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机制探析

2017-03-10郑青华

关键词:海外华人热词华语

郑青华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

【文化产业研究·媒体传播】

主持人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家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为这是与国家软实力及文化自信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领域。在我国的对外传播实践中,华语特别是各种中文新词语的传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华文传媒则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本期所组织的两篇论文,正是从华文传媒与华语传播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成果。郑青华的论文探讨了海外华文传媒在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海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对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产生影响的机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分析。田莺的论文则基于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展开文本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华文媒体中传播和使用的真实情况,探讨了影响华语传播的多种影响因素。两篇论文既角度不同,各有侧重,又互为呼应,殊途同归,都是从各自的视域对我国华文传媒在华语传播特别是新词热词流行语传播中的特殊作用进行了理论阐发。希望这一类的研究可以引起大家更多的重视和兴趣。

主持人:丁和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会副会长、中国舆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机制探析

郑青华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

随着中国新词语、流行语、热词热字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中国语言生活与全球各地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加速互动,二者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本文分析了海外华文传媒在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海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并从传受双方、传播符号、传播文本几个方面探讨了海外传播影响的生成机制。

新词热词流行语;海外传播;影响机制

2014年12月,《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盘点中国2014年网络流行语,指出:“不断变化的流行语,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相关联,生动地反映着中国社会面貌和中国人文化生态的变化。一些流行语甚至影响港台及海外华人社会,也成为这些地方的流行语。”《联合早报》的这篇文章揭示了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的影响——随着海外华文传媒大量使用中国新词语、流行语、热词热字(以下简称“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中国语言生活与全球各地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加速互动,二者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那么,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为何能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其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海外传播

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的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其一,人际传播渠道,如国际旅游、出国留学等;其二,群体传播渠道,如孔子学院、海外华语学校、跨国文艺演出等;其三,大众传播渠道,如中国媒体的海外版/海外频道/海外频率、海外华文报纸/电视/网站等。在众多传播渠道中,无论是从传播效果的稳定性,还是从影响的广泛性来看,海外华文传媒都是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海外传播最为重要的渠道。

首先,海外华文传媒的数量众多,覆盖率较高。据统计,截至2008年,海外共有中文报刊500多种,其中日报10多家、期刊180多家,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华语电视台数十家,网络媒体则数不胜数[1]。第七届、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分别有55个国家的460家、63个国家和地区的454家海外华文媒体出席。海外华文传媒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当地华人社会中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华人圈中,海外华文传媒覆盖率较高。调查显示,在马来西亚630万华人中,每天阅读华文报纸的人数在230万到260万之间,华文媒体所涵盖的华人家庭达60%。如果剔除20%左右不懂中文的华人家庭,涵盖华人家庭则高达80%[2]。又如《联合早报》的平日发行量约为20万份,星期天22万份,新加坡读者人数约75万,占全部华人总数的30%。

其次,海外华文传媒熟悉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兼具中华文化的特色与西方文明的特质,因此它们更加贴近当地受众的接受习惯,不仅在海外华人圈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当地人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国内媒体的对外宣传相比,海外华文传媒有着明显的优势。长期以来,海外华文传媒都是海外华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2005年6月,美国权威调研机构阿比特龙(Arbitron)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中国、韩国和越南的移民非常依赖本族语传媒提供的信息,其中,40%的华裔通过华文媒体获取日常信息,超过半数的华裔新生代通过华文媒体了解中国,学习中华文化,约有80%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25%的华裔收看华语电视的次数多于收看英语电视的次数[3]。此外,海外华文传媒不仅是海外华人获取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是中国与所在国的桥梁和纽带。尤其对于中老年读者而言,“华报,既是海外中老年华人获得乡情的窗口,也是他们维持老家情感的红线”[4]。

海外华文传媒的数量和覆盖率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海外华人对华文传媒的媒体使用习惯、忠诚度则有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深度。由此,海外华文传媒为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传播渠道。海外华文传媒在传播中国的信息时,可以打上属于自己的“渠道烙印”,对华人受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海外华文传媒的媒介影响力有力推动了海外华人对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广泛接触、接受和使用。

二、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海外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个人层面:日常交际的使用与语言生活的相融。

在个人层面上,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海外华人对这些词语的接触、接受和使用。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交际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因此,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表现为对海外华人的人际交流活动产生的影响。

海外华人对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认同和使用,推动了中国与海外的语言生活的紧密连接。随着全球各地华人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语言生活与各地华人社会语言生活正在加速互动,而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海外传播对这种互动关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社会层面:主流人群的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

在社会层面,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海外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海外主流人群和主流社会对这些词语的认同,二是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有利于构建民族文化认同。

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够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提供卓有成效的信息支撑、知识支撑和智慧支持[5]。显然,喻国明的强调点在于传媒在主流人群、主流社会中的影响。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传播的影响,既要看其对海外华人社会中普通民众的影响,也要看其对主流人群、主流社会的影响。“我的爸爸是李钢”“给力”“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流行语频频出现于《纽约时报》《泰晤士报》、BBC等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海外主流媒体对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关注,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外,西方社会语言学家、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研究兴趣,也反映出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正在引起西方社会主流人群的关注。

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具有文化内涵,它在海外的传播有助于海外华人民族认同的实现。语言学家萨姆瓦认为,语言是一把通向文化核心的钥匙。语言跟文化关系密切,它能够保持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语言具有强烈的、显而易见的象征性,因此它对种族和民族主义情绪非常重要,它是一种可信符号,具有凝聚力[6]。漂泊在海外的华人不断在不同文化之间游走和飘逸,其语言、风俗、生活习惯都需要适应与磨合。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产生强大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把全球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其产生强烈的家园意识。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华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因此,为了建构这种家园意识,海外华人尤其是第一代华人,倾向于使用中国的语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曾经报道说,美国有不少华人一直保持着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家里讲“家乡话”,让孩子们读中文,希望古老优美的“中华人文化”在异国土地上代代相传,绵延不息。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海外华人由此融入中国文化变迁的潮流,重新建构了身份认同,实现了价值认同。

三、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海外传播影响的生成机制

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华文传媒中的传播,是华语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的影响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语言生活与各地华人社会语言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要分析海外传播影响的生成机制,应该从传受双方、传播符号、传播文本等方面来加以分析。具体来说,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发了海外华人社会对中国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关注。相同的语言符号勾连起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促进了海外华人的符号认同。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恰恰属于亲近性文本,易于被海外华人理解和接受。

(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发了“中国热”“汉语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日益增多,海外受众迫切希望了解更多的来自中国的信息,作为对这种信息需求的回应,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直线上升。目前,中国报道日益成为常规性报道中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热”而来的是学习汉语的热潮,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将华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学习华语的人数从2004年的近3 000万人攀升至2017年的1亿人[7]。尽管海外受众的“中国热”“汉语热”可能主要表现为一种功利性、实用性的需求,但是海外受众在接触中国的信息、学习中国语言的过程中,将接触到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语言生活的影响。“中国热”“汉语热”为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为海外华人传播与弘扬中国语言与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政治经济往来密切。大多数国家调整了对本国华人的政策,纷纷实行更加宽松、多元的民族政策。在上述背景之下,海外华人在开展华语教育、运营华文媒体等方面获得了更加宽松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传媒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6]174。随着海外华人与中国大陆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海外华人对中国的消息需求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因此,海外华文传媒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报道力度,对祖国的发展给予全方位的展示。在海外华文传媒对中国的社会热点和重要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进入到了海外华人的视野。在中国语言生活与海外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互动的过程之中,中国语言生活以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影响着海外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

(二)共同的语言符号奠定了海外传播的基础。

中国语言生活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力,建立在共同的语言符号——华语的基础之上。对海外华人来说,华语是他们的认同祖语和“功能母语”[1]94-106。共同的语言符号促进了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的传播,勾连起双方的语言生活。

首先,海外华人对华语的亲近感为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海外华人对华语及其语言载体汉字有种天然的亲近心理,正如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所说,当身处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听到自己的母语,看到熟悉的方块汉字的时候,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兴奋、激动之情[8]。当华人受众接触到海外华文传媒中的新词语、流行语、热词热字时,会将这种亲近感自然投射到这些词语上,从而创造良好的接受氛围。

其次,全球各地华语的一致性使海外华人更容易理解中国语言生活的新变化。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是中国语言生活最新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人们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社会语言生活必然发生变化。语言生活这种变化在使用同一种语言符号的人之间更容易得到理解与认可。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通过华语来传递信息,实现彼此交流和沟通。尽管全球各地的华语存在一些差别,如中国大陆使用简体字,讲普通话,而海外华人更多地是使用繁体字,说粤语等方言,但是本质上仍保持高度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为海外华人接受中国的语言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次,从符号表达方式来看,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简单、易学、有趣,易于被华语基础相对较差的海外华人所接受。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符号表达方式简捷明快,用短短的几个字就可以概括、表达复杂的社会热点事件,并传达民众特定的社会心理、诉求愿望。对海外华人而言,这些词语更容易掌握、运用。此外,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形象、有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真正做到了喜闻乐见,让海外华人在轻松愉悦中就能够了解这些词语的用法。再加上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流行性”的标签,在很多海外华人的心目中,学会、使用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就是一种“时髦”,就是一种与时俱进。以上这些都促进了海外华人对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符号认同。

(三)亲近性文本易于被理解与接收。

杨保军教授认为,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创建亲近性文本,亲近性文本的特征是文本的表达方式与文化解读者期望的方式相一致,与其思维方式相一致,与其解读心理相一致[9]。尽管杨保军论述的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而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之间的传播属于中华文化之内的传播问题,但双方在语言与文化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亲近性文本的概念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语言生活在海外传播的影响的生成。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属于亲近性文本,其符号表达方式、思维方式、解读心理与海外华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高度一致。

首先,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反映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热点和大事,反映了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是对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一定思想观念、社会心态、精神状况的反映以及对社会变迁的体现,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和折射社会文化的“符号”[10]。这些词语大多与国民的基本生存层面相关,反映出普通民众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出他们的生活状态,释放着他们的紧张情绪、生活压力。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普通民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同样会被海外华人所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与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高度相似,用一种形象的说法:地球村的所有居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民众相似,海外华人同样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同样有释放生活压力和被理解被认同的心理诉求。可以说,在中国的新词语、流行语、热词热字中,海外华人能够找到与中国民众相似的生活体验,二者可以在情感上实现共鸣。

其次,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与海外华人中青少年一代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11]。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符号表达方式,与年轻一代标新立异的先锋意识、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反抗权威的性格高度契合。目前,海外华文传媒正在遭遇读者结构老化的难题——尽管海外华人总量在增长,但是对于海外华文传媒来说,受众结构却在逐渐老化,青少年一代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从这种意义来说,海外华文传媒要吸引青少年一代,除了数字化转型以外,还需要加大中国新词热词流行语的传播力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争取青少年一代的受众群体。

[1] 程曼丽.改革开放30年海外华文传媒发展与变迁[M].新闻学论集(第21辑),2008.

[2] 彭伟步.当前海外华文传媒发展动态浅析[J].东南亚研究,2014(2):89-95.

[3] 路君燮.加强对美国华文媒体研究之我见[J].侨务工作研究,2009(4):21-24.

[4] 刘康杰,夏春平.新媒体淘汰报纸?——五大洲31国59家海外华文报纸调查[J].新闻大学,2015(1):22-31.

[5] 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J].现代传播,2003(1):1-3.

[6] 拉里·A·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174.

[7] 谭敏.10年间,学习华语的中小学生人数在法翻四番[N].广州日报,2017-2-16.

[8] 高进.海外华文媒体的定位与发展方向[M].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2001:39-41.

[9] 杨保军.创制亲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J].国际新闻界,2001(6):59-63.

[10] 林峰.青年网络流行语流变中的价值观呈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23.

[11] 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119-158.

G206

A

1007-8444(2017)06-0611-04

2017-07-30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的海外传播、影响力与评价研究”(YB125-125)。

郑青华,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经济与管理、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孙义清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热词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