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方法论思想浅析
2017-03-10杜楠
杜楠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海淀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方法论思想浅析
杜楠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海淀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一系列讲话,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与情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灿烂光辉。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的方法论思想表现为:坚持和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改革中的难题;坚持和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运用发展的观点应对改革中的时代变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发展;坚持和运用实事求是在改革中闯出新道路;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些方法论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既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又解决了中国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向深入。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来的,紧跟时代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讲话既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又展现了中国特色,深入学习讲话内容,领会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和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改革中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改革开放的全局着手,坚持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在众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双方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是总体谋划与局部推进相结合,既抓经济建设,又要注重意识形态建设;既从严治党又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既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又全面深化改革;既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要政府发挥辅助作用。既要统揽全局又要局部推进,既要立足当下又要展望未来,既要把握国情又要了解世情,既要循序渐进又要重点突破,这些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阐述依法治国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关键少数”就是抓住依法治国的“牛鼻子”。领导干部具有榜样效应,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带下,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依法治国,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一些领导干部在现实工作中缺少法治意识,存在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甚至徇私枉法等问题,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扰乱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点论和两点论还体现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只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现实意义,抓住了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深水区,经济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化解产能过剩,更需要治理正在逐步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先要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五大发展理念”等新思想、新战略,在总体谋划的基础上牢牢牵住了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天然资源。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代价是惨重的,而过度保护环境以至于放慢经济发展的脚步也是不可取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搞好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做到环境效果与经济效果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问题,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发展理念。[3]他明确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呼应,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将绿水青山比喻成金山银山,将深奥的哲学道理转换成生动的语言,转换成老百姓容易听得懂的语言,是方法论的一大创造。
二、坚持和运用系统分析法在改革中进行总体部署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庞大系统,而这个庞大系统又由多个层次的子系统构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多方面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纵观全局,以长远眼光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体现出了恢宏的战略思想。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5]2013年9月17日在跟党外人士座谈时习近平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7]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项改革在影响其他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其他改革的配合,相互促进,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形成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强大合力。改革是动力,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时,需要看到三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整体,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战略高度,纵观国内国际发展全局,遵循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围绕推进“四个全面”,围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围绕推进改革开放,围绕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反腐倡廉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推进改革开放需要顶层设计与局部试点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要坚持“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8]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是充满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通过投石问路的改革办法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但只有“摸着石头过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高屋建瓴,对于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做好统筹规划,使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矛盾越来越多,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总结、归纳改革经验,规划、提出新的发展思路、目标,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胜利,才能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9]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由个别经验向一般经验的跨越。因此,必须用系统全局的眼光对现阶段的改革进行整体框架、关键领域、原则方向上的宏观设计与总体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中国的实际问题,既从总体上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增强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好地指导实践,体现出领航中国的大胸怀、大战略、大智慧。讲话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思维,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行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指出要坚持登高望远、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深刻领会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三、运用发展的观点应对改革中的时代变迁
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发展是永恒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进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的观点,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思考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着手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了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实质、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中国梦”的提出是13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一致拥护的结果,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激励着全体人民团结奋进。“中国梦”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的产物,并将其成功转化成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摸得着的未来。
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时代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相同,学习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是可以参考借鉴的,现在,摸着石头过河也到不了对岸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0]改革开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会层出不穷,只有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和挑战,才能推进改革的深入进行。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顽疾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能及时解决的,要坚持根据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规律想办法,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有改革成果。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决策措施不仅要适用当前,更要适用未来。一个政策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旦出现失误会引发很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用发展的观点,时刻关注周边的动态,做出最适合当前形势的决策,才能促进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深入阐释,系统的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时代在变,不同的时间、地点面对不同的社会现实不同,需要根据变化了实际进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符合时代性、体现了对规律性的准确认识和把握,在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我们党的指导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品格,就是与时俱进。讲话重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新形势下进行总体布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等问题。这种与时俱进的新境界、新水平,还突出地表现在讲话的主体部分中,从十六个方面阐述原则立场观点,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明确要求,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简明扼要,新的眼光,新的思想,新的举措和解决突出问题的管用办法,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外在于抽象的精神支配的过程,而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改革开放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事业,只有广大人民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加快现代化进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和继承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以人民为中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1]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每一个伟大的创造都来自人民。十八大以来,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突破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将每个人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12]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党的群众路线中,时刻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要在实践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仅仅依靠某个人、某个群体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中华民族共同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所从事的革命和建设工作,其成功的一大法宝就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推动社会进步的大政方针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改革持续前进,应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对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应及时进行总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创造的社会成果理应由人民享有。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关注民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工作的根本标尺和价值指向,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思想。当前,我们应该看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不断提升,需求更加多样化,要不断完善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难处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活动的扩大”。[13]毛泽东同志对这一观点的认识是深刻的,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梦不仅要依靠人民来实现,更要造福广大人民。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中,体现了对改善民生的重视度,社会的稳定繁荣,来源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和谐、稳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的情况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讲话中,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例如,二胎政策、精准扶贫等重大政策的实施就是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此外,近年来,环境恶化问题也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中,从战略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且实行严密的制度保障。众所周知,十七大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克服了过去“重物轻人”的思想障碍,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提出“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新理念,而“民”与“官”是相互对应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处理好官民之间的关系,使权力为人民所用,落实到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十八届六中全会更是将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决心和魄力。
五、坚持和运用实事求是在改革中闯出新道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内容,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大创新,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过程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14]当前,各种文化价值交流交融交锋,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从本质上看待社会主义,如何科学的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深入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进行了重点回答,在社会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清楚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实事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执行的。实事求是就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制定新的政策方略。当今国际、国内、党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我们进行施压,意识形态上加紧对我们实施促变图谋,大力推行其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从国内看,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确定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都要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进行总体谋划。从党内看,党员的数量逐步增多,党内政治生态恶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强调对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要有清醒的认识,立足当前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度转型期,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理论,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出重大贡献。
实事求是就要坚持调查研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将调查研究与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调查研究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不进行调查研究就无法搞清楚事物发展的本质,如何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外部联系弄明白,就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找出符合群众意志,切实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反映出总书记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办事情、想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从中找出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良方。他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中指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进行调查研究,他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15]习近平总书记客观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面临的国情、党情和世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掌握客观规律,做出了一系列正确判断和科学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和重大举措,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从问题出发,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以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传达了坚定而清晰的政治声音,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实际,面对国内外情势,清楚地澄清了思想问题如何统一,社会矛盾如何化解,民生问题如何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起到了“定音锤”作用。讲话直面这些当今中国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其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出发,从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一方面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六大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抓住要害、一针见血、有的放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六、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能够透析现在、昭示未来,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历史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在我党九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在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党史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习近平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6]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分析了中国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应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周围事物有某种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历史经验与治国理政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总书记的独特执政风格。“学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7]十八大确立了“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要把“四个全面”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管党治党、法制建设的历程,更加深刻的认识“四个全面”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其中的规律性。
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当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富民强的现实期望,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中国人的梦。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对中国发展落后的反思,对国际形势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历史视角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的视角看国家治理体系,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决定的,体现出这个国家人民的意志。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但都没有成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一大创举。从历史的视角看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中国曾尝试过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但都失败了,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将历史与现实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除了蕴含上述方法论思想外,还包括“胆子大”与“步子稳”这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方法论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他不断提出“胆子要大”“敢于担当”等话语,但又告诫人们步子要稳、方向要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主观与客观、物质和意识、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精神实质,善于找出方法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点,其做法的确是为当代中国践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树立了榜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思想的新境界。
[1]本书编写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6.
[2]郭亚丁.全面从严治党—学习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论述[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27.
[3][4][9][10][1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G].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0、233、56、283、161.
[5][7]杨永加.特别关注:习近平总管书记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N].学习时报,2014-09-01.
[6][13][15]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52、78、327.
[7][11][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267、432.
[12]习近平“三个必胜”响彻世界[EB/OL].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4/c1001-27544769-2. html,2015-09-01.
〔责任编辑:王生怀〕
杜楠,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治理、政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