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用语探究

2017-03-10张晓雨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模因谐音用语

张晓雨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语言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用语探究

张晓雨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当前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会中,受到强势语言模因的推动,新兴网络用语不断衍生与传播。以模因论为基础,分析网络用语模因现象,可将网络用语细分为基因型与表现型两大模因类型。网络用语模因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多元性、亲和性等特点。

模因;语言模因论;网络用语;基因型;表现型

引 言

模因论是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新思想。模因类似于基因,承载着微小的信息,任其复制、增殖、传播、演化……如今的网络用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经历着复制、传播、演变、再复制、传播、演变的循环过程,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交际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网络用语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各种语言模因竞争的结果。何自然指出语言中的模因从教育和知识传播,语言本身运用与信息的交际和交流三方面体现,用实例说明模因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意义。[1]谢朝群,何自然指出模因复制与传播的重要机制是重复与类推。[2]金廷显从模因论视角对“××哥”类语言现象进行分析。[3]前人研究多侧重对语言模因现象的描写,或者局限于某一类语言现象,本文尝试在模因论视角下归纳网络用语的模因类型,并且结合具体的语料来阐述语言模因的意义,分析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流行的原因。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基础上对文化规律进行阐释的一种新理论。它的诠释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以及文化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模因”(meme)是模因论中的一个核心术语。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R.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的概念。[4]“模因”一词正是通过“基因”一词模仿而来。众所周知,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它能够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具有与亲代相似的形状。

模因就像一个模板,原料经其统一的系统加工、处理,形成大批量的成品。因此,模因被当作复制品,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而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或人类行为都属于模因。我们也许对模因的概念界限感到模糊,但是当模因现象产生时,我们又能清晰地感知到是模因效应使然。

模因就像病毒,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他们的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对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尚用语、创造发明等)只要有人带头,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模仿起来,传播开来,炒作起来,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这种传播过程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网络用语模因的表现形式

模因的复制不是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网络语言也是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实现自我演化。[5]171-185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一)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网络用语——模因基因型

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但内容始终同一,同信息可以先后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形式传递,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存储于大脑,可以比喻为模因基因型。这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它还是要传达原始同一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网络用语也会发生形式上的语言模因变异。下面从语音、词汇两个方面来讨论网络流行用语中的语言模因发展、流变情况。

1.语音形式不同

网络流行语语音流变即在不改变其原义的情况下语音形式在复制与传播中发生变异。变异后的词语和原有词语具有不同的语音形式,但表示相同的意义。同义异音可以将这类网络用语分为三种情况:

(1)对外来词的音译

人们为了方便对外来词的记忆、理解,将一些外来词统一音译为朗朗上口的词语。如英语中的“jeep”借入到汉语中时,就使用了汉语近音的“吉普”取代。类似的还有某某明星的“fans”,音译为“粉丝”。从此,“××粉”便作为一种模因,流传使用。如明星杨幂的“幂粉”,李易峰的“峰粉”,华晨宇的“花粉”……我们发的电子邮件email被音译为“伊妹儿”的网络用语。“clone”音译为“克隆”,指无性繁殖。“bar”是酒吧的意思,音译为“吧”的模因流传开来,如“氧吧”、“网吧”、“健身吧”、“咖啡吧”、“书吧”、“陶吧”等等,都表示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志趣相投者汇集的公共场所。近几年,韩剧也风靡影视界,其中出现的“欧巴”之类的网络用语就是来自于对外来词模因的改造。这些网络用语的意义都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语音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中发生了变化,借入词的语音系统由于没有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只能用具有近似音的汉字替代。网友们为了提高效率,常常使用一些缩略语。例如CU(再见)是从“seeyou”复制过来的。

(2)汉语系统内部词语在语音形式上的变异

汉语中的不同方言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尤其是北方和南方(闽方言区、粤方言区)之间甚至无法听懂彼此的话语。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各个方言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作用,一些语音模因就会被借入到另一种方言中。例如,网络用语“淫”表示“人”,借用于东北话发音。“虾米”表示“什么”,借用于闽南语的发音。有些方言区区分不清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由此,一些借助于方言特色的网络用语产生了,如“忧桑”表示“忧伤”,“碎觉”表示“睡觉”。又如“吐槽”来源于闽南语的“黜臭”的音译,带有调侃、“拆台”的意味。“蓝瘦香菇”

来源于2016年一广西小伙的朋友圈,也是方言区谐音形成的语音变异现象,同为“难受想哭”之意。

(3)汉语谐音型变异

这一部分词语是通过谐音的方式,使语言模因在传播中发生了语音流变,达到一种幽默诙谐,表意简练的效果。例如,神马——什么,稀饭——喜欢,油麦——幽默,灰常——非常,杯具——悲剧。还有一些合音替代形式模因的网络用语,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造”(知道)。原始信息传递过程中,衍生出一些近音词语,其经过复制后变为数字模因,这些网络用语被大众屡试不爽。如QQ聊天中的“88”代表“拜拜”,“770”代表“亲亲你”,“7456”代表“气死我了”,“8147”代表“不要生气”。还有一些不雅的网络用语:尼玛,卧槽,次奥等等,其意义相同,以不同的语音形式呈现,文明中流露着一丝隐晦的通俗意味。

这一类词大多是对一些日常用语在语音形式上加以模仿而成,并没有生成新的词汇意义,而选用音译汉字仅是因为语音近似,不考虑其语素意义。这种模因变异形式虽然在语音上并不完全相同,但由于发音近似,所以实际上也属于相同信息异型传播的基因型模因。它们通过同音类推,充分调动语音诸要素,对词语音节加以选择、调整和搭配。

2.网络用语词汇流变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拼音、图标、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这些新兴的网络词语形成特有的模因,表达不同意思。

有些网络用语虽形式不同,却表示一件事物,即同义异形。“美女”的代名词有“美铝”,“美眉”,“mm”,“靓妹”,“霉女”等等。“帅哥”的代名词有“帅锅”,“美男”,“衰哥”等。

还有些网络用语有着相似的词缀,中心语却不同。这类词语可以同样理解为表意相近。如“么么哒”和“美美嗒”,“摸摸大”和“摸摸哒”。“么么哒”是大人亲小孩时夸张的声音,后来演变至此。它们都表示亲亲,通常作为人名的后缀,表示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常用于亲昵称呼,如“××么么哒”。现在这类用语已经蔚然成风,出现在很多贴吧里。

另外,还有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贬义词汇,通过不同词语形式表示相同意义。如当下流行的“逗逼”,可以理解为搞笑,制造幽默气氛的一种行为动作,表示一个很有趣也很傻,常常被哗众取宠的行为,带有骂人之意。常用于骂人的还有“为大家带来乐趣”的“脑残”,其含义类似于“逗逼”的语义。不过,这类词通常在关系亲近的朋友间调侃的时候使用,为了活跃一下必要的氛围。

语言本身的运用也会促进网络用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如“闺蜜”指最要好的朋友,多用于女性之间。“闺蜜”还可以称为“知己”“知音”“死党”“铁磁”“至交”。其中“死党”和“铁磁”就是词汇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化形态的表现。“红颜知己”表示女孩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蓝颜知己”就是演化而来的网络用语,表示与自己关系要好,无话不谈的男性朋友。这里的模因重新组合,继而出现新的变体,形成新的模因。例如:

[1]“赵薇、黄晓明(蓝颜)情谊戳中泪点,解析女人的男闺蜜情结。”

(引自《凤凰时尚》2013—03—21)

总结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网络用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轨迹。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塞”(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草”——“卧槽”——“我擦”——“我倒”——“我晕”——“我去”——“我嘞个去”。这些不同形式的网络词汇表示相同的“无奈”,“气愤”之意。

(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网络用语——模因表现型

R.道金斯认为,我们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看做是模因的表现型。模因表现型的模因在意义和内容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还是运用原来的结构和形式,特点是内容相异、形式不变。

1.同音(近音)异义型

在网络流行语中这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指的是语言模因在原来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以同音(近音)异义的途径再传播,可以进一步分为汉字谐音、字母谐音、数字谐音。

(1)汉字谐音。即使用谐音化的汉字“错别字”,诸如“悲剧”变成了“杯具”,“杯具”由“一种盛液体的器皿”之意变为了“悲剧”的代名词。“惨剧”说成“餐具”,由此谐音使用,也改变了本意。又如象棋术语中“卧槽马”的“卧槽”,谐音取代本意,演化为詈语“我操”,表示惊讶,表达吃惊不敢相信伴有不太愿意接受的意思。

(2)字母谐音。即使用谐音化的英文字母,例如:使用英文字母仿英文常用语之谐音,如“CU”谐音“See You”为“再见”之意,“UR?”谐音“you are?”为“你是?”之意。

(3)数字谐音。即使用谐音化的数字例如:“5201314”谐音“我爱你一生一世”;“-7”指“夫妻”;“881”表示“抱抱你”。

谐音化现象早已被网民们普遍接受和运用,成为网络语言的“趣味标签”。网络用语打破了现实语言语音系统的平衡性和规范性,在语音方面主要借助谐音。由于网民大多使用“拼音输入法”,也由于网上惜时如金,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谐音方法快速交流,便捷而又富有趣味。

2.同形联想型

这类模因的词汇或字体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例如:

[2]做女人挺好。(某塑形内衣广告台词)

厂家通过这种宣传方式来吸引女性消费,将程度副词“挺”的本意过渡为相应的形容词义,使人自然联想到该产品的使用效果。

同形联想型还通过汉字的形体描写事物、表情传意,如:“囧”本义为“明亮、光明”,在传统汉语中使用频率很低,而在网络语言中却频繁出现,象征人脸呈现的“困窘”表情,表达“郁闷、悲伤、失意、无奈、窘迫”等消极情绪。“槑”古代同“梅”。在陕西方言中,“槑”用来指小孩的呆傻可爱,通常是大人们对小孩的称呼来表达喜爱之情。在网络语言中,“槑”却成为“呆”的比较级,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

3.同构异义型

这种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在模因的结构和形式不变的情况下把核心内容换成新的信息。这种语言模因在网络上的传播动因可以归属于模因类推中的同构类推。[6]下面举例说明:

(1)“××门”结构

“××门”始于1972年的美国“水门事件”(水门丑闻),演变出了很多说法,之后逐步变成一种词缀,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均指极具爆炸性的丑闻事件。如:

[3]《中兴海外扩张遭遇苏丹门》

(引自网易2006年5月)

[4]《网友质疑相声抄袭网文郭德纲身陷“抄袭门”》

(引自东方网2008年1月26日)

(2)“……的说”结构

“说”是动词,后面应该紧跟“说的”内容,构成动宾搭配。可是流行的网络用语“……的说”明显不符合常规语法结构,这里将“说”字名词化了。这一点类似于文言文中的“所”字结构,“所”字加一动词,形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如:“想”是动词,“所想”是想法,表示名词性意义。

“有此一说”只是“的说”用法里的一种。它还有别的用法,引用别人的话,相当于“他(她)说”,实际上属于倒装现象。比如,王阿姨叫雪儿吃饭,雪儿说吃过了,但王阿姨没听到,又喊了一遍,这时小雨在旁边,对王阿姨说:“(她)吃过了(的说)。”相当于“她说吃过了。”这类模因用法属于语法上的倒装结构。

“的说”现在一般为口语后缀,表示有某种说法的意思。其实,它也可以归为汉语言方言系统流变的现象,来源于闽南、浙江一带方言。“的说”也可以看为模仿日语的动词后置,这跟近几年来我国网友对日文化的热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被××”结构

“被”字是介词,用于被动句。在传统汉语中,“被××”中的“××”都为及物动词或以及物动词为中心的动词性短语。如“被打”“被剥削”等。而新兴网络用语突破了传统“被××”中“××”只能是及物动词的局限,例如“被就业”,“被自杀”等。“被捐款”等许多在语言学上不符合传统语法规范的说法都开始流行起来。如:

[5]《网曝洛宁下发红头文件 万名干部教师“被捐款”》(大河网2010年3月4日)

“被捐款”这种用法之所以能成为强势模因传播开来,与其结构所表达的语言效果是不可分离的。“被”字主要针对动作受事者的,表现其非意愿、不愉快、受损害、被逼迫的无奈境况。“被捐款”中的“被”字正好突出受事者的利益被侵犯的被动语义,利于语言使用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被××”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强加于人”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摆布的被动状态。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即使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也必须从语言使用者的表达需要出发,因此,即便“退休”这类词是不及物动词,依据严格的语法无法组成“被”字句,但也迫于语言使用者的表达需要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模因,得以流传。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主要依靠模因。在模因的作用下,“被××”等句式得到复制,从而形成了人与语言的互动模式。新兴“被××”结构作为语言模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对此结构进行改动和创新,使之与时俱进,不仅能保持其权威性和吸引力,而且新闻传播效应可能更为显著。从“被自杀”“被就业”到后来的“被捐款”“被代表”等,新兴“被××”结构作为模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里迅速衍生出庞大的词群,这也为汉语词汇的更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4.同形异义型

同形异义型是同一形式作不同意义解释,像旧词新义、语义颠覆的网络用语词汇,如“讨厌(讨人喜爱,百看不厌)”“天才(天生的蠢才)”“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特困生(特别爱犯困的学生)”等。还有引申派生式的旧词新义网络用语,如“顶、汗、晒、围观、意淫”等;比喻派生式的旧词新义网络用语,如“沙发、马甲、草根、浮云”等。

“打酱油”原本指买酱油都是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去称斤购买。然而现在演变为“网民在道义上关注某事,却在行为上明哲保身”的意义,意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潜水”原指一种水下运动,随着网络用语的演变,它的意义发生变化,是指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地观看共享信息、发布信息和回复他人信息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的网络行为。“潜水”作为模因,其基本意义首先被人们接受,在大脑中同化、记忆,然后当运用到网络环境,根据语境和使用者的需要,提取了词汇本意中的隐喻义,从而变异成具有新意义的网络用语。

以上各例都是由于各种语用因素的影响而在模因传播过程中对其本义进行了选择式的复制,属于“形式相同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模因。[7]

三、网络用语模因的特点

网络用语正占据着人们日常交际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强势模因得以传播。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生命力如此强大?一种模因之所以被人们普遍模仿,一定是因为其某些特征恰切地满足了人们的表达需要。下面我们从模因论角度,剖析网络用语的普遍特点,并且论证其特点体现了模因的作用。

(一)简洁性

语言的简洁性又称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使这可能有悖于语言的数量原则,但是二者不会产生大的冲突。网络用语“88”表示“拜拜”,“cu”表示“see you ”,提高了聊天的效率。

有些网络专用语具有语言的凝练性,将几个词语的关键性语素进行有效搭配,构成简洁易懂的网络用语。如“人艰不拆”表示艰难,求别揭短的意思;“高富帅”代表身材高大,富裕,帅气的男性;与之对应的“白富美”是女性贵族的代名词;“高大上”表示“高尚,大气,上档次”……这些网络用语简洁而又贴切,通俗易懂,所以得到广泛传播,深得网友喜爱。

(二)形象性

语言的使用根据使用者的表达需要而定,因此应该准确贴切地表达使用者话语意图。例如“吃货”,形容爱吃,懂得品味美食的人;随着“学霸”一词的出现,衍生出来的“学渣”形容学习成绩很糟糕或态度很不认真的学生;“学包”指那些平时看起来平淡无奇,考试成绩居然名列前茅,一鸣惊人的学生,就像包子外表不怎么样,其实里面极其有内容;“学酥”形容表面很爱学习,其实也类似于学渣,没有内容,也泛指装模作样地看书其实根本没看进去的学生。就像酥糖坚韧的外表下,里面竟裹着一碰即散的糖渣。其实,考研教室里总会存在这么几个“学酥”。例如“铁磁”的物理属性表明其密不可分的性质,这里网络用语用于形容朋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些网络用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语言使用者的真实意图,贴切准确性是其得以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三)多元性

网络用语语义具有多元性,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对话含义。例如,“你懂得”:1.表示听话者应该知道的,就不做解释了,其实是没有回答,或者说是说话者不想过多解释而巧妙地回答。2.表示说话双方关系的亲密性,默契度,是双方约定俗成,心领神会的体现。3.带有一种警示性的告诫。如小明的妈妈要求小明放学及时做作业,不要看电视。随口附了一句:“不及时做作业的话,你懂得,别想吃晚饭了。”这里“你懂得”是插入语成分,紧跟的内容带有警示性。

(四)亲和性

网络流行的淘宝体中的“亲”已经深入人心。在淘宝这个虚拟的网络交易平台里,卖家与买家通过这类平易近人的亲切用语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淡化了漠视感,从而自然融洽地进行网络交易。

“亲”逐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增进彼此的情谊。还有“么么哒”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爱意,增强了彼此的亲密感。“棒棒哒”用于对伙伴的鼓励,带有卖萌意味,更多的是浓浓的亲密感。

强势模因有三个衡量标准:保真度、多产性、生命力。即强势模因复制因子必须保证精确度,散布必须广泛,复制必须长久。[8]Dawkins认为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指数都比较高的模因才能广为所用。以上本人总结的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基本扣合了Dawkins的三个标准,这也验证了一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用语得以成为强势模因而流传的原因所在了。

四、结语

如今,网络用语已经家喻户晓,逐渐成为强势模因而流传甚远。模因作为网络用语表达信息的载体,促进了其发展。模因本身也是依靠语言本身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在语言模因的作用下,网络用语变异现象十分普遍,大大丰富了网络用语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网络用语简洁性、形象性、多元性、亲和性的体现。本文在模因论视角下归纳网络用语的模因类型,并且结合具体的语料来阐述语言模因的意义,分析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流行的原因。

在模因论的视域下观察网络用语,不仅揭示了网络用语流传的规律,也让我们对模因论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甚至对人类语言的发展和变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观察文化语用问题有现实观照意义。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3] 金廷显.模因论视角看“××哥”类网络语言生成机制[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4] 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尹丕安.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7] 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

[8] 张国,姜微.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3).

(编校 雷缙碚)

OnNetworkLanguagefromthePerspectiveofLanguageMemes

ZhangXiaoy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emerging network language continually derived and communicated driven by strong language memes. Based on memetics,we analyzed the memes phenomenon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and we thought tha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rge types,that is,genotype and phenotype. The network language mem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icity,vividness,plurality and affinity.

meme; language meme; network language; genotype; phenotype

H041

A

1673-0313(2017)05-0105-06

2017-08-15

张晓雨,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汉语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模因谐音用语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谐音词的规则
绝妙的数字灯谜
礼貌用语大家学!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