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道路研究综述

2017-03-10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9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道路

李 辉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镇化道路研究综述

李 辉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文通过参考国内诸多学者有关城镇化发展的文章,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城镇化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特征以及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同时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道路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发展背景及实施的依据给予阐述。

城镇化;动力机制;新型城镇化

1 城镇化概念

针对不同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对城镇化发展的理解有不同侧重点。地理学角度来看,城镇化是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过程,主要是由农村向城市集聚。经济学角度上认为城镇化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城市工业化转变的过程。

日本森川洋认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过程,反映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区扩展、景观和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城市环境形成(森川洋,1989)[1]。

总的来说中国城镇化发展规模上扩大的过程。主要涉及农村地区向城镇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转变。

2 城镇化道路发展历程

我国学者邹德慈对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划分阶段如下:

(1)1949年~1957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工业发展。全国范围内的工厂企业的建设数量、规模急剧增加,吸纳大量农村居民转变为工人,是城镇化稳步推进的时期。

(2)1958年~1977年。受我国发展中政治因素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波动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对城镇化推进的阻碍,城镇化增长缓慢,起伏变化较大,甚至出现城镇化负增长现象。

(3)1978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道路的提出,摒弃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转变我国以往的城镇发展方式。

(4)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的阶段。国家提出制定一些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治、经济手段,推行诸多利于城镇化的政策,实现了我国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同时中小城镇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

3 中国城镇化特征

3.1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建立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由轻工业向重工业逐步发展,实现了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对一致性。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可以说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限制大城市发展,鼓励中小城镇发展”的策略。因此,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在乡镇分散进行,人口难以快速向城市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这一现象的特征就是乡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同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以工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对就业人口吸纳能力不足,减慢了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3.2 城市中流动人口迅速增加

改革开放强化了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交换,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城市中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数量迅速增加。

3.3 城乡发展差距大且空间失控

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城镇化呈现出强烈的东西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受国家政策以及外商投资的作用城市经济发展的迅速,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相对均衡,因此城镇化稅平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长春)是我国建国以后工业发展重点地区,在此基础上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受产业发展结构,历史文化因素,同时也与我国城市发展的政策有关,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内比较落后的地区;西部地区受民族文化影响,城镇化发展存在发展的阻力作用,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偏低。

4 城镇化机制

我国城市数量众多,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因城市自然资源、环境社会历史等因素存在诸多差异。

崔功豪(1999)强调,改革开放的政策、外商直接投资(FDI)、农民主体行为和社区政府的出现等通过自下而上的路径推动城镇化进程[3]。

薛凤旋和杨春(1997)则认为,中国城镇化,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属于“外向型城镇化”,是由外资主导下,地区经济体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导致城镇化的过程[4]。

5 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

5.1 新城城镇化发展背景

全球化、信息化等对中国城市化带来了几个的机遇和挑战。快速的城市化使得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面临越来越巨大的压力。因此,中国城市化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做出有效的规划,在我国政策、社会导向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开始发生变化。随着转型期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我国的产业发展将出现新的格局,低排放、低能耗、低物耗的产业和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的新兴产业比重将上升。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主导的城镇化机制将随之发生变化,新兴产业的动力作用将逐步增强。

5.2 新型城镇化实施的依据

新型城镇化应既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固有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又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所带来的城乡发展动力变化的要求。

(1)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首先要坚持我国的基本国策,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保护;要做到城镇化发展以人为本,坚持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状态有序、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高效、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2)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全面考虑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道路的选择要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城市自身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等,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中市场经济的促进功能,通过市场经济自身对地区资源的流动的调节作用,实现城镇化发展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3)要丰富城镇化道路选择途径。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立功能更加完善的城镇体系;

6 结语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道路发展的特征以及动力机制的研究分析,了解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性。针对我国新形势下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必要性、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分析。

[1]施宙,左守志,梁燕平.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内涵及特征[J].科技创业月刊,2010(3):23~24.

[3]赵玲.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4]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