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文学中“火”的多维意象

2017-03-10徐瑞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罗切斯特火焰意象

徐瑞华

(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西方文学中“火”的多维意象

徐瑞华

(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采用典型例证勾勒了西方文学中“火”的多维意象。其中,典型的意象包括“圣灵”、“毁灭”、“救赎”、“复仇”、“激情”和“人性”。此外,还从“宇宙观”、“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西方文学中“火”的文化渊源。

西方文学; “火”; 意象

一、引言

西方文学中,“火”是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它常与宗教、死亡、爱情、毁灭等主题相关联,不仅蕴含了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心理体验,还表征了人们对自我和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发现。然而,对于如此突显的文学意象,先前的研究要么集中于一部作品,如范晓迪[1]等,要么着眼于中西比较,如虞又铭[2]等。可见,立足于西方文学本身对“火”的意象所进行的大跨度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西方经典著作来描绘“火”的多维意象,并从“宇宙观”、“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三个方面探求西方文学中“火”的文化渊源,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补益。

二、西方文学中“火”的多维意象

文学创作中,“火”经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通过分析经典著作,本文认为:“圣灵”、“毁灭”、“救赎”、“复仇”、“激情”和“人性”是“火”在西方文学中较为典型的几种意象。

(一)圣灵之火

许多西方作品中,火焰对人类罪孽的惩罚通常代表着一种不可违抗的力量——神的意旨。例如,在《神曲·地狱篇》[3]中,提斯城的异教徒被熊熊圣火灼烧,惨烈的叫喊声在阴冷的棺材中不断回旋;而其余亵渎上帝的暴君、暴徒也都为各自生前的罪孽而遭到火雨的惩罚。代表着神圣的“火”还出现在宏伟的《浮士德》中:魔鬼梅非斯特一开始化身成黑狗藏匿于浮士德的书斋,忍受不了狂吠声的浮士德威胁以火烧之才逼其现身;后来,手持玫瑰花的天使们用代表着“圣灵”的神火灼烧梅非斯特迫使其不得不承认这才是“Amore than devilish element;Far keener than the flames ofhell.(镇得住恶魔的火焰。)”[4]481此外,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的第45首诗中也写到了象征圣灵的“purging fire(净火)”[5]19。

(二)毁灭之火

19世纪,“火”依然是许多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的意象,如《弗兰肯斯坦》、《简爱》和《德伯家的苔丝》。但这些作品中,“火”被赋予了“毁灭”的意义。首先,在哥特式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在弗兰肯斯坦死后,怪物万念俱灰,说:“Ishallbuild a great fire,and lie down on it to die.(我将给自己架起火化的柴堆,把这具丑恶的躯体付之一炬。)”[6]139此情此景,“火”不仅体现了怪物的绝望,更代表了心灵、情感和希望的毁灭。此外,《简爱》中的两场大火把小说推向了高潮。这两场大火都出自罗切斯特的妻子——疯女人伯莎之手。第一次纵火是伯莎半夜点燃了罗切斯特的床铺,意图把丈夫烧死。当时,“tongues of flame darted round the bed:the curtainswere on fire(火焰从床和周围蹦出,帷幔已经着起火来)”[7]249;第二次是伯莎到楼顶上“set fire first to the hangings of the room next her own…and she kindled the bed there.(她先是放火点燃了隔壁房间的帷幔…给她的床放了把火。)”[7]729第二把火不仅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烧死了伯莎自己,还使罗切斯特变得又瞎又残。文中,熊熊的烈火不仅焚毁了庄园,更毁灭了庄园中丑恶的一切。此外,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也赋予了火“毁灭”的内涵。文中,苔丝坐在火边向克莱尔坦白自己以往所遭受的经历。其间,火随着苔丝起伏的命运不断变化:“theashesunder the grate were lit by the fire vertically,like a torrid waste.Imagination might beheld a Last Day luridness in this red-coaled glow…(炉桥下的灰烬由炉火垂直地照亮了,就像一片炎热干燥的荒野…这种红色,让人想象到末日来临的恐惧)”[8]382。

(三)救赎之火

“火”具有毁灭事物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又隐喻着对人类灵魂的洗礼和救赎。因此,“火”在文人笔下常被当作使灵魂得到洗濯而恢复纯净状态的一种途径。《简爱》中的烈火烧毁了一切,但也给罗切斯特带来了如凤凰涅槃的逾越与重生。大火使得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的爱情破除了一切的不平等,冲破了藩篱,超越了世俗。正如最后罗切斯特对简所坦白的那样:“a fervent,a solemn passion is conceived in my heart…and,kindling in pure,powerful flame,fusesyou andme in one(这种激情向着你……并且燃起纯洁、猛烈的火焰,把你我熔合在一起)”[7]727。同时,艾略特在《雷霆的话》中也提到“Pois'ascose nel foco che gliaffina(于是他把自己隐入炼狱的火中)”[9]8。这里,“炼狱的火”代表了一种洗礼,使人消除罪过而重获新生。

(四)复仇之火

“火”,因其具有毁灭的作用,在文人笔下也常被当作复仇的工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来自《美狄亚》。戏剧中,着火的袍子和金冠代表着美狄亚对伊阿宋和公主的复仇。她诱使公主穿上衣袍并带上金冠,但之后“The chapletofgold aboutherhead was sending forth awondrous stream of ravening flame…and the flame,as she shook her locks,blazed forth the more with double fury.(她头上戴着的金冠冒出来惊人的、毁灭的火焰…每当她摇动头发时火焰反而加倍地燃烧起来。)”[10]28在《弗兰肯斯坦》中,火同样突显了复仇的内涵。当怪物第二天一早发现邻居全家悄然离去时,复仇的火焰占据了它的内心,一把火将那所曾寄予他深深情感和冀望的屋棚化成了灰烬,“…lighted the dry branch of a tree and danced with fury around the devoted cottage…(我点燃了一根枯枝,绕着这间注定要毁灭的屋子手舞足蹈、狂奔乱跳)”[6]83。此外,《简爱》中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的大火更是代表了伯莎的愤怒、反抗和复仇。

(五)激情之火

“火”能发出光和热,象征着一种能量。如果加以合理运用,火可以造福人类;但如果控制不当,它必将走向反面。在作品中,火的这种两面性常体现为两种激烈的情感:爱情和情欲。

1.爱情之火

火可以象征爱情,因为爱像火一样充满激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被比喻成“fire and powder(火和火药)”[11]12。同样,《简爱》中,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也蕴藏其中。当罗切斯特吐露真心时,“The flame flickers in theeye(他的目光里有一种奇怪的火光)”[7]337;“…and Isaw his face all kindled,and his full falcon-eye flashing,and tenderness and passion in every lineament.(满脸都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圆圆的鹰眼炯炯发亮,亲切与激情的表情洋溢在脸上。)”[7]462此外,在《马贩子的女儿》[12]中,梅宝,一个之前冷漠压抑到极点的人,正是在爱情的火焰中变成了一名富有激情追求自由的“全新女性”。

2.情欲之火

爱情是一种激情,但过度的激情容易导致灾难。正如杨静远所说:“火时常被用来喻指情欲,特别是性欲。”[13]531《荒原》[9]中,“火”在艾略特笔下更具有佛教内涵,它象征着沉溺、沦落与失控的欲望。对于荒原人来说,爱情只是兽欲般的满足。而对于艾略特来说,人类的精神沦陷与失控的欲望正如一簇簇地狱之火在人世间无边无际地燃烧。

(六)人性之火

“火”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象征一种源自内心的感应。因此,“火”常可以喻指人类的本性。

1.向善之火

劳伦斯认为,“火”在世界上的四大要素中占据首位,它象征心灵,是自然的人性,它将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在劳伦斯的笔下,火是代表直觉和生命的“向善之火”。例如,在《冷血》中,他写道:“Once the blood flames,I will be more energetic,clear and quick.(我的血液一旦燃烧,我就会更有生气、更清醒、更聪明。)”[14]181在《蛇》中他也写道:“...the burning bowels of the earth.On the day of Sicilian July,with Etna smoking…Into the burning bowelsof thisearth?(在这个西西里的七月的日子,当艾特纳火山喷吐着烟雾,他象大地一样发褐,象大地一样金黄,从地球燃烧的腹脏中生出。)”[14]146

2.向恶之火

有“向善之火”,自然也有“向恶之火”。《蝇王》中,“火”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可怕的力量。它不仅是男孩们沦落孤岛的原因,也是人性邪恶的展示。作者在小说中试图通过对“火”的多次描写,向读者展现人类文明与自然人性的堕落和破碎。在小说最后一章,“火”进一步映射了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杰克等人为了追杀拉尔夫,不惜烧毁了整座海岛,“a tall bush directly in his path burst into a great fan-shaped flame…and the fire racing forward like a tide.(烧得比奔腾的野马还要快,越来越近。拉尔夫不顾一切地奔跑,而熊熊大火也如潮水般急速翻腾向前。)”[15]112

三、西方文学中“火”的文化渊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火”在西方文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具有多维的意象。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意象,本文将从文化角度追溯“火”在西方文学中的渊源。

(一)“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观

随着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宇宙的本原、宇宙的生成和演化、宇宙所呈现的秩序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从米利都学派开始,某种元素便被认作是宇宙的本原。如泰勒斯的“水”,阿拉克西曼德的“无定”、阿拉克西米尼的“气”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之后,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传统,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即万物由火而生,又复归于火。之后的西方宇宙论经历了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再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论。值得一提的是,在于对世界本原探讨的问题上,恩培多克勒显然结合了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的双重观点,认为“水”、“气”、“火”和“土”所构成的“四根”才是世界本原。再之后,西方传统宇宙观的逐渐成形经历了从毕达哥拉斯到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再到托勒密这两大发展阶段。从“亚-柏-托”三人的宇宙观看来,“整个宇宙分为‘月上世界’(the Paradise)与‘月下世界’(theWorld)”[16]25。“月上世界”超然而稳固、纯洁而明亮。相比之下,包括地球在内的“月下世界”则污浊而颠簸。中世纪时,该观点吸纳了基督教思想,进一步突显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对立。对芸芸众生来说,要达到天国就需要超越由“火”、“气”、“水”和“土”组成的“月下世界”。在这四种元素中,“火”因为最轻而处于最高的位置,因而代表着超越者所要历经一切磨难到达天国的最后一关。

(二)希腊神话

说到火,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古希腊神话中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希望而舍身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名字意为“先知”,为了拯救人类,机敏的普罗米修斯从宙斯那里盗取了火种,转而赠予人类并助其完善文明。他“摘取木本茴香的一枝,走到太阳车那里,当它从头上驰过,他将树枝伸到它的火焰里,直到树枝燃烧。他持着这火种降到地上,即刻第一堆丛林的火柱就升到天上”[17]5。在人类还未开化的原始社会里,火就像是精神支柱,普罗米修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人类带来了“生命之火”,他也因此成为人类的创造者、火的传播者和人类文明的建树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中的火还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可以作为洗礼的再生仪式。当阿喀琉斯出生时,他的母亲忒提斯想使他成为神人,“所以每到夜里,不让帕琉斯知道,她将这孩子放置在天火里,烧毁他所从父亲遗传给的人类的成分,使他圣洁。在白天,她用膏油治愈他的烧灼的肌肉。她每夜都这么做”[17]299。但有一次帕琉斯偷看到儿子在烈火中抽搐时,不禁吓得大叫起来。这一叫妨碍了忒提斯,因此阿喀琉斯的脚踵最终使他致命。同样,在塞雷的宫殿中,得墨菲的乳母得墨特耳一开始就把孩子隐藏在炙热的火焰中,正是因为火的净化功能才可以使孩子获得永生。

(三)圣经故事

作为对西方社会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权威著作——《圣经》详细记录了许多和火有关的传奇。其中,“火”在不同的论述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具体来说,“火”可以代表着人性的邪恶。例如,在《约书亚记·耶利哥城陷落》中,“众人就用火将城和其中所有的都焚烧了;唯有金子、银子和铜铁的器皿都放在耶和华殿的库中”[18]331。同时,在《民数记·攻打米甸人》中,“火”又被赋予了“毁灭”的意义。例如:“以色列人掠走了米甸人的妇女孩子,又将他们的牲畜、羊群和所有的财物都夺了来,又用火焚烧他们所住的城邑和所有营寨。”[18]253此外,在《旧约·雅歌》中,“火”被化身为爱情的烈焰。“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戴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光电是火焰的光电,是耶和华的烈焰。”[18]1032不仅如此,“火”相对于上帝的象征意义也很丰富。例如,在《创世纪·第一宗罪和罪的惩罚》中,“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18]5。同时,在《创世纪·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中,“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降临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全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18]25。由此可见,“火”象征着上帝的惩罚工具。同时,在《出埃及记·第七灾:打雷下雹》和《民数记·在旷野发怨言》中,“火”又化身为上帝复仇的工具。例如,“摩西向天伸杖,耶和华就打雷下雹,有火闪到地上,耶和华下雹在埃及地上”[18]93。“耶和华听见了就怒气发作,使火在他们中间焚烧,直烧到营的边界。”[18]217此外,《出埃及记》中,“火”代表着上帝的指引;《以西结书》中,以西结在默示中以“火”来描述上帝的形象。

综上所述,“火”通过哲学、神话与宗教悄然融入了西方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它不仅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无数艺术家提供了灵感的火花,进而带来了西方文学中无数激荡人心的优秀作品。

四、结论

本文以经典著作为主线,采用典型例证力图大跨度地勾勒出“火”的各种意象,认为“圣灵”、“毁灭”、“救赎”、“复仇”、“激情”和“人性”是“火”在西方文学中较为典型的几种象征意义。此外,文章还以“宇宙观”、“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为切入点追溯了“火”的文化渊源。诚然,文学意象随着文化内涵而变化发展,所以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将留待今后的努力。

[1]范晓迪.解读《简·爱》中“火”的意象[J].新乡学院学报,2013(4):69-71.

[2]虞又铭.中西“火”意象的差异及其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33-37.

[3]Dante,Alighier.The Divine Comedy of Dante Alighier[M].黄国彬,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Goethe.Faustus[M].USA:Random House,1988.

[5]Shakespeare.Shakespeare’s Sonnets[M].USA:Washington Square Press,2004.

[6]Shelley,Mary.Frankenstein[M].UK:Penguin Books Ltd.,2007.

[7]Bronte,Charlotte.Jane Eyre[M].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2008.

[8]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9]Eliot,Thomas.TheWaste Land[M].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01.

[10]Euripides.Medea[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1]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mpany,2011.

[12]劳伦斯.劳伦斯经典小说集[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

[13]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4]Lawrence,David Herbert.Selected Poems of D.H.Lawrence[M].吴迪,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15]Golding,William.Lord of the Flies[M].New York: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1954.

[16]胡家峦.历史的星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与西方宇宙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德]斯维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8]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5.

M ultip le Imagery of the“Fire”in W estern Literature

XU Rui-hu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Xinhua University,Hefei,Anhui230088)

Through interpretations of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the paper,with typical examples,depicts themulti-images of“fire”in western literature.It is found that“holy spirit”,“ruin”,“salvation”,“revenge”,“passion”and“human nature”are the typical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fire”in western literary works.Moreover,the paper further interprets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fire”in wester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world outlook”,“Greek legend”and“stories in the Bible”.

western literature; “fire”;imagery

I106

A

1671-9743(2017)08-0118-03

2017-06-09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乘务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SK2016A0499)。

徐瑞华,1978年生,女,安徽滁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圣经。

猜你喜欢

罗切斯特火焰意象
最亮的火焰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缤纷的火焰
意象、形神
漂在水上的火焰
《简?爱》不简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吹不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