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探析
2017-03-10汪清
汪 清
银川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城市日渐发展到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的动力由原本的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转变为财富为主动力。社会新常态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人文魅力、国际化水平、信息多样化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现阶段,中国仍然是制造业大国,缺乏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中国经济,不利于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想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摆脱对出口的过于依赖。各个城市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展工业生产,以及完善服务业,结合城市自身的优势,开展地方性特色产业。
其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到追求经济质量的转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市正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城市数量虽然很大,但是城市内部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尚且还不够完善,诸如交通、教育以及就业等公共服务亟待需要改善和提升。自从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逐渐放慢,人们逐渐意识到一味的扩大城市规模,只会加重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扩大城市建设的公共服务,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改造升级城市发展模式。
二、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
1.回归正常:与经济增长降速相适应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追求经济总量向追求经济质量转变。因此,打好经济降速这一仗,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才能促使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了避免“城市经济危机”这类问题的出现,城市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脱对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过于依赖,实现多元化驱动发展战略。要避免“安全危机”,必须要杜绝高大上的城市建设面子工程,建设真正惠民、亲民的人文社区,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居住环境的安全感;为了避免“环境危机”的出现,就要避免走上先污染后防治的老路,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相互矛盾,且能够相辅相成。
2.回归本源:与发展转型相适应
经济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决定了我国城市发展方向需要转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增长方式必须符合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想避免城市发展出现差异化问题,就必须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固有姿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社会五位一体,统筹兼顾,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便利。在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城市依然是国家最高程度的个体,仍然具有相当独立的意识形态,城市是国家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城市的转型必须符合当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应该大力发展城市文明建设,培养独特的文化内涵,实现多元化经济发展以及多样化文明发展。
3.回归理性:与多元相适应
以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短暂的经济刺激只能暂时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危害,但是却不是经济得以增长的持久动力。现阶段,单纯的追求GDP经济总量,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无异于是自欺欺人,不仅偏离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重要形式,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回归理性,做到与多元相互适应,需要相关政府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城市建设指导理念多元,坚持信息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发展动力多元化;二是,允许多种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并存,但是并不意味着城市发展可以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上;三是,城市发展一方面要打造自身的特色产业,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向外界学习。
三、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变革
1.宏观背景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成熟,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规定下来,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并不为零,政府依然在优化公共服务、简政放权、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尚且还不够发达,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市场资源完全被政府控制和调控,虽然市场发展活力不足,但是那时发展动力单一,因此社会矛盾并非特别尖锐。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阶段下,结合城市规划的因素有很多,更加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不断发展和变革:首先,城市的发展不再是政府全权控制,而是扩展到了企业、社会以及个人;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市场主体不断实现多样化,因此,利益冲突不断尖锐化;再者,以往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现已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创造活力;除此之外,政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下,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
另外,单纯依靠土地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方式早已被日益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在积极寻找高新科技发展之路,依靠高新科学技术来拉动国内需求、扩大国际市场的占领。单纯依照传统模式进行城市规划,极容易造成社会经济发展泡沫的发生,城市高房价等,并不利于城市化的优质推进。因此,从“经营城市”转向“运营城市”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所谓的“运营城市”,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以及决定性作用,实现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环境下统筹发展,资产要在交换中不断实现价值,从而激发市场活力。新常态环境下,政府进行城市规划要彻底摆脱单一依靠土地资本来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多样化。
2.制度层面的转变
城市规划建设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规划是城市基础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有助于为后期城市建设的具体开展绘制可行性较强的蓝图。但是,以往在城市建设中,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市场经济,忽略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因此,要将城市规划提升到制度层面。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被进一步理顺,从此以后,政府承担起城市规划的责任,城市规划不仅帮助我们理清社会资源,而且还能估计城市建设成本,做到合理安排城市建设项目。
城市规划不仅加强了制度建设,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下,政府不仅要做到依法规划,还要做到依法实施、依法管理,将法治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其次,为了确保政府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政府必须确保政策公开、透明,广泛接纳大众意见,充分调动大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积极性。并且,逐步将城市规划扩展到农村规划,引导农村走上科学规划、农村自治的道路,让农村的发展日渐实现可持续性。
3.技术层面的转变
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已经与过去的城市规划发生重大变化,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应对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已经难以切合新经济常态下的城市发展需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将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首要位置,逐渐开始重视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平衡性。在城市规划中,将“四个全面”以及“五个一体”贯彻到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到人名群众才是政府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内容。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环境宜居的社区环境,让人民在城市居住的安心、舒心成为城市政府工作重心。
其次,要提高城市发展的韧性,实质上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必要保证。要想提高城市发展的韧性,政府要注重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任何企业或者个人都难以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掠夺生产资源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其更加需要与环境、自然的发展规律相契合,顺应规律进行发展才能够不断予以壮大;其次,政府要始终坚持科技兴城的策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依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来带动社会效益,让核心科技带动城市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结语:
新常态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发展不仅需要发扬传承精神,更加需要注重变革思想的融合,让城市发展规划回归正常、回归理性、回归本源,让城市规划从宏观背景、制度、技术等多方面予以变革,才能够真正推动城市规划予以顺利进行,才能够让城市规划越来越好,推动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1]胡雪薇.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1):241-242.
[2]何先明.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建材与装饰,2017(28):63-64.
[3]何安萍.关于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及变革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7(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