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学史视野下的孙登及其评价

2017-03-10

关键词:玄学阮籍嵇康

王 金 龙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玄学史视野下的孙登及其评价

王 金 龙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从孙登的早期文献看,他不是所谓的儒士、方士,而是受老、庄、《易》影响较深,行为上较彻底的自然主义者。阮籍遇到的苏门先生与嵇康遇到的孙登在思想旨趣、行为特点、隐居时地等方面高度重合,可证苏门先生即是孙登。孙登对自然主义的彻底实践很可能影响了与之交往的阮籍和嵇康。即使在整个玄学史上,孙登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在言行合一和彻底实践自然主义方面,远非其他玄学家可比。把孙登放在玄学史视野下来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阮籍、嵇康的思想来源,而且有助于重新发掘玄学史中的“缝隙”或次要人物的思想史意义。

孙登;苏门先生;嵇康;阮籍;玄学

关于孙登的材料很少,在思想史或玄学史中孙登向来是一个被忽略的人物,近来对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他和阮籍、嵇康关系的事迹考索上,实际上,从玄学史的视野来看,孙登影响了正始玄学的两个代表——阮籍和嵇康的思想行为,而且,在整个玄学史上,孙登都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本文把孙登放在整个玄学史视野来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阮籍、嵇康的思想来源,重新发掘玄学史中的“缝隙”或次要人物的思想史意义。

从关于孙登的早期文献看,嵇康与孙登的交游,没有歧异之处。唯有阮籍与孙登的交游存在疑问:即阮籍在苏门山遇到的苏门先生是否就是孙登。自从晚清李慈铭、近人余嘉锡辨疑以来,今人多否定孙登与苏门先生是同一人。如果要解决这个疑问,首先须从嵇康遇到的孙登其人入手。然后再比较苏门先生和孙登,进而考察孙登在玄学史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一、关于孙登的早期文献及评价

为分析方便,现将《世说新语·栖逸十八》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转引如下:

嘉平中,汲县民入共山中,见一人,所居悬岩百仞、丛林郁茂,而神明甚察。自云:“孙姓登名,字公和。”康闻,乃从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然神谋所存良妙,康每薾然叹息。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笔者按:房玄龄撰《晋书·孙登传》“物”作“真”字),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康不能用。及遭吕安事,在狱为诗自责云:“昔惭下惠,今愧孙登。”[1]

其事迹另有《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嵇康集·目录》:

登字公和,不知何许人。无家属,于汲县北山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鼓琴,见者皆亲乐之。每所止家,辄给其衣服食饮,得无辞让。[2]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注引东晋孙盛《晋阳秋》云:

康见孙登,登对之长啸,逾时不言。康辞还,曰:“先生竟无言乎?”登曰:“惜哉!”

《世说新语·栖逸十八》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曰:

登性无喜怒,或没诸水,出而观之,登复大笑。时时出入人间,所经家设衣食者,一无所辞,去皆弃去。

葛洪的《神仙传》卷六《孙登》文献较早,所述与上所引大致不差,但有“尝住宜阳山,有作炭人见之,知非常人,与语,登不应。文帝闻之,使阮籍往观。既见,与语,亦不应”,最后“竟莫知其所终”云云[3]。可以说,能够确认的孙登行止基本如上所引。唐朝房玄龄等撰的《晋书·孙登传》的材料也都来自上述所引。

(一)历史上对孙登的评价

1.神仙或道士

葛洪的《神仙传》显然把孙登列入神仙一流人物。《世说新语·栖逸十八》第二条记载:“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郦道元《水经·清水注》云:“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即共和之故国也。汉高帝八年,封卢罢师为共侯,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4]唐代孙广《啸旨·苏门章第十一》中也记载“苏门者,仙君隐苏门所作也”[5]。至今道教仍称孙登为孙真人或孙真人先师,把农历正月初三定为孙登诞辰。

2.隐逸之士

《晋书》把孙登列入《隐逸传》。隐逸自有其传统,古已有之。如《易》之遯卦之“遯世无闷”,《论语·泰伯》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话。巢父、许由、荷蓧丈人、伯夷、叔齐等等,都是先秦著名的隐逸之士。后世的隐逸原因更为复杂,儒道释的影响及个人因素都有,不一而足。把孙登看做隐逸之士,是从其外在行为着眼的,虽然最为妥当,但其隐逸的动机究竟是为了求仙,独善其身,还仅是为了避祸,则需要具体分析。

3.儒士

把孙登看做儒士,是清朝以来的评价。明末清初的大儒孙奇逢《修啸台安乐窝议》从孙登“好读《易》”着眼,认为孙登“深得大《易》之旨,夫岂不言也哉?其默足容,至公和方称足色耳”。乾隆十年(1745),辉县知县李拔桂《重建孙公和祠碑记》也从孙登“好读《易》”入手,认为孙登行状来自《易·坤·文言》“天地闭,贤人隐”“括囊无咎”的思想,而重建孙登祠则有助于敦化人心风俗。张德凤《啸台赞并序》更是把孙登比作伯夷、叔齐、柳下惠一流人物,“所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遁世无闷,与时偕作者矣。迹虽邻于遗佚,身实持于名教。而论者不察,等诸玩世;又或谓其服食养性,冲举上升,列之仙传,尤无取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来自《论语·微子》里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孙用正《重修孙公和祠》则把孙登的隐居比作诸葛亮卧隆中,姜太公钓渭滨,说“见则为伊周,潜则为孙邵”*孙奇逢等人对孙登的评价参见周际华编《辉县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任鸿昌标点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11,366,428,520。。孙即孙登,邵即同样隐居于苏门山筑安乐窝的邵雍。出仕则为伊尹、周公,评价可谓高矣。

(二)对前人评价孙登的反思

把孙登看做贤才儒士,把其隐居看做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虽合情合理,既符合儒家经典里贤人避世的思想,又符合儒家的出仕入仕观——“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把孙登抬高到伯夷、叔齐,伊尹、周公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一地士绅对乡贤的推崇,显然这是儒学型社会官僚士大夫对孙登的新阐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敦化人心,改善风俗,却不一定符合孙登的思想旨趣和归隐动机。把孙登看做隐逸之士,如前文所言,则过于笼统,缺乏对孙登思想和归隐动机的分析。把孙登看做神仙或道士的材料,离孙登生活的时代最近,值得细细分析。

汉末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受到重创,有可能转入地下发展,信奉五斗米道的张鲁政权也于建安二十年(215)归降于曹操,但仍有阳平、鹿堂、鹤鸣三大治为首的组织存在,从《大道家令戒》和《阳平治》(见《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所收《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可以看出,大体上和东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的教诫相同,强调遵守儒家忠孝仁义,尊天奉道,持身守戒,行善积德,以期致太平求长生[6]。也就是说,道教徒都是积极入世的,有组织,有教义,有宗旨,有戒律。但孙登是“无家属”的,而且不与人深入交往。当嵇康问其所图时,孙登也避而不答。如果孙登是道教徒的话,孙登定会向嵇康积极传道;如果孙登是道教徒的话,嵇康必不会以之为异人而与之交游。另外,《世说新语》中称孙登为“道士”未必是后世意义上的道士,汉以来既可称神仙方士为“道士”,如《列仙传》中称浮丘公、稷邱君、谷春等为“道士”,桓谭《新论》中称方士王仲都为“道士”,也可称有道之人为“道士”,如《新序·节士》所引介子推言:“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而不受也。”[7]此“道士”与“君子”“廉士”同义。即使太平道、五斗米道也不自称道士。五斗米道称徒众为“鬼卒”,统领者则称“祭酒”,张鲁自号“师君”,讥之者则称之为“米贼”。据陈国符、钟少异考证,晋以后,“道士”逐渐取代了“方士”之称,在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之后,才开始正式用“道士”作为教团组织中信徒的称号[8]。也就是说,早期文献中称孙登为“道士”,应为“有道之士”之义,和后世道教意义上的道士不可同日而语。

汉末以来也有不少神仙方士,如《后汉书》卷八十二记载的方士左慈、甘始、封君达等,都曾与曹操有交往,那么,孙登是不是一位独自求仙的修道之士呢?

我们先从孙登对嵇康的临别赠言中分析孙登的思想。孙登的意思是,人有才要不用其才,究其极,不用其才正是最好的用才。用才的目的在于识取人生之真,这样才能全其天年。说“用才在于识物”,“物”非事物之义,《道德经》第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物”与“道”涵义相通,“道”与“真”“信”密切相关。《道德经》第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物”正是“道”。“识物”的目的正在于“全其天年”。正如《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所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徒有其才,而不识大道,不会用才,在世上难免遭受祸患。按照庄子的观点,人应该像“散木”一样,“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又提到雁因不能鸣而被杀,引出庄子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观点,又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按照庄子的观点,固执于有才、无才、才与不才之间都不对,只有做到“与时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行。

孙登的观点即来源于此。人皆有一定才能,否则怎么生存下去呢?关键在于“不用其才”。怎样做到“不用其才”呢?关键又在于“识物”或“识真”。怎样做到“识物”呢?即“与时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不管外在境遇如何,心灵上一定要安时处顺,保持自由自足状态。如《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所言:“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孙登本人正是“性无喜怒”,不为外在境遇所动。“与时俱化”和《易·系辞下》所言“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又是密切相连的。韩康伯注:“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9]孙登身处乱世,隐居避祸,可谓“知几”。虽然“物物而不物于物”不一定非要隐居,但不得不承认,乱世时期的隐居可做到最大程度的“识真”和避祸。

最后孙登说嵇康“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即是批评嵇康不会“用其才”,可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通行本《老子》第九章)。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孙登见识的正确。

孙登的行为还有个特点:“见者皆亲乐之。”甚至被“没诸水,出而观之,登复大笑”。这是严守礼教之防的儒士做不到的,此行为的思想根源来自《老子》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庄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櫛,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野老之所以与他争席,就是因为他做到了“和光同尘”。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和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为做好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提供了最好的营养剂。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着力点,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至关重要,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提供强大驱动力。

综上可知,孙登深受老、庄、《易》思想影响,孙登的避世隐居,目的是为了“全其天年”。而神仙方士追求的是长生不死。孙登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老子高抬“道”,“物壮则老”,虽然庄子讲到御风而行的列子,藐姑射之神人,但庄子是主张齐生死,一寿夭的,所谓“真人”应该“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讠斤,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而不是追求神仙家的长生不死。

从《神仙传》所载仙人看,孙登也与其多不类。文渊阁四库本《神仙传》上所载的仙人要么常服黄精、松脂、茯苓、云母等,要么炼铅烧丹,要么会飞腾变化,要么会乘龙跨凤,现种种神异之术。而孙登在《神仙传》中的记载与凡人无异,与阮籍、嵇康的交往也无接引授仙经之事。汉魏丛书本《神仙传》与之不同,汉魏丛书本《神仙传》本采自《太平广记》,卷九载有杨骏赠孙登布袍之事:“(孙登)出门,就人借刀断袍,上下异处,置于骏门下,又复斫碎之。时人谓为狂,后乃知骏当诛断,故为其象也。骏录之,不放去,登乃卒死。骏给棺,埋之于振桥。后数日,有人见登在董马坡,因寄书与洛下故人。”[10]《四库提要》认为四库所收之汲古阁本较接近原貌,而“汉魏丛书别载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载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盖从《太平广记》所引钞合而成。《广记》标题间有舛误,亦有与他书复见,即不引《神仙传》者,故其本颇有讹漏,即如‘卢敖若士’一条,李善注《文选》江淹《别赋》,鲍照《升天行》凡两引之,俱称葛洪《神仙传》,与此本(笔者按:指汲古阁本)合。因《太平广记》未引此条,汉魏丛书本遂不载之,足以证其非完本矣。”[11]即便是汲古阁本也疑问较多,未必是葛洪所撰原本,余嘉锡先生怀疑“葛洪之原书已亡,今本皆出于后人所掇拾,特毛本(笔者按:即毛晋刻的汲古阁本)辑者用心较为周密耳”[12]。笔者认为,仙传人物都是后世根据传说、史载伪造出来的,孙登的“成仙”同样如此。因为《神仙传》的影响,孙登长时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仙者,从开始的误称到后来泛泛的尊称。关于孙登的仙迹自不可信,但仙传中自有与史传相印证的真实史料。也就是说,这些史料和早期文献中关于孙登的记载最接近历史原貌。

二、论孙登与苏门先生是同一人

阮籍遇到的苏门先生属于庄子笔下“古之真人”一类人物。《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云:

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至是,籍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其歌曰:“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亭亭在须臾,厌厌将复隆。富贵俯仰间,贫贱何必终。”又叹曰:“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

《世说新语·栖逸十八》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和此基本相同。这位苏门先生对“太古无为之道”“五帝三王之义”皆不感兴趣,唯有长啸而已。阮籍的歌叹显然在感慨时光易逝,人生须臾,“我腾而上将何怀”,意思是不如腾举而上,还留恋人间什么富贵荣华呢?其“歌”“叹”又见于阮籍《大人先生传》,阮籍是假托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托怀抱,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漠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颻于四运,翻翱翔乎八隅”。仿佛神仙,但非求神仙不死之道的方士。大人先生借“薪者”之言批评了求仙者:“无穷之死,犹一朝之生。身之多少,又何足营?”大人先生也不满于隐士,认为“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完全是庄子之旨归。

所以,阮籍遇到的苏门先生,嵇康遇到的孙登,都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二人基本思想相同,而且苏门先生善啸,孙登也善啸。《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裴注引东晋孙盛《晋阳秋》亦云:“康见孙登,登对之长啸,逾时不言。”

阮籍、嵇康为同时代人,阮籍比嵇康大十几岁,《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第一条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如果阮籍或嵇康在苏门山遇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高人,却不向身边的朋友郑重推荐,于情理反倒不通。而孙登和苏门先生都隐居在苏门山。《世说新语·栖逸》篇中嵇康遇孙登之“汲郡共山”,《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卫县,本汉朝歌县,属河内郡。魏黄初中,朝歌县又属朝歌郡。晋武帝改为汲郡。”又曰:“苏门山在县西北七里,孙登所隐,阮籍、嵇康所造之处。”[13]即苏门山是汲郡之一山,辉县古称共,所以县内苏门山又称共山。苏门山仅为太行山南麓一条支脉,方圆不足三里,海拔仅184米,山下有百门陂泉水之胜可供人留连,亦可供生存之需。时地如此相合,行为、思想也如此相合,苏门先生怎能不是孙登呢?

反对苏门先生和孙登为同一人者,以余嘉锡先生最著名,他在李慈铭论述基础上进一步申述,见《世说新语笺疏》《栖逸第十八》“嘉锡案”,现引述如下:

葛洪《神仙传》六《孙登传》叙事与《嵇康集序》及《文士传》略同,只多太尉杨骏遗以布袍,登以刀斫碎,及登死,骏给棺埋之,而登复活二事。并无一字及于阮籍者。盖洪为西晋末人,去登时不远,故其书虽怪诞,犹能知登与苏门先生之为二人也。……《大人先生传》及《魏氏春秋》并言苏门先生,不知姓名,而王隐以为即嵇康所师事之孙登,与嵇、阮本集皆不合,显出附会。刘孝标引以为注,失于考核矣。今试以王隐之言与《水经注》所引藏荣绪《书》引互较,知荣绪所述,全出于隐,并“推问久之”二句,亦隐之原文。如此,荣绪直录之耳。李莼客以为荣绪即承隐《书》而附会,非也。

余嘉锡先生依据的《神仙传》是汉魏丛书本,《太平广记》卷六“孙登”条记载与此相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没有杨骏之事。汉魏丛书本无一字及阮籍,而四库全书本却明确提到阮籍受文帝(即司马昭)之命见孙登之事,而且顺序在嵇康见孙登之前。虽然两个本子都不一定是葛洪原本,但如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所言:“特毛本辑者用心较为周密耳。”余嘉锡先生在此反倒以“不周密”之汉魏丛书本《神仙传》作依据,令人不解。《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第二条梁孝标注引之《文士传》独写嵇康见孙登事,不及阮籍自在情理之中。何况此仅为《文士传》之片断,余嘉锡先生以此所引《文士传》之片断,来证明阮籍未见到孙登,是没有说服力的。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云:“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平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阮籍的《大人先生传》本属寓言,如《竹林七贤论》所言:“籍归,遂著《大人先生传》,所言皆胸怀间本趣,大意谓先生与己不异也。观其长啸相和,亦近乎目击道存矣。”[14]既然是寓言,大人先生本则不必具写姓名。大人先生的原型孙登本是隐者,隐者本不必留名,阮籍此时不知其姓字也许是真的。笔者推测,正因为阮籍此次造访,才使孙登在竹林七贤乃至士大夫间名声鹊起,于是才有了嵇康的又一次造访。嵇康与之交游时间较长,隐士偶然留名,借文人之笔为世人所知,也在情理之中。龚斌先生另从时代着眼认为苏门先生和孙登是同一人:“《晋书》八二《王隐传》称隐‘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考其时代,王隐之父与嵇、阮相接,所言当较葛洪、孙盛等更接近真实。《王隐传》后称‘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陋’云云,是指文辞低劣,但不可据此便否定记事之真实。”[15]所论甚是。

另外,《晋书》卷九四《隐逸传·孙登》载“文帝闻之,使阮籍往观,既见,与语,亦不应。嵇康又从之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云云,此直言阮籍是受司马昭之命,往见孙登,显然与前引《三国志》裴注材料不同。因《晋书》在唐初才成书,不如裴注早,其所云阮籍所见者即是孙登,可从,所云是受司马昭之命则不可从。早期文献如《三国志》裴注和《世说新语·栖逸》及刘注俱不载是受司马昭之命,《晋书》此说不知来于何处,或许是《晋书》编撰者的附会。

三、孙登对阮籍、嵇康的影响

《世说新语·文学》第94则刘孝标注引东晋袁宏《名士传》:“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濬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现今学术界也多认为竹林玄学不同于正始玄学,何晏、王弼虽然高抬老庄,但都没有反对名教,行为上也没有反对名教的统治,在名教和道家的关系上,王弼认为道家的自然无为是本,名教是末,他们倾向于一种崇本抑末、合乎自然的名教。何晏认为圣人无名无誉,夏侯玄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的话*张湛《列子·仲尼》注引何晏《无名论》和夏侯玄的话,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121。;王弼《老子指略》也认为有由无生,“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来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圣行五教,不言而化”(来自《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见他们并不反对儒家的五教,而是主张“不言而化”的五教。

而竹林玄学的代表阮籍、嵇康在正始以后,开始有意地在言行上推崇自然、贬抑名教。其中的原因论者多有阐述,但笔者以为还应考虑到孙登对二人的影响。两人与孙登都有交往,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以孙登为原型,“所言皆胸怀间本趣”,并且嵇康与他的交往有三年之久,临刑前还说“昔惭柳下,今愧孙登”(见前引《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裴注引《魏氏春秋》)。

阮籍、嵇康好老庄与孙登一样,都是时代风气使然。但孙登弃绝家属、摆脱名位,独自隐居于山窟之中。与人群相处,则性无喜怒。又不蓄余物,弹琴长啸,自得其乐。孙登“神明甚察”,在一个士宦重视人伦品藻的时代,他决非庸碌之辈,从他劝嵇康“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的话可推知,他本人是有意要做到“有才而不用其才”的。可以说,他是连才华和玄谈都放弃的玄学式人物,是一个彻底的自然主义者。阮籍、嵇康二人身上任自然放诞、反虚伪名教的思想行为很可能直接受到了孙登的影响。

孙登“性无喜怒”,阮籍也是如此,《晋书·阮籍传》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嵇康同样如此,《世说新语·德行》第十六条: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另外,孙登彻底的自然主义态度,更是直接影响了阮籍、嵇康崇自然、贬名教的一面。《世说新语·任诞》第八条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曰:“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其达而无检,皆此类也。”嵇康也是如此,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自己“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16],还说自己有七必不堪,二甚不可。恃才放旷,较之阮籍更为激烈。但二人言行远不能像孙登那样做到彻底、极端。众所周知,如《晋书·阮籍传》和嵇康《家诫》所云,阮籍不欲儿子学他,嵇康欲儿子做忠臣烈士。阮籍本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他纵酒、独驾、痛哭等行为更多来自对世事的激愤和避祸的考虑。嵇康不理会钟会的造访,出于义愤为朋友吕安作证,也是他刚烈的性情使然。可见二人尽管学老庄,但都无法泯灭是非,忘却世俗,所以他们不可能彻底破弃名教,他们反的只是虚伪的名教。

四、孙登在玄学史上的地位和思想史意义

孙登在玄学史上,是一个在言行上彻底实践玄学思想的标杆人物,是推崇自然的玄学家们的榜样,但从王弼、何晏以来,习谙玄学甚深的人物,基本都是言行不一,徒尚玄谈而已。《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说:“宴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宴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说王弼“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然弼为人,浅而不识物情。初与王黎、荀融善,黎夺其黄门郎,于是恨黎,与融亦不终”。至于晋朝的名士,如爱财如命、豪奢放纵的王戎、和峤、山涛、石崇、夏侯湛,其言行之相悖,更无论矣。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三《勉学》对此现象多有抨击。而且魏晋名士多不能得享天年,如孔融、杨修、何晏、夏侯玄、诸葛诞、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等,都是被当权者所杀害。而能在生活上放弃一切,行为上彻底实践老庄的自然无为,一心希望终其天年者,玄学史上唯有孙登一人。

但在玄学史的研究中,孙登几乎是个被忽略的人物。玄学家们多调和名教与自然,即使言行较激烈的阮籍、嵇康,也不曾彻底破弃名教,而孙登放弃名位、家属、才华、玄谈,在目前的玄学史建构中完全是个异数。而他好老、庄、《周易》(所谓“三玄”,见《颜氏家训·勉学》),隐居以求全其天年,又完全是个彻底实践自然主义的玄学式人物。他对阮籍、嵇康言行思想的直接影响也在自然主义的人生态度方面。正因为他是个异数,恰好说明了真正的玄学史,并非铁板一块、贯穿如一线的。目前对玄学史的各种分期,基本以东晋袁宏《名士传》“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的划分为蓝本,但对名士的简单划分并不等于玄学史的分期。而且这种分期的观念,实际上反映出一种线性的历史观,但真正的历史充满了偶然、变异、断裂、罅缝。每个历史时段所谓玄学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各异,远非“玄学”一词所能简单概括。如果以对“三玄”的研究著述为中心构建玄学的话,则孙登没有此类著述,嵇康仅作有《言不尽意论》(今不存),阮籍则有《达庄论》《通易论》《通老论》,但他们对玄学的贡献更多的是在实践上,而非理论著述上;如果以对自然和名教关系为中心来构建玄学的话,孙登彻底实践自然主义,自是玄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可以说,孙登这样一个“罅缝”人物的存在,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玄学史的建构,孙登的思想史意义,或许即在于此。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本文所引《世说新语》除另出注外,均出自该书.

[2]卢弼.三国志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本文所引《三国志》均出自该书.

[3]胡守为.神仙传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238.

[4]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6.

[5]孙广.啸旨[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6]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0.

[7]新序校释[M].刘向,编.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961.

[8]钟少异.道士、道人考[J].中国史研究,1995(1).

[9]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551.

[10]张国风.太平广记会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27—128.

[11]胡守为.神仙传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367—368.

[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1052.

[1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460—461.

[1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1.

[15]龚斌.世说新语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81.

[16]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34.

[责任编辑 张家鹿]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3.004

王金龙(1976-),男,河南辉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南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

B235.9

A

1000-2359(2017)03-0019-06

2016-09-02

猜你喜欢

玄学阮籍嵇康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青睐”与“垂青”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