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孟子》的“义”论解读其人性格特征

2017-03-10朱雪芳李亚玲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气概性格特征道义

朱雪芳,李亚玲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从《孟子》的“义”论解读其人性格特征

朱雪芳,李亚玲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在孟子的思想观念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义”论。正因孟子的尚义思想,他整个人呈现出一种非凡的气概,也呈现出了传统知识分子宽阔博大的胸怀。在这一尚义思想的主导之下,孟子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刚毅、正直、炙热、强劲。而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历史的流动中闪烁着光芒。对于当下来说,更是可贵的精神财富,能帮助我们解除精神的困顿,找回心灵的安宁。

孟子;“义”论;性格特征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元程复心的孟子年谱以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2年~289年);或生于安王十七年到二十年之间(公元前385—382之间),卒于赧王十二、三年之间(公元前303—302之间)。[1]2孟子是鲁公族孟孙的后代,到了孟子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虽然如此,但在当时的游士阶层中,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经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在孟子的战国时代,“其时七雄并立,而泗上十二小侯尚存……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而私淑孔子。”[1]483子思乃为孔子之孙,曾学于曾子;孟子或从子思的学生那里学到了儒家的思想。“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269-270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并没有得到实施。但他的“性善说”和“四端说”都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孔子特别重视“仁”,却很少谈到“性”。“性,孔子盖罕言焉。故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记孔子言性者惟一章。”[1]486孟子却言“性善”,人天生即是具有善性的,这是一种内在的德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藤文公》·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四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323-324在这里,孟子通过“四端说”来论证他的性善论,人之所以性善,就是因为有此“四端”。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义”为四端之一,并与“仁”并举。“仁,人心也;义,人路也。”[2]454程子曾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字,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2]271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将“义”与“仁”并举,且提出养“浩然之气”。这对后来的影响是重大深远的。

一、孟子“义”论的展开

(一)《孟子》中“义”的多重意蕴

“义”这个字,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但常常与其他道德概念联系在一起,如“仁义”“仁义礼智信”等。关于“义”的概念,在《论语》也中多有涉及,但它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被置于仁礼一致、仁智统一的结构之下,因此“义”的意义并不是很突出。但到了孟子这里,“义”呈现出了新的意蕴和内涵。孟子将“义”提高到与“仁”相类的高度,“义”是“四端”之一,“义”是人的一种内在自觉性,是一种精神实在。且“义”超越了个体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质。

1.“义”即是人路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454-455仁是心之德,是至美的道德精神实体,它是本然内存于人的。“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而不可须臾舍矣。”[2]454“义”是作为行事的准则的,它就好像“道路”一般,要达到至美的精神状态,就得有一个确切的“路”来行为处事,是“出入往来必由之道”。因此,人在行事之际,要时刻不离“义”,不可须臾离矣。假若把“仁”当作内心的光明至美精神实体,那么“义”就是指导实际行为的。

“义,人路也”,那么就需要坚持修养、传播、践行它,仁心义路,是君子应当坚持的操守。“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为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2]492君子尚志,该坚持自己的操守。不杀无罪之人,不取非义之财。居仁由义,持志养心,则大人之事备矣。

2.“义”也是道义

孟子尚义,且把义提高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在孟子看来,它是渗透在人身上的普遍法则。孟子特别重视养“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2]314这种浩然之气,就是配合“道”与“义”产生的。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把“义”与“道”列为同等的重要性。

在《孟子·尽心上》有这样记载:“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不是自己该有的,却要取来,这是不符合“义”的。这里的“义”,是一种“道义的原则”。这是对社会行为是否得当的一种判定,这是一种“道义”的存在。强大的人想要夺取弱小之人的财物,那么凭借他的力量是可轻易得到的,但是这样的行为不符合“道义”。这种道义的体现,有“合理、公正、正义”的涵义。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里给人指出了一种精神准则。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能放弃道义,这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人生追求,“义”的刚毅、威严、崇高的精神也体现于此。

(二)“义”与“浩然正气”

在《孟子》书中有记载,公孙丑曾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2]314-315在这里我们可知,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充塞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人需要“善养”此气,以此形成自身的一种气概。这“浩然正气”是与“义”和“道”相关联的,正所谓“配义与道”。朱熹对此有一番解释:“配者,合而有助之意。义者,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言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道义而为之助,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2]314-315“浩然正气”是集“道义”所生,它至大至刚。人若修养得此“浩然正气”,则在气势上就会有所表现出来。使人行为可变得勇敢决绝,无所疑惮。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有自己的浩然正气在,形成一种外在的精神气概。

“义”与“浩然正气”的关系,乃是“义”为内在的道德属性,人的“浩然正气”正是在“义”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这种浩然正气,外在会影响到人格、性格方面。内在地又会深化对“义”的践行。“浩然正气”在孟子身上的明显体现就是他的精神气概之处。他有一种超人的胆量和气魄,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当时战国纷乱的年代里,体现了他的的铮铮铁骨。他在富贵面前不为所动,在贫贱之时百折不挠,在威武之下刚正不阿。且孟子的浩然正气强烈地表现为他“舍我其谁”的救世气概,有一种当仁不让、以身殉道的大无畏精神。[4]

二、尚义思想与性格特征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或具体到哪个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总是和精神思想密切相关。思想观念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而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的外在直观表现。内心崇尚“安宁”的人,外在的性格特征表现会是平和安然;内心追求智慧的人,外在性格特征会表现为睿智、聪慧;内心崇尚“道义”的人,外在性格会表现为刚毅、正直。从这里出发,我们就可以逐渐理解孟子的性格特征。孟子之所以好辩,是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岂好辩哉?予不得已矣”。正是孟子的强烈使命感驱使着他不断去游说诸侯、不断跟人辩论,以至于言辞激烈。孟子是十分重视“义”的,在他看来,“义”乃人性的“四端”之一,有此善端,人就能更好地成为人。有此“道义”内存于心,人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才能不为所动,才能坚持自己的精神操守;甚至在特别的时候,要“舍生取义”。当生命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放弃生命,也要坚守“道义”,可见孟子的人格精神里有一种恢弘的气概。表现于外,我们可发现孟子的性格特征中表现出的正直、刚毅、强劲的特征。

孟子内心深处,始终坚持着“仁义”的理想,因此他的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非凡的气概,也呈现出了一种传统知识分子宽阔博大的胸怀。他的心里装的是天下人,装的是黎民百姓,且一直坚持希望君王行“仁政”,让所有人得到安居乐业。因此他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环境因素或家庭教育、基因等都是有关联的。但在同一个时代的人,也会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孟子生活的年代,“当时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2]270那么很明显当时的这些人与孟子的思想观点大不相同,当是之时,各国争权夺霸,各谋士出谋划策,那么肯定会善于权术的运用。而孟子一人“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可见孟子比其他人更有一种对黎民苍生的关怀之情,这正是“仁义”思想的体现。

孟子的那个时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已崩而未溃,各国战争频繁、开彊扩土。在阅读《孟子》文本时,从所记载的关于孟子的言行中,我们可被孟子那种强劲的性格特征所震撼。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深感当时的社会状态,而发出“舍我其谁”的呼声。他之所以遍游梁、齐、宋、藤、鲁等国,劝说各国统治者实行仁政,就是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他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从而拯救黎民百姓。另外,在游说诸国时,我们可看到孟子的辩论技巧及犀利的言辞,他以一种刚直的气概,直率坦荡的言辞来进行对各国君王的辩论游说,他之所以会表现如此,正与他的尚义思想和救世使命有关。要讨论孟子的性格特征,接下来主要从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语言两个维度出发,对孟子的性格特征进行较深入的解析。

(一)无私无畏的炙热情感

1.仁义理想、持志养心

“仁义”理想是孟子追求的精神道德,他希望君王行“仁政”,社会有仁义。由每个人自我修养“仁义”,到懂得内在地提升自己的精神,这是一个内在的修养过程,从自己出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那即是“乐莫大焉”。孟子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2]314-325孟子用射箭来比喻行仁义,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注意体察自身,而不是去观望别人。就像射箭一样,先端正自己然后“发”,如果“发而不中”,不应该去埋怨别人,应该是反省下自己,看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或者哪里做得不好。那么行仁义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有此心,却行为上没有做到仁义,应该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向内探求,看自己是否方式方法上出了问题。

在孟子看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而不可须臾舍矣。”[2]454“义”是作为行事的准则的,它就好像“道路”一般,要达到内心的至美境地,就通过“义”不断去践行它,去实现它。孟子有着坚定的仁义理想,并且在日用常行中力求去做到它。因此孟子最善养浩然之气,在这过程中,他有自己的修养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持志养心”。他坚持自己的志向,持之有恒,时刻秉持它。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主导方面,思想到了哪里,感情是跟随思想一致而变动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对思想意志方面的坚守,正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1]484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受自我意志的不断磨砺,面对诱惑和世俗,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困难的环境中,使自身的意志得到磨砺,使性情更加坚韧。孟子怀着极大的仁义理想热情,始终不忘自己使命,在自身修养磨砺中,而坚持自己的操守。

2.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2]314浩然之气,是配合“道”与“义”产生的。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把“义”与“道”列为同等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其实就是“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表现。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操守。在孟子这里,“道、义”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操守应该内化为人的德行,且不随着人的生命状态变化而有所偏移。

孟子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矣;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481内心有“仁义”,它施于行事之实上就会有所表现,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穷不失义”,就能保持自己,坚持自己。困顿时候,依然坚持修养自己,就不会失去自己的品行道德。“达不离道”,则百姓就不会失望。在发达得志之时,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能够体恤人民,造福百姓。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这一性格特征也成为后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

在孟子奔走各诸侯国二十多年里,他游说各君王,目的是想借诸侯之手来实现兼善天下的抱负。他希望国家行“仁政”,人民安居乐业,这正是对“达不离道”的坚持。但是在当时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孟子的“仁政”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孟子虽然志在兼善天下,但是却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因此在自己十分不得志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俸禄的丰富而继续留在齐王身边。他不会因为利而牺牲道义,他追求的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362

(二)直率坦荡的犀利言辞

1.气势磅礴、才性狷狂

“其教人在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其示人入道之途有二:曰狂,曰狷。狂者进取,故勇于自任,以圣人为必可学,以天下事为必可为;狷者有所不为,故尚名节峻崖岸,不屑不洁,终未尝枉道以徇乎人也。”[2]484由此我们可看见孟子身上的狷狂才性。在孟子与人辩论时,他并非孔子式的温柔敦厚,而是拿起思想的武器,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展开唇枪舌剑式的论辩角逐,具有着强烈的激情和勇气。他这样激烈的原因就在于要“正人心,息邪说,拒诐行,放淫词,以承三圣者”。在他辩论时,总是呈现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站在辩论的制高点上,始终赢得辩论的主动权。在孟子与告子辩论“生之谓性”时,《孟子》文本中有记载: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

(告子)曰:“然。”

(孟子)曰:“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告子)曰:“然。”

(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2]443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是简练、明快却又极具说服力的。他与告子的辩论,先是从“白”这种颜色出发,一步步推导,最后推到“牛之性”犹“人之性”。显然“人之性”并非如此,这也正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区别。在此辩论中,孟子以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步步紧逼,使对手陷入两难的境地或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失误。[3]犀利的言辞、充沛的气势于此可见。

在孟子与人辩论的语言中,我们可见他有着丰富的学识及严密的逻辑结构。他的语言是其内在才性的体现。孟子一生以学习、讲学、游说、从政、著书为活动轨迹,可见他是一位学养深厚、知识渊博的儒家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性格又是“狷狂”的,他以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自称,有种决绝的勇气和傲骨。

2.巧接话题、因势利导

在孟子与君王论述的时候,他常常会运用一些技巧来进行他的谈话,使得君王一步步能走到他所讲的语境里去。他的这种语言技巧,在游说君王时,是十分必要的。[5]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各个诸侯国都想要富国强兵、争战夺地,有急切的功利心态,因此在与谋士谈话时,往往直接言“利”。而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君王看来,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因此孟子想要君王信服自己的观点,必须得采取一定的技巧。顺着君王的话题开始,一步步把话题逐渐引入到自己的思维和主张上。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刘公好货……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2]297

在这里,齐宣王说自己不能行“王政”,不能为善。孟子就问齐宣王为什么不能行的原因。齐宣王坦白说道,自己“好货、好色”。这里齐宣王可能并不是很喜欢或赞同孟子的“仁政”观点,因此才会坦然说自己好货好色。但是孟子顺着他的话说下去,并且列举出来历史上的人物,及其《诗经》中的观点,来引申到“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则何如?”“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则何如?”希望君王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以自己的需求出发,来体恤百姓,“己之所欲,亦施于人”,从而实“仁政”,践“善行”。

三、对当下的精神构建

孟子是我国历史文化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不仅他的思想被后来的人一代代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气概、性格特征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人。孟子的这种强劲的生命力和心忧天下的气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儒家的思想家,始终有一种救世的思想情怀,这一思想,也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应该坚守的道德情操之一。另外,孟子的尚义精神和性格特征对于当下的社会来说,也是十分珍贵的,它可帮助我们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在当下的社会里,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我们时常分不清什么东西应该坚守,什么东西应该放弃。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时常会感到心灵的不安和困惑。面对新的东西,我们在逐步接受吸纳;面对旧的东西,我们又不知如何取舍。在这些困惑之下,我们回到孟子的思想中去,去发现了那些思想中的闪光点。

(一)尚义精神对社会风气的引导

在现在社会里,我们可见到社会上的风气是以“利”为主,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常常用金钱、地位来衡量;所谓的“成功学”,就是盖头换面去鼓吹人们不惜手段去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对金钱、财富、物质的追求之下,中国的人们渐渐变得不可爱起来,没有了“温良恭俭让”的美好。更有甚者,不顾百姓的生命健康,疯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社会,充满了一种漂泊不定之感,充满了一种幻灭感。这个社会,也正如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一样,社会上充满着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气,人人言“利”,而忘记了“义”的所在。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挣扎在这没有沉淀下来的浮躁里。而此时,回望我们的历史,会发现孟子的精神人格是那么地充满着魅力,是人之所向往之,人之所安宁处。仿佛这渗透在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又可以逐步活了起来。孟子是十分重视“义”的。在《孟子》开篇,孟子就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在孟子看来,仁义是千年大业,是根本所在。在当下的社会里,我们已过度地吹捧了“利”,而忘记了“义”。孟子的尚义精神有一种决绝的气概,并且表现在孟子身上心忧天下的刚毅、正直的性格特征里。对于当下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和启发。我们回望孟子的尚义精神,可从中得到强大的原动力,从而激励现实社会的改变。正所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论当下处于何种境地,总该有一些精神需要去坚守。

(二)浩然正气对道义人心的激荡

孟子最善养“浩然正气”,他有一种慷慨的精神气概。并且他有一种积极的家国情怀。面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看到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他积极奔走,希望各君王行“仁政”。而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性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多的人是选择明哲保身。更有甚者,不惜牺牲众人的健康利益来谋求一己之私。且孟子那刚毅、正直的性格特征,激励着现代人的奋进和不屈服。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这种刚毅的“道义”情怀,孟子对于“义”的坚守,对“浩然之气”的善养,可给陷身于当世浮躁之中的人激起精神的动力。面对时代的浪潮,面对社会的转变,每个人可能都应该有自己的坚守。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与这个社会都是紧密相关的。如若能像孟子那样,善养“浩然正气”,形成一种强大的自我精神气概,那就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打翻。且孟子始终坚持着他的仁义理想,以一种刚毅、正直、激烈的性格特征与时代对抗。面对强大的阻力,而是不妥协、不放弃,且要养出自身的浩然正气来。或许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说,更需要一种这样的强烈的精神气概。

结语:

孟子的尚义思想及其所体现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代的有担当的文人志士,逐渐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之一。本文从孟子“义”论出发,分析解构孟子“义”论的精神内涵,探讨孟子的独特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孟子进行政治实践的思想就是“义”,要用“义”来破当时的急功近利,这是社会的正义、道义。另一方面,孟子把“义”看作人的天赋道德属性,为“四端”之一。

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义”的理想。有着实施“道义”的决心和使命感,但由于当时社会的状况,他的精神理想没有得到实现。在他身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辩”特征。一个满身正气,刚正不阿的人,在遇到现实的打击下,并没有妥协,而是坚持自己道德使命感,迸发出强大的气概。这一性格和气概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知识分子,也可为当下的精神困顿带来一剂良药,激励着当下的人们做不妥协的抗争。

[1] 王兴业.孟子研究论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曾军,整理.长沙:岳麓书社,2007.

[3] 何安峰.论孟子的独立人格精神[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 康贝.孟子“义”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马莉.孟子尚义与其文学特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编校 邓胤龙)

OnInterpretingMenciusCharacterfromHisTheoryof“Righteousness”

ZhuXuefang,LiYal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99,China)

The representative of Mencius thought is his theory of “righteousness”. Because of his theory of “righteousness”,his whole person presents an extraordinary spirit,and presents a kind of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wide broad mind. Under this thought as leading,his character is resolute,integrity and hot. Moreover his personality traits,still shining in the flow of history. For the value of spiritual wealth on today,also can help us to relieve mental dilemma to get peace of mind.

Mencius; theory of “righteousness”; character

K231

A

1673-0313(2017)05-0043-06

2017-08-20

朱雪芳,女,中国香港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哲学、宋明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气概性格特征道义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男性气概是天生的还是养成的?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男子汉
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唐顿庄园男主人
理解真情 个性刻画
《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性格特征探讨
男子气概
葫芦丝乐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研究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