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017-03-10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既要抓住讲话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指向鲜明的重点,深刻认识这是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把向定调,在政治、思想、理论和旗帜上做充分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过程,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的观念,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长期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所在的信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打下红色江山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就摆在了面前。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发展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的设想,明确提出在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应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物质基础极大丰富、社会制度相对完备的阶段才能产生。毛泽东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阶级结构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他认为,中国社会既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资料、物质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储备,从一个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物质基础极度薄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必须要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结构应该包含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等多种成分,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并逐步向实行国营经济为主体的方向过渡,这个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阶段。新民主主义理论创造性地突破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对经济落后国家夺取无产阶级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正是得益于正确的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经济恢复快速发展,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大干快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规模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体系基本确立,并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今天回过头去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由于受到认识的局限性、国际关系风云变化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步伐、方式过急过快过猛。就当时来说,社会主义制度虽已建立,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当脆弱,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科技能力和工业化水平仍很低下。特别是后来的“文革”内乱,使得十分脆弱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受到冲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国社会主义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从这一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中国仓促过渡且处于内乱停滞状态下的社会主义界定在初级阶段,并由此开创产生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要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拉开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序幕。

从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再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智慧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在我国的成功实践

在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前,社会主义制度还属于一种理论设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也是以苏联模式作为学习样本,在完成社会主义过渡后参照建立起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国家集中管理、政府指令性计划主导、实行计划定额分配的国有工业、“一大二公”农业等组成的公有制模式。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典籍中只提供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的遵循。这种理论遵循实际上仅提出了一种方向性、框架性的设想,没有可供参考的具体经验借鉴,在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缺乏精准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如公有制的内涵与外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这些具体的实践问题都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成为现实后又长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两大阵营在政治、军事上的对抗,导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结构性失衡和偏向,特别是苏联利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势,调配一切国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给阵营壁垒封锁、经济内需活力不强、对外扩张空间不足的社会主义经济埋下了隐患。从经济层面上讲,这种失衡的国家发展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中苏交恶”促成了中国社会主义较早地脱离苏联羁绊,可以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并确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长期的,“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还有革命”,因此必须“抓革命,促生产”,抓革命的目的是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最终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精准地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作为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卓越贡献。历史证明,党的“八大”做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检验是无比正确的。遗憾的是,“八大”的正确判断和确定的主要任务在不久后的社会进程中没有得到完全贯彻执行。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进程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他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遇到的问题提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来思考,要求在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有一定基础但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定理解但没有完全活学活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弄通弄懂,这些思考和探索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正是在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回应实践、与时俱进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行“一国两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等等,使中国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出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新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具体实践探索中总结提炼,以理论创新的勇气,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自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福祉需求这个宗旨,准确判断和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明确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并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付诸实践,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阔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重点描绘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国发展蓝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进行再总结,内容将会更加丰富,也将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新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装点更为美丽的图景。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