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行动中的青年态度
——记(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
2017-03-10郑晓雯
◎郑晓雯
气候行动中的青年态度
——记(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
◎郑晓雯
2007年机缘巧合之下,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简称CYCAN)成为很多青年气候行动者的大本营。十年来,CYCAN一直在坚持做的正是引导和培养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气候变化,包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国内高校环保社团的现状、国外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优秀案例、气候变化技术问题、各组织气候变化项目及其资源优势等气候议题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CYCAN已成为一个助力青年人对环保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平台。
一、国际变动中的中国态度
近年来国际形势快速变换,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增电能来源。世界气象组织表示,2016年很有可能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一年,且最热记录不断被打破。2015年底,《巴黎协定》文本敲定;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再次明确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趋势,彰显各国实现经济去碳化的政治意愿和决心。
与此同时,处在世界多变中的中国,其态度也愈加坚定:无论世界形势如何改变,中国都会坚持对抗气候变化。目前在中国,除了政府与NGO、学者关注气候变化之外,企业也开始承担一定的责任和担当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推进如气候适应与贫困、能源改革、一带一路等重大气候项目的实施,还是推动气候行动的民间力量的发展,包括NGO的孵化,社会基金的成立和公众动员,“在行动”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显著标签。
从目前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绿色金融的推动不难看出,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2016年,部分国家太阳发电成本刷新最低记录,降至全球平均煤炭发电成本的一半。预计中国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将低于煤炭。
二、青年也可以参与国际公关
CYCAN从2009年成立国际谈判场上第一支COP中国青年代表团以来,至今已有超过100名青年活跃在国际平台上。在联合国气候谈判这样一个各国政府要员协商的正式场合,青年甚至是民间力量参与的意义是什么?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几乎每一位身临现场的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在谈判现场,政界、商界、媒体以及公民社会共同形成几大重要团体,分别代表不同角色的声音和立场。公民社会的力量则以各国NGO组织为代表,通过边会发声、现场发言等不同的形式参与。
民间力量的作用是将公众的声音传递给政府人员以及国际舆论,而恰恰是民间的参与展示了国家对于议题的关注和推动力,这对于谈判无疑是具有推动力量的。从COP20开始,CYCAN一直在联合美国的青年组织共同推进中美气候行动的合作,发布《中美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宣言》,以积极的态度表明中国青年的决心。COP21《巴黎协定》形成之后,中国本土的NGO与在中国开展气候行动工作的国际NGO曾做出联合回应,以表明对《巴黎协定》的支持和为此将共同开展行动的决心。
除了现场参与国际谈判,谈判之前及之后的工作也不容忽视,而日常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更加需要维护。CYCAN2015年和美国塞拉俱乐部的青年分支共同开发线上国际青年交流项目,通过一对一的伙伴机制为国际青年对于气候议题的交流提供平台(后续项目持续和Care About Climate开展)。比如,国内青年对于气候议题的认知不够深入,CYCAN就利用朋辈的力量让国际上的活跃青年带动中国青年;国内的能源转型和减碳行动不为国际所知,CYCAN就通过国际交流的形式将更多中国的声音传递出去。
三、气候适应提上日程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手段。然而,适应的概念在一开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国际上对于适应具体的实施和操作方式也处于探索的阶段。直到COP12通过的《关于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的内罗毕工作方案》才开始将适应提升到与减缓有同等必要性的位置。在国内,减碳也一直是国内政府及NGO工作的重点方向,直至近几年,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重大的气候灾难和潜移默化的气候形态改变,人们意识到如何适应已经产生的气候变化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气候适应的专家许吟隆教授表示,减碳是目前气候现状下大家的一种行动选择,而适应是一种必然,从技术上来说也更为复杂。适应行动相对来说耗时长、投入大,且成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却迫在眉睫。
目前国际上在执行的适应项目大多发生在非洲及亚洲一些欠发达国家,比如在印度,主要针对洪涝灾害、温度变化剧烈及自然资源条件差等问题;适应计划则主要关注农业发展、水资源保护及社区生计问题。在中国也不例外,除了沿海地区因海平面上升导致的适应行动外,还有中西部地区气候恶劣条件作用下的贫困地区面临的更加严峻的生活状态。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气候适应的逐渐重视,民间力量也开始发挥桥梁的作用推动社区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如乐施会的LAPA项目(低碳适应与扶贫综合发展计划)、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在青海三江源地区的三江源牧民生态农牧场发展培训项目。
CYCAN从去年开始开发气候适应的青年项目,将气候适应议题更加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青年关注者,进而鼓励通过更加创新的手段解决中西部地区的社会问题。无论是气候脆弱度分析还是社区的灾害恢复能力,我国中西部的适应行动离不开扶贫的议题,同时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社区建设工作。而在这其中,青年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将是CYCAN未来几年内坚持探索的问题。
四、从入门带领中国青年行动
CYCAN不仅关注国际青年发声的渠道和价值,同时也更加关注本土行动的影响力和意识传播。比如,CYCAN一直在坚持做的高校节能项目,关注低碳校园的建设,从调研到行动推动青年参与减碳;MyH2O水质地图平台项目则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落到中国各地建立测水点,再借助网络的力量形成信息透明化的平台,而青年在项目中的主导角色从不曾改变。
本土项目作为一个实践的平台,更加注重青年在参与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思考——解决。高校节能项目从机构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年,共开展了七期。从最初的设想,到统筹各方资源,共有127所高校参与项目,实际完成96份有效能耗调研报告;开展了几十次的线上/线下培训,直接参与项目的成员达1500人次,而间接参与项目调研和行动的青年不少于20万人。高校节能在过去几年的实践调研中也发现许多能耗问题:校园能源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数据统计不完整,无法高效分析能耗管理漏洞;大型能耗设备过旧,使用效率低下;师生能源消耗行为习惯浪费,低碳意识需要推动等等。
在2015年最新的能耗调研中,40.9%的同学表示数据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调研难以开展;48.8%的参与者表示校方数据统计的不完整导致数据分析有限。相比项目之初所面临的问题,该数字已有较大缩减,从国家层面推动全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建立能耗管理体系,以及外部能源审计的介入也推动了校园能源体系的完善。在自上而下全面推动的同时,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参与使得能源转型的过程更加充满希望。
当然,校园内的行动远远不够,从2014年开始,CYCAN国际部成员根据自身所学将国外的先进测水技术引入国内,发起MyH2O中国水质地图平台,由青年人执行的项目开始落地。在项目执行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有近100支测水团队参与其中,涉及到14个省份,27个地区,覆盖测水村庄230多个,目前已回收有效问卷450多份。水质监测主要关注7种饮用水的关键指标,目前可在公开地图平台上看到的数据水样已超过800多个。作为中国第一批线上水质信息可视化地图平台之一,MyH2O项目以提供测水工具、专业培训为基本形式、发动青年学生深入各地区对当地的水质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最终通过对接政府机构、研究中心、企业等掌握的专业技术提升水质情况。
CYCAN名曰网络,实际也在发挥网络功能,即将全国各地关心环境,致力气候行动的青年联系在一起,而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简称IYSECC)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交流机会。每年都会有200多名青年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探讨气候与能源领域最前沿的学术观点、行业动态、技术创新、发展解读、方向预测等,与来自国内、国际的一线专家学者、企业高管、政府要员以及站在一线的环保组织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峰会如同一个阶段性的反思与新的起点,通过思维的碰撞与思维开发,挖掘青年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与创造力。
2014年CYCAN开始进一步明确机构定位:青年人才培养,并发起“气候绿领计划”。顾名思义,该计划是以青年气候人才培养为核心,将机构在行的落地项目、青年交流、国际交流及推进绿色行业的就业项目进行整合、串联,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入门到精进,一步步引导。
十年来,参与过CYCAN活动的青年人数以万计,而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同伴加入进来。“启迪和引导中国青年把握机遇,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从而使中国青年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这始终是CYCAN秉承的使命。
(责任编辑 陈莹)
●郑晓雯,(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项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