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以豫南东岳村为个例
2017-03-10杨筱明
杨筱明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在农村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以豫南东岳村为个例
杨筱明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文章以豫南实地调研的东岳村为个例,通过东岳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一系列生动实践,总结出农村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经验和启示,以期为广大农村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岳村
农村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稳定期和蓄水池“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了60%,我国也仍然会有近六亿多农村人口”[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我国人民的价值信仰和行动指南,要想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就必须赢得社会中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扎根基层社会,化为社会成员共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从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党中央在2013年12月23日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2]25-32。因此,如何在幅员辽阔的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亟需破解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笔者以河南省光山县的东岳村为样本,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发现该村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开展了不少生动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做一个简要的论述和总结,以资为其他农村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东岳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东岳村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大别山北麓,豫风楚韵在这里交融,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兼容并蓄,彰显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品位,山川风物,别俱一格。该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的西南部,属浅山丘陵地区,全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辖24个村民组,41个自然村,共508户,2080人,是住建部首批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南省省政府命名的“河南历史文化名村”,并于2015年被评为“光山县美丽乡村示范村”。东岳村有“四色”资源,即“绿色”“红色”“古色”和“粉色”。“绿色”是指这里的山水树木;“红色”是指这里曾有李先念等将军生活的身影,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在此留下了革命足迹;“古色”是指村里叱咤数百年的东岳寺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民居;“粉色”是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东岳村的村两委向来重视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时期,不忘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其中,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凝聚了村民的价值共识,提高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
东岳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寓于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抓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东岳村通过硬化村舍道路、量化房屋、建立树苗花卉基地、清理村内脏乱卫生死角、修整文殊寺(建立于明永乐年间)以及绿化庭院等一系列改造,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岳村通过“优化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抑制了人们的‘加脏’行为,促使村民良好道德文明行为的形成”[3]66-72。第二,打造最美“墙体风景”。在打造美丽乡村的文化景观时,东岳村运用汉字、诗词、典故等形式将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墙的景观建设之中,手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墙体风景”,成为该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第三,评选“最美人物”。东岳村连续三年在全村范围内开展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对当年度涌现出来的“十星级文明农户”“最美创业之星”“最美脱贫之星”“最美保洁之星”“最美东岳人”“善行义举之星”“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9个类别的模范人物进行评选和表彰。东岳村的道德模范评选,由群众广泛推荐、党员和村民代表现场投票产生,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先进性和示范性,构筑了道德高地。村民道德境界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村庄治理的成本,有利于建设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东岳村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无形地引导了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美丽乡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致富奔小康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可以说,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使全村人际关系进一步得到提升,村中现在人人奋进,都想争做标杆。
(二)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精准扶贫之中
关于“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东岳村以此为契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在精准识别中践行公正、法治价值观。在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过程中,村支书、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带头挨家挨户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对全村范围内的低保户进行了重新的识别和认定。对识别到的贫困户进行“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支部进行公告”的识别流程,并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对已脱贫的对象及时退出,杜绝“富人戴帽、穷人落榜”现象,坚决避免“人情保”“关系保”,做到了应保尽保,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实现广大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整个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正合法。第二,在“扶产业”过程中培育诚信价值观。东岳村在“扶产业”的过程中,禀着“输血不如造血”的原则,注重培育村民的市场意识,组织村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有目的的带领和引导村民的创新、合作、诚信、共赢、共享等观念,提高村民的自主经营能力,激发村民脱贫的内生性动力。第三,对于那些因取消贫困户而来闹事的村民,村支书和第一书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有理耐心的说服,积极有效地践行了文明、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也给其他村民做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东岳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在全村营造了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同时,深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民间文化活动之中
民间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兼容性等特征”[4]72。民间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动体系,民间文化活动总是以集体过程来表达价值追求,并使之体现为人格陶冶、诚信养育、善恶评判、理想憧憬等多种诉求。”[5]12民间活动符合村民的文化需要和口味,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广大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一。东岳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著名的民间花鼓戏、地灯戏、皮影戏、狮子舞、龙舞、旱船舞、竹马舞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尤其是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艺术形式独特,价值极高。早在1953年,翁行凡等人就曾代表中南局参加全国首次音乐舞蹈大赛,受到了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的赞扬。此后,花鼓戏通过县、乡镇文化部门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发展之后屡获嘉奖。2007年,光山花鼓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优势,带领村两委成员、号召全体村民积极筹备村晚联欢会活动。2016年12月30日,东岳村首届村晚在村文化大广场隆重上演,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土味十足的节目轮番上演,村里的草根艺人更是创造性的编排出以“爱国、爱家、爱东岳”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现了东岳村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他们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他们对村庄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东岳村父老乡亲们饱尝了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盛宴。此次活动以后,村民对村庄未来的发展预期不断提高,村庄的内在凝聚力也不断提高,就些都有利于凝集村民的价值共识。此外,此次晚会还设置了颁奖环节,现场为2016年评选的“最美之星”等道德模范人物颁发证书和奖品。借助村晚,东岳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向全体村民发出《共建美丽家园,树立文明乡风》倡议书,将村晚转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四)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移风易俗之中
“传统的习俗活动重在群众的仪式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使意识形态和信仰得到共鸣,村民的有机联系获得加强。”[6]13-14光山县的乡镇有正月十五夜晚给祖坟送灯的习俗。光山县灯节(元宵节)的隆重,体现在送灯上,更体现在放炮上。不管是晴天还是雨雪天,那叫一个疯狂!祖坟山上,四面八方的鞭炮花炮,从下午四五点一直放到夜晚十一二点。①据统计,光山县有21万户人家,平均每户每年元宵节花炮开销在500元左右,21万户就是1.05亿元。更有花炮经营商反馈,“湖南江西花炮公司开会直接对光山营销代表说,宁丢一个省,不丢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光山县!”在整个光山县,元宵节放花炮已经“异化”为部分农民因为面子竞争、炫耀的项目之一。送灯放炮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祭祀祖先、缅怀祖先的仪式,传统习俗已经异化为”炮成了放给活人看的”①,这严重败坏了乡土社会原有的淳朴风气。鉴于此,东岳村村两委在全村大力倡导村民在元宵节文明燃放烟花炮竹,提倡尽量少放或不放,并要求村民对元宵节当晚放炮遗留下的炮灰自行做好垃圾回收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东岳村还制定了奖惩机制来鼓励和制约村民的行为,即对不放(炮)者考虑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对多放(炮)者取消来年的“最美之星”评比资格。东岳村移风易俗的活动,解救了很多不想在放炮上花费太多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村民(按照农村习俗这是对祖先的不尊重),同时也抑制了很多盲目攀比的现象。这项伟大创举在“推动乡村荡涤陋习、创设新规,培育公俗良序”[7]69-73的同时美化了村居环境,在县、乡镇府取得了一致好评,其他乡镇后期纷纷效仿。
此外,东岳村文殊寺的住持修闲法师于元宵节前带领信徒50余人在县城牌坊东路举行点灯、供灯活动。她尝试号召信徒和人民群众用这种方式代替燃放烟花炮竹,欢庆新春佳节。东岳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移风易俗之中,既保护了村庄环境,又淳化了村庄的社会风气,更净化了村民们的心灵。
二、东岳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启示
(一)建立一个好支部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那些方向对、发展快、民心顺、工作基础好的乡、村,关键都是有一个好支部,首先是有一个好书记,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带出了一支好队伍。”[8]6所以,“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在农村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基层党员干部是先进文化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其“精神风貌、生活作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工作”[9]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东岳村开展的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及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该村党组织强大的号召努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更离不开村两委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村支书在倡导移风易俗中以身作则(其老父亲去世,带头不放炮);村干部自觉把“最美之星”的评选资格让给其他村民;村两委成员天天佩戴党徽,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合格党员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又助推了村级事务和集体活动的开展,村庄呈现和谐有序的秩序和积极向上的风貌。
因此,要加强农村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流动性不断加剧,乡村精英不断减少,这给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人们遗憾地看到,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乃至文化冲击下的农业社会,无数青年人从农村流出,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然而,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地方农民文化的根基。”[6]448因此,应积极鼓励和争取在村内外取得一定成就且“村庄生活面向向内的”精英返乡担任村干部。“村庄生活的面向,是指村民建立自己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时的面向”,“主要是指农民在村庄生活中可能获得的价值感受”[10]19-21。对于村民而言,村庄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更是一个意义(价值)共同体,而生活面向向内的村民,更加注重在村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他们认可自己的村民身份,看重村庄生活的价值,不愿意隔断与村庄的联系,会对村庄的生活产生期待,并会从担任村干部一职上获得荣誉感、名声等文化价值的满足,对村庄有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此类精英,“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治理,通过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11]1。
(二)重视文化建设,营造公共文化空间
在当前以发展GDP和“扶贫攻坚”为中心任务的大环境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工作的支持、监督与考核往往集中于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开展,这种“行政”导向的考核方式导致大部分农村的基层组织只注重“扶产业”、忽略“扶志气”“扶智慧”。而东岳村的两委干部,在抓村扶贫工作的同时,不忘加强村级文化建设,以上列举的该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生动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结构性巨变,村庄流动性不断加剧“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劳动力再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以往纯粹的农业耕作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村庄日益空心化、村民日益原子化,村民之间用马克思的话说处于“马铃薯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使村庄的公共文化空间日益消失、村庄的公共舆论也日益消解,这些都大大削弱了传统道德和村庄舆论对村民行为的规范约束作用。公共空间的衰退会导致农民的互动减少,不利于形成价值共识,这样在共同面向村级事务时不能形成凝聚力,反而会阻碍村庄的经济发展,也会阻碍基层民主的实现。不少农村出现公共事务无人参与,连村委选举(不管这种选举是形式的还是内容的)都不愿意参加,觉得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对于克服农村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加强农村内部团结和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4,这就亟需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激活村庄舆论的道德约束作用。东岳村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资助下,建立了文化大院、文化舞台和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问题不在于这些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而在于如何使这些硬性资源得到最好的分配和最优化的配置,重构乡村公共空间。东岳村充分利用好上级政府支持的基础文化设施,在文化广场这个公共空间中,利用农闲时期组织村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催生了村庄“公共空间”的生长。它不仅为村民茶余饭后消遣聊天提供场所,更为民间草根艺人发挥才能提供阵地。村民在公共空间中相互交流中彼此问候、相互关心,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情感,村庄也呈现出文明、和谐、友善的风气。“在公共空间里,即使农民可能会争吵,但争吵之后可能产生公共意识和形成村庄公共规则”[12]92,这无疑会加深村民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增强村庄内部的凝聚力,助力基层社会自治的实现。
(三)善于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优势
中国乡村千差万别“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培育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基于当地实情,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形成自己适合自己的路径选择。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口述的传统、文字、仪式或者物质文化等形式一代一代地向下传递”[13]352,是凝结农村祖辈父辈社会实践的精神财富。东岳村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善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例如,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利用“粉色”资源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活动;利用“古色”资源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活动;利用“绿色”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这种通过结合本地实情、挖掘传统资源开展的文化活动,既能形成地方特色,又能用这些村民身边的文化因素来感染村民,促进村民对文化活动内涵的价值认同。东岳村还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村规民约、道德规范之中,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规范化,使“筑魂”不流于空泛,演变为一种村民的内在追求。
(四)激活村民小组的“上下联动”作用
东岳村通过开展村级活动,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成为村庄大小事务的参与者及决策主体。在如何动员村民参加村庄公共事务这一方面,东岳村的做法是利用好村民小组这个基层组织。村民小组是真正的熟人社会,是农民生产生活和人情往来的基本单元,正是通过村民小组而让在村庄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联系到村庄这个网络上面。村民小组还是生产村庄价值的场所,是凝聚共识的场所,是“一个观察农民生活及他们公平感的窗口,一个观察农民民主政治的窗口,一个观察乡村治理基础的窗口”[10]123。村民通过村民小组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在参与的过程中与其他村民进行沟通、协商等互动,在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对村庄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村庄认同感,深化对民主、法治、友善、和谐等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此外,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也有利于村级事务和村庄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东岳村通过这种“村两委”——村民小组——村民”上下联动”的治理模式,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村民的主体感。村民在尊重、保护、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活动,既提高了他们丰盈闲暇时间的能力,又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还有利于村民优化自身的价值取向及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村的村民小组都能这样发挥“上下联动”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干部不再担有向农民收取税费的工作职责,这一方面缓解了干群的紧张关系,另一方也使干群关系日益疏离,基层村民小组在有些农村地区形同虚设。因此,如何激活村民小组这一最接地气的基层组织,使其在农村社会中发挥“上下联动”的连接作用,是当前大部分软散弱农村面临的共同难题。
结 语
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柔性的、无形的力量对于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制度这种硬性力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现实背景下,整合农民的价值共识,增强村庄的凝聚力,提高村民对本社区的认同,其意义已经是不言自明了。当然,东岳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村民还不能全面、系统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内在逻辑;村两委还没有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等等。在农村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流向城市的情况下,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面临着众多难题。因此,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是一项关系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举国上下共同的不懈努力。
注释:
①笔者访谈记录。
[1]刘彦随.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10-04/11/content-1090386.htm.
[2]杨兴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涵、挑战与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2).
[3]王淑芹.首都农村社会公德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3).
[4]萧永禄.现阶段民间文化活动类型分析及其特征[J].文化纵横,2010(6).
[5]杨敏.“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J].学习与实践,2007(11).
[6]庄孔韶,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郭云.中国共产党推动革命根据地移风易俗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
[8]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1996(24).
[9]路瑶.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瓶颈与对策[J].理论观察,2015(2).
[10]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刘伟,严红枫,等.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N].光明日报,2014-07-02(1).
[12]吴理财.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13]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On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 in Rural Community:A Case Study on Dongyue Village in the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YANG Xiao-ming
(Marxism Department,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48)
This paper is about a case study on Dongyue village based upon a series of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m core values.Som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how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sm core values in rural community are offered.
rural area;socialism core values;Dongyue village
D64
A
1673—8861(2017)02—0060—05
[责任编辑]肖 晶
2017-05-03
杨筱明(1990-),女,河南信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文化建设。
贵州省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项目重大课题(16GZ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