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秋收起义精神的内涵

2017-03-10唐贤健

理论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长沙部队革命

唐贤健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 常德 415000)

论秋收起义精神的内涵

唐贤健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 常德 415000)

秋收起义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起义体现出的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和实事求是的秋收起义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在秋收起义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秋收起义精神 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 实事求是

秋收起义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展示了秋收起义精神。毛泽东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在秋收起义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勇于创新精神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但是起义打出的旗帜是国民党左派的,沿用的番号也是国民革命军。而秋收起义则不一样,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第一次举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第一次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第一次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并由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这一系列的“第一次”体现了勇于创新精神。

其一,第一次举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早在8月18日沈家大屋会议上,与会者经过讨论认为,“国民党已变成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变成压迫民众、屠杀民众的工具,民众对国民党普遍存在唾弃心理,国民党这块招牌已经无用,湖南此次暴动主张用共产党的名义来号召。”〔1〕与此同时,共产国际的代表马也尔传达了共产国际主张在中国立即实行工农兵苏维埃的训令。所以,毛泽东8月20日以中共湖南省委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写信,同意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立即实行工农兵苏维埃的意义,信中说:“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的取得全国的胜利。”“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冯、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生智的省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 ”〔2〕然而,8月 23日,中共中央复信湖南省委却否定了湖南省委关于抛去国民党的旗帜、实现苏维埃政权的主张,“可以抛去国民党的旗帜,实现苏维埃的政权”是不对的,“此时我们仍然要以国民党名义来赞助农工的民主政权”。面对中共中央的反对,中共湖南省委再次致信中央进行了答复并坚持了自己的意见。9月初,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钟文璋,下辖三个团。9月8日秋收起义爆发的前日,师部连夜赶制有镰刀、铁锤标志的红旗一百面,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有红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星内有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管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总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何长工后来曾回忆说:“第一师成立后,我和杨立三同志负责筹办部队的印章、旗帜。这样,我们第一次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 ”〔3〕

其二,第一次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起义部队进攻长沙受挫后行军到三湾村时,部队还有约一千人,军纪松弛。面对这样的情况,9月29日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一、整顿组织,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陈浩为团长,下辖一营、三营、特务连和军官队、卫生队。改编时,提出去留自愿,愿留则留,不愿留发给路费,希望他们继续革命。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三、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4〕这次改编被称作“三湾改编”,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它创造性地确立了 “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其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早在9月初的张家湾会议上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拟定的计划是起义部队分三路向长沙攻击前进。第一路(第二团)进攻萍乡与醴陵,向长沙取包围形势,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乡、安源,以防敌人断绝自己的退路,同时要株洲区委发动株洲工农扰乱敌人后方,配合醴陵农民暴动;第二路(第一团)从修水向平江进攻,并发动平江农民在全县暴动,夺取平江后再向长沙推进;第三路(第三团)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并发动浏阳农民在四乡暴动,逼进长沙。然而进攻长沙失利后,路该如何走是摆在秋收起义部队前面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毛泽东率领部队毅然地抛弃了攻打长沙的原计划,改为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发动群众,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也正是这条新路让我们取得了革命最后的胜利。

二、敢于担当精神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曾说:“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大革命失败的残酷现实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毛泽东在与衡山主要党员干部和附近几县农会、工会、青年团、妇运会的负责人开会时就强调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对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不要再徘徊观望。

其一,担当起了武装斗争的重任。8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指出秋收暴动的战略是要“夺取一切政权于农民协会,歼灭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派,并没收其财产。”随后,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担负起了秋收起义武装斗争的重任,践行秋收暴动的战略。身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出席并指导了在长沙召开的沈家大屋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区域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领导力量等问题。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秋收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要发动暴动和夺取政权,没有军事武装单靠农民力量是不行的。‘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和形成的关于秋收暴动的基本思想主张,后来在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有一个概括。他说:“我被派到长沙去组织后来被称为`秋收起义'的运动”。我在那里的纲领,要求实现下面五点:(一)省的党组织同国民党完全脱离;(二)组织工农革命军;(三)除了大地主外也没收中、小地主的财产;(四)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的政权;(五)组织苏维埃。 ”〔5〕

其二,担当起了违背中央命令的责任。中央领导人瞿秋白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曾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然而,因敌强我弱、缺乏经验、邱国轩团叛变、王兴亚指挥失误等原因,一团在金坪失利,二团在浏阳溃散,三团在东门受挫。9月14日毛泽东率第三团退至浏阳上坪时即召开干部会议主张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暂时向江西萍乡方向转移。19日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于浏阳文家市后在里仁学校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通过了毛泽东关于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开启了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的新起点。然而,这项决定与中共中央的决策是相违背的。因为就在当天,中共中央还作出再攻长沙的决定,并指令湖南省委“应一面命令萍(乡)、浏(阳)、(平)江一带工农军进攻长沙,一面立即爆发长沙的暴动”。所以,毛泽东的决策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违反了中共中央的决策。毛泽东在这关键时刻担当起了违背中央命令的责任,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走向了一条全新的康庄大道。毛泽东却因为这承受了批评和处分。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湖南省委在秋收起义指导上“完全违背了中央策略”,“湖南暴动应以农民群众为其主力”,湖南省委却把它“变成了单纯的军事投机的失败”;并说湖南省委的错误,毛泽东应负严重的责任,决定撤销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湖南省委委员职务。

其三,担当起了领导红军的艰巨任务。起义部队在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不断地遭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击,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首先是遭到了以余洒度为代表的部分军官的抵制。在里仁会议上面对师长余洒度等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时,毛泽东在卢德铭的支持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后,部队攻克莲花城,俘虏了县保安队队长等人,余洒度却擅自将他放走。毛泽东为此对余洒度进行了严厉批评,而余洒度却拒不接受批评。三湾改编时,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免除了余洒度师长的职务,编入军官队任一般干部(仍保留前委委员)。其次是部队军事上的失利。部队从文家市转兵以来,一路战斗频繁,伤员增加;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怕苦怕累的都有,有一些人掉队,少数士兵自行离队;疟疾流行,病员加多,有的伤病员因缺医药死在路旁。毛泽东通过讲话、做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军心,稳住部队。如在芦溪面对后卫第三团遭到敌人袭击损失人枪各二三百,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的情况,毛泽东向部队讲话要求指战员不要怕行军困难,不要怕暂时受挫,要看到光明。三湾改编后,在三湾枫树坪向全体指战员作动员讲话。他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带了一军人。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人,十个可以当他一百。并强调指出: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他说:“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6〕

三、实事求是精神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始终立足于实事求是,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敌我力量等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走向了正确的道路,开辟了全新的革命形势。

其一,起义决策时立足实事求是。7月中旬时中共中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民众武装起义的新政策,就开始着手制定湘、鄂、粤、赣四省秋收起义的计划。随后,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湘南运动大纲》提出:“在湘南以汝城为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形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与长沙的唐生智政府对抗,与湘西的反唐部队取得联络;军事方面请中央命令彭湃不要将现在汝城的广东农军他调,浏阳、平江农军千人立即由郭亮率领赴汝城,从江西革命军中调一团兵力赴汝城,这三部分组成一师的武装”。〔7〕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后,先在板仓农村调查农民土地问题,后又到长沙城里多方了解湖南情况。特别是在沈家大屋会议上得知多数委员想发动全省农民暴动,夺取长沙,改变中央先夺湘南然后发展为全省的计划后,毛泽东从领导力量和物质条件出发,主张缩小暴动范围。同日,毛泽东又向从湘潭韶山来长沙的五位农民征询对土地革命的意见。毛泽东经过调查了解掌握了湖南的革命形势后,在8月下旬的湖南省委会议上力主缩小暴动区域,不赞成中央以长沙、衡阳、宝庆三处为中心的全省暴动计划。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绝大多数参会同志的同意,决定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爆动计划,改变了中央关于三个中心同时发动的全省暴动计划。可见,秋收起义计划的制定出台贯彻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精神。

其二,战略转移时捍卫实事求是。起义部队受挫后,毛泽东没有再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因为经过几天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已经看到了革命力量的弱小和敌人的强大,进攻长沙已经没有任何胜算了。9月26日,部队攻克莲花县城后,毛泽东召开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听取朱亦岳等汇报莲花县党组织、农民武装以及永新、宁冈农民武装斗争等情况,证实井冈山确有两支地方武装。同时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通过宋任穷(三团团部文书)向毛泽东转送的一封密信中所提供的可靠信息:“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密信中有几十支枪的“党的武装”,指的是曾是绿林出身的井冈山的“山大王”、赣西农民自卫军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农军。于是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引兵井冈,向宁冈进发。毛泽东在作出这一抉择时,他知道要承担什么责任,但是为了革命的前途,他必须做出这一决定。可见,毛泽东引兵井冈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在充分调查了解情况后,实事求是地作出的科学决策。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秋收起义所形成的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宝贵财富。今天,我们汇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要弘扬根植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的革命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宣传传播秋收起义精神,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1〕〔4〕〔7〕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M〕(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10,222,207.

〔2〕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的信(1927 年 8 月 20 日)〔C〕.秋收起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6-17.

〔3〕何长工.难忘的岁月〔M〕.人民出版社,1982.36.

〔5〕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40.

〔6〕宋任穷.回忆井冈山斗争的一些往事〔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91.

书 讯

[德]费彻尔·著.译者:赵玉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本书认为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论成果对当代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梳理和译介,试图从国外马克思学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研究力法等多个层面,揭示国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新阶段和新特点,以期为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理论参照,为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理论空间。

唐贤健,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宋周尧〕

猜你喜欢

长沙部队革命
俄部队军演
长沙之旅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我眼中的长沙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