汉语言文字教学从内容上讲要落实在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上。以学习英语为例,教师鼓励学习者大声朗读、持之以恒多读,对英语语音的标准、语调的自然地道、形成语感都是非常有益的。大量英语教学研究表明: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记忆力;形成语感;增强学习信心。[2]74-75所以在探讨朗读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采用“拿来主义”,因为不同语言的习得有个性也有共性。对于作为声调语言的汉语而言,汉语语音声调上高低升降的变化、语流中的音变现象以及词语的轻重音格式等都是比较难于掌握的,教师规范标准地范读,学生在发音方法的指导下科学地跟读,对提高学习者的语音标准程度是很有作用的。通过大量规范的朗读练习,学习者可以深入感受音节内部(声调)、音节之间(变调)、句子之间(句调)、语篇之中(感情基调)高低升降的变化,体验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培养对汉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悟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学习者语音的标准程度的高低,反过来又影响朗读质量的好坏,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学习者语音越标准,朗读质量就越高,从而更能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更能感染人、打动人,学习者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汉语语言本身的魅力,学习汉语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厚,进而热爱汉语、热爱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汉语才能在海外落地生根,自发得到传播和运用。
三、朗读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交流。汉语教育必然会同时伴随文化教育,但正如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所指出的:这种文化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4]11-18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而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把文化教学成为汉语教学的重心或主流的现象,更有甚者用文化技艺来冲击乃至取代汉语言文字教学,这样不仅会大大削弱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既非策略之举,更非科学之举,反倒有损中华文化的传播,引起一些国家的反感和不安。[1]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纪念品是旅游活动的凭证。对于景区来讲,纪念品则是景区创收的重要环节,因为景区要发展自己绝不能仅仅依靠门票和餐饮的收入。纪念品是可以承载纪念意义的物品,纪念品通常是以实物而存在的,能长时间保存,在人际间的交往中,可以起到增进感情、加深印象的作用。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基于这种认识,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汉语言教学本身,利用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充分展示汉语语音、文字、文学作品自身的魅力。一个国家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道德标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主要反映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文学作品中,语言在这里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它,可以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发展繁荣,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
(一)朗读能帮助学习者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汉语独特的语音系统,承载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配合轻重音,有一种天然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词平平仄仄的韵律变化,有一种节奏之美;配合教者得体的吟诵,能产生一种意境之美。这些美感都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出来。作为声调语言的汉语,声调给语言增添了音乐之美,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比如“mā” “mᔓmǎ”“mà”,声母韵母相同,对应的汉字不同,意义也迥异。相比非声调语言的英语,这既是汉语难学的地方,但也是汉语的魅力所在。而在初学阶段大声朗读标准的四声的变化,能帮助学生掌握每一个声调不同的音高变化规律,更好更快地适应语流中的音变现象,更有效地避免口语表达中的“洋腔洋调”现象。而同样的汉字如“兄弟”“地道”“东西”,读“中·重”“重·最轻”时意思会完全不同,正确的朗读能帮助学习者较快的掌握它们的区别,使他们的语音更加地道自然,更具有文化特色。我国古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平仄押韵,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同样。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文字浅易简单,朴素自然,押“ɑi”韵,朗朗上口,通过教师规范语言的范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诗词的节奏之美,体验诗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美。“诗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积累的增多,学习者就越能理解诗歌中的文化意象、蕴含的典故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被接纳的过程,甚至还包含文化的碰撞、交融。这样,文化传播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真正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朗读能帮助学习者和文字、文化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教者标准规范的朗读能起到语言上的引领示范作用,而对听者而言,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学习者自主的朗读更是对语言和中华文化的探索,这个探索本身就是包含着较强的情感联系。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汇聚了中华优秀儿女的智慧和美好情感,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自觉在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如抗战初期艾青写的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运用比喻排比,结合“鸟”“河流”“风”“黎明”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关注,对民族、祖国的挚爱。教师可以播放配好音乐的朗诵作品,通过高水平的语言艺术感染打动学习者,然后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和教师适当的讲解,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对于那些曾经同样有过被侵略经历的国家的学习者,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而这种共鸣,恰恰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接纳与肯定。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强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这个文化传播的阵地上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是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
[1] 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J]. 同济大学学报,2015(4).
[2] 朱草菊. 英语朗读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 侯亚光. 朗读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缺失环节[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4] 赵金铭. 汉语国际教育的本旨是汉语教学[M]//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编校 邓胤龙)
OnRoleofRead-aloudinInternational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