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当代中国“场域”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现实道德问题》书评

2017-03-10姜强强

关键词:集体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

姜强强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1)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当代中国“场域”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现实道德问题》书评

姜强强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层面的增长,而且展现为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它不仅承担着全面提升个体品德境界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职责,而且内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价值目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社会矛盾调节、价值引领、精神动力和意识形态辩护等重要功能。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事业进入攻坚阶段,国内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全球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与此相应,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境遇同样异常复杂。因而准确透视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推进道德建设的课题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南京大学张晓东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现实道德问题》一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该书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剖析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现实伦理问题,致力于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崭新发展理路。

一、道德问题:时代精神状态的价值呼声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作为时代精神价值精华的道德,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的价值呼声,回应时代实践提出的道德问题,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当前,要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拨开错综复杂的社会表象,准确定位当今时代的“口号”,倾听时代精神状态发出的价值呼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社会道德建设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在自身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双向互动中产生和辩证发展。可以说,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现实社会自身矛盾和问题的反映。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勇于直面和善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作者在自序中认为,现阶段我国道德建设中遭遇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的同一性问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实现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一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必然会影响到集体主义原则在道德领域的主导地位。二是道德的政治建构与市民社会道德生活现实的同一性问题。道德的政治建构要以市民社会道德生活现实为基础,实现国家层面的道德政治建构与市民社会道德生活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人际关系的恶化与冲突。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基础,否则势必导致“上下交征利”,人们皆以个人私利至上,诚信危机、“扶不起老人”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四是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彻底消灭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古今中外,人们对于道德的认识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前,各种学术流派均以自身特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释自己心中的道德。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道德理论才真正有了植根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土壤。在该书的第一、第二、第十一等章节中,作者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再走向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完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基本内涵、社会根源、思想特质、发展方式和理论归旨等。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内在于人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之中,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为人们提供基本规范和价值导向,而且致力于构建一种“善”的生存方式。道德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解决道德问题一方面必须变革生产生活方式,通过道德化的实践来推进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每位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进步是人的解放的一个基本内容,文明社会以来人类发展依次经历了一个由“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人”,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经济人”,再到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社会化自由人”等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应,道德进步也经历了一个以血缘和宗法等级依附等为主要特征的臣民道德阶段,发展到以人的独立性和物役性对立统一等为主要特征的市民道德阶段,再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断完善和人的真正独立自由发展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公民道德阶段。一般来说,人道主义主张维护人的尊严、权利,致力于实现人的价值、自由。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主张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想正是人道主义及其实现。马克思主义将理论探索和实践运动的出发点落脚于历史的现实的人,把目标和归宿指向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开启了通向人道主义的现实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时代精神的价值精华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满足了我国发展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巨大理论威力得到越来越充分实现。“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4],道德则代表着时代精神的价值精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我国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则集中彰显着中国当代精神的价值精华。在该书的第三至第八等章节,作者回到马克思,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精髓,让经典回归并照亮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剖析当代中国现实道德问题,致力于在发挥变革世界的实践性功能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自身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的过程中,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土壤,解决现代化发展中遭遇的实际问题,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华,继承计划经济时期生成的整体主义价值晶核,建基于市场经济中形成的主体独立人格,兼收并蓄西方资本主义道德中有益养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形成了和谐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同时,不断开辟出自身理论辩证发展的新境界。针对当前我国国情,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历时性”的“三大形态”说,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特定的“共时化”态势,即社会中残存着的传统“人的依赖关系”、市场经济改革中产生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完善中的“自由人联合体”三大形态交织并存,这使得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复杂的多元道德生存状态,臣民道德、市民道德、新公民道德等道德形态并存、斗争和融合。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排斥个人和个人利益的只能是“抽象的集体主义”,只有兼容主体精神与社会本位主义的集体主义才是真实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在一定社会形态下,集体主义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实际状况。就此而言,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的道德国情是“集体主义初级阶段”。

四、道德实践:“善”的生存方式构建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61。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以强烈的主体实践能动性,指导人们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科学地改变世界,并实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二者之间的深刻互动与协调发展。道德问题的最根本解决方式在于实现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即实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上的社会主义变革,彻底消灭剥削,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同体,建设最合乎人类本性的“善”的生存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奠基于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能仅停留于抽象的“呼喊”,只有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实践,才能确保并不断巩固和扩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获得坚实的经济基础,构建“善”的生存方式才成为可能。

如何构建“善”的生存方式?从国家意义上讲,要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实现国家治理的“由德而治”与“由治而德”的有机统一。“以德治国”方略是一个三维实体性结构,即执政党的政党伦理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作为党、人民之间中介的德法兼备的权利机制建设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和发展,社会整体道德境界在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提升。就个体而言,要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孔子《论语·述而》说:“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自觉。与此同时,我们要将道德自觉付诸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积善成德,无限宏发自我生命之形上价值意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

综合而言,该书深入浅出,明白晓畅,有文、有质、有识。阅读中,深感此书对当代中国道德国情判断之精妙,分析和思考当前社会现实道德问题的见解之深刻、态度之真诚。在钦佩于作者矢志不渝的治学毅力和融会贯通的学术功力之余,更感动于作者“兴亡有责”的人文使命担当。阅读后,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际历程和未来走向的绚烂立体画面顷刻间清晰呈现于眼前。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A8

A

1007-8444(2017)06-0640-03

2017-03-22

姜强强,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现实研究。

张超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