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雪人》看田湘诗歌创作的叙事化

2017-03-10施秀娟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花叙事性螺蛳

施秀娟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从《雪人》看田湘诗歌创作的叙事化

施秀娟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双语诗集《雪人》反映出田湘诗歌创作的新变化,他在抒情诗叙事化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契合了当下中国现代诗叙事化潮流。一、平静的叙事中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二、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写亲情;三、叙事性的爱情诗,俨然袖珍小说;四、多视角的叙事主体与抒情对象的隐遁。

田湘;《雪人》;抒情诗;叙事化

2016年英汉双语诗集《雪人》的出版,标志着田湘以成熟诗人的姿态走向世界。《雪人》是诗人的自选诗集,由诗人、翻译家北塔先生翻译成英文。其中收入的大多是近两年的新作,也不排除《虚掩的门》《沉香》《黄花梨》等前几年的佳作。无论是这几首诗人割舍不下的心爱之作,还是近两年的新作,都内蕴深刻并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田湘肯定了自己创作中更为纯粹、符合人类普遍审美的部分,无疑是考虑到了这部诗集走出国门,必然要超越国界、民族、意识形态的因素,因此这部诗集比此前诗人的任何一部诗集更加唯美,充满了动人的诗性和哲理味。

本人曾经在《虚掩的门·跋》和《美丑对照造就的浪漫诗篇》等论文中指出:“沉淀在他诗歌血液中的,最鲜明的莫过于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因子。”[1]田湘喜欢直抒胸臆。但对双语诗集《雪人》进行文本细读后,不难发现田湘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特点,在抒情诗中运用了叙事性手法,而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增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出现了“叙事热”。先锋派诗人热衷于诗歌的叙事性,“叙事性书写在以‘第三代’诗歌‘女性诗歌’‘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为代表的当代先锋诗歌的文本实践中凸现出来”,[2]煞是热闹的各门各派都忙于叙事实践,一时间诗歌叙事化成为一种时髦。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诗歌叙事性特征已被许多诗人接受,成为当下中国现代诗的一大显著特征。甚至叙事性被许多研究者和批评家大加赞誉,被认为是90年代诗歌对现代诗最显著的诗学贡献。其实,追本溯源,叙事性的诗歌在东西方古代文学中都能找到经典,诸如《孔雀东南飞》《荷马史诗》。只是我们的现代诗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直接源头是外国诗、翻译诗。而当时率先介绍到中国来的主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抒情诗。

田湘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诗,90年代疏离诗坛。2004年重返诗坛的他,很快感受到了诗歌潮流向叙事性发展。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叙事诗我很少写,几乎没有写。叙事诗是我要填补的一个空白。东西曾经说我有抒情的强烈爱好,多少带上世纪80年代余味。我在鲁院学习的时候,也注意思考了这方面的问题,觉得可以进行一些尝试。”[2]于是他开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尝试叙事性,终于突破了从前单一抒情的手法,在《河流》等作品中开始增加叙事元素,最终创作出了《校花》《嗍螺蛳》等叙事性诗作。

一、平静的叙事中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以抒情发展到叙事,从隐喻到转喻的修辞纠正实现了对众多经验的容纳与诗性的转化,由此给诗坛带来独异的诗学景观。”[2]田湘近几年的创作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化过程。

诗集《雪人》,田湘一如既往关注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在《河流》《谁也无法看到玻璃的内心》《小偷偷走了母亲的乳房》等作品中,增加了叙事元素,修辞手法也日渐丰富。

《河流》甚至可以分解出叙事文体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50岁生日之际,诗人“独自坐在河边”。中心事件是诗人“看流水把我的五十岁带走”。但他并没有发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抽象感叹,没有为个体生命终将衰老而叹息,而是揪心于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河流》用诗性的语言、叙事性笔调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风读着波涛/一截木头在水面行走/月亮被涛声撕碎”“河面漂浮着虚幻的雾霭”。母亲河被污染,引发诗人愤懑地质问:“为何是这样的结局/她洁净的乳汁/竟喂养贪婪的罪恶”“我拿出手机/删掉那些痛在心里的名字”[4]54,一些亲朋因环境恶化患病死去了,悲伤的诗人“疯狂地在寒夜里冲撞”。通过“删除”“冲撞”“吼出”等行为,凸现了一个义愤填膺的诗人形象。在《河流》里,叙事性片段非常重要,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是抒情的基础。它使抒情落到实处,读来更为客观。

田湘和当下许多中年写作的诗人一样,以诗歌为我们这个时代把脉,希望以呕心沥血的文字割破社会肌体的疮痈,唤醒人心,疗救社会。《小偷偷走了母亲的乳房》《河流》《两条河流》《遇见》等诗歌,切中了时弊,尖锐地反映了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

《小偷偷走了母亲的乳房》将抒情与叙事结合,并成功运用隐喻到转喻的修辞手法。“贵族的星星纷纷逃离/留下雾霾的天空/什么也看不见”,这里“星星”表面上是天际的星辰,联系后文,转喻移民国外的那些有钱人。“小偷”也具有双重含义,通过隐喻到转喻的变化,指向那些无耻的贪官、奸商,偷走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母亲的乳房”后,逃到地球另一边认外国人为娘亲,供养外国情妇。“母亲的乳房”转喻未被污染的河流。

在《我的苦难是你的一道风景》中,诗人先以叙事性的笔调模画出大裂谷景色:“两岸的崖壁相向而立/撕开了一线天空/溪流潺潺,微风穿堂而过/野草漫无目的地生长”[4]156。诗人以“大地的凝固的伤口”隐喻大裂谷,大地的痛苦诗人感同身受,接着诗人和大地合而为一,大地的创伤也是诗人的创伤,诗歌描写了“我被自己撕裂,被爱撕裂”之痛,诗人愿“一次次被撕裂/成为大地展现给你的/崭新伤口”,让读者在他的“伤口上行走”,诗人站在哲人的高度揭示“我的苦难就是大地的苦难”,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已被固化/伤口已不再是伤口/到处是凝固的令人窒息的思想/到处是,沉睡的灵魂”[4]156。由叙述一次游览大裂谷所见所闻,触发的思考,充满诗人对时代的焦虑,对人类的担忧。大裂谷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了。

“自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叙事性特征日盛。立足于中国新诗史,对比现代诗歌与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特征,指出叙事在当代诗歌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探索途径,使当代诗歌表现出日常生活化、情感隐蔽化、对象小不点化等特征。”[5]

《谁也无法看到玻璃的内心》就是一首情感隐蔽化的诗作。抛弃了传统抒情而转向冷静叙述,其语言和意象充满隐喻,意象通俗,视野平民化:“你看见了玻璃,并透过玻璃/看到了玻璃以外的事物/一座疲惫的城市在玻璃之外喘息”。田湘在这里借玻璃叙述现代都市的特点,异常冷静的叙述具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所指都市社会的隔膜感和人类画地为牢的困境:“你的目光/也可以穿过玻璃走出去/但你的身体走不出去/雾霾也走不进来……除非玻璃碎了/淌出血来。”[4]50现实中这种玻璃无处不在,梦魇一般囚禁着原本自由的人们,把本该相亲相爱的人类隔绝了,“谁也无法看到玻璃的内心”既是叙述,也是喟叹。

二、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写亲情

观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现代诗发展,虽然叙事成分越来越重,但诗歌仍然是一种抒情文体。“叙事性并未改变诗歌的抒情性品质,而是在社会转型中,在对现代性诗歌观念的接续和回应中,实现了诗歌‘知识型构’的转换。”[6]

诗集《雪人》收入了几首颇有特色的亲情诗:《父亲》《我终于替代父亲》《故乡的云》,都表现出叙事性。用了对话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辅助叙事,但所有的手段最终都服务于抒情。

《父亲》叙述父亲突然病倒这一灾难性事件。其高超的叙事性表现于以小说一般生动的行动描写,勾勒了一个不肯屈服于病魔的坚强老父亲形象。83岁的父亲突然脑梗死倒下了,就好像台风横扫大地,“刮倒了好多粗大的树”。但接下来的一幕,让儿子惊呆了:“从昏迷中醒来/父亲竟然不相信/躺下的是他自己/固执地挣扎,爬起/冲出病房”[4]158。这是一个多么倔强的老人啊,在他面前连死神都望而却步。“当父亲再次躺下/我已无法入眠”,守夜的儿子无眠,不仅因为父亲的微弱的呼唤、呓语,还由于发黄的记忆、父亲的病痛、倔强。这位父亲,值得任何一个儿子感动和敬重,这首诗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敬意和疼爱。

《我终于替代父亲》在浓浓的亲情之外,还利用夫妻间简短的对话表达了对人间生死的豁达看法。父亲离开十年后,妻子说“你越来越像他”,儿子恍然大悟:“我终于替代父亲/活在这世上”。四季更迭,物换星移,繁衍与死亡等信息都包含在儿子“替代了父亲”一句话里了。虽然儿子一度忘记了长眠地下的父亲,就像“春风只是忙于吹开花朵/忽略了青草下的那座坟”。这首诗还出现了极短的细节描写,儿子偶尔从镜子前走过“心里咯噔一下”,突然迸出一声“爸”“泪水模糊了双眼”。这里修辞逻辑使用了蒙后省,省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他看见了自己长成了父亲的样貌。这首诗充满叙事之妙,可以当微型小说来欣赏。

《故乡的云》以优美的语言、动态的意象、拟人化的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远在故乡的母亲的思念。诗的核心部分采取内外视角交叉的叙事方法。漂泊在外的诗人的视觉画面与心理活动交织,产生情景交融。看见天上的云朵,想象“你就是故乡的那朵云/此刻,你在跟我一起流浪”。诗人移情于云朵,故乡的云朵在游子心里温情而美好,有情有义,能够抚慰乡愁:“你没有忧伤/柔弱的样子比我坚强/你微笑/像是在抚慰我的孤独”,游子甚至看见云在“招手,提醒我结束这漂泊”,云朵在心理叙事中被人格化了,“此刻,我想跟你一起回家/看看母亲白得像你的头发”。[4]164

由异乡的一朵白云触发乡愁,联想到母亲的白发,这个心理片段非常自然。白云、白发互为比喻,在古今中外的诗人笔下都曾经出现过。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就比喻卷云为“摇曳欲来雷雨的卷发”。而把白云、白发与愁绪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典诗句更多,李白的“白云愁色满苍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杜甫因为烽火连三月,未能收到家书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故乡的云》是一首有深厚文化传承的乡愁诗。

从亲情诗看,田湘诗歌更日常生活化了,叙事性手法加入抒情诗中,增加了这些诗歌的现实感、客观性,达到了抽象抒情无法实现的感染力;诗歌风格上更朴素,言说更接地气;诗歌结构更有动感之美。

三、具有叙事性的爱情诗,俨然袖珍小说

“诗歌叙事学既是叙事研究的‘后经典转向’与‘叙事范畴的扩展’或‘泛叙事性’的双重结果,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超越小说叙事’的‘跨文类‘叙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7]

在爱情诗写作中,田湘表现了叙事范畴的扩展或泛叙事性特点,他在诗歌艺术上越来越多地探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他打破抒情套路,增加叙事成分,因此,情诗带有故事性,像某个戏剧片段,甚至是喜剧或者悲剧的一个场景,《嗍螺蛳》《校花》像怀旧的青春故事、爱情短片。

《嗍螺蛳》尤其能引起南方人的共鸣,田湘在柳州铁路局工作多年,谙熟柳州饮食文化。柳州人对螺蛳情有独钟,近年来坊间还传出嗍螺蛳比赛,柳州人发明以螺蛳汤煮粉闻名遐迩。嗍螺蛳这一市井常见之景,被诗人写得妙趣横生。

《嗍螺蛳》把一场难忘的初恋,准确地与平民的饮食举动结合在一起,读者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读着爱情诗,也就品尝了柳州螺蛳,让人意兴阑珊:“年轻时,我带上你/在路边摊嗍螺蛳/我告诉你嗍螺蛳的诀窍/最爽口的,就是掀开螺盖/嗍螺肉上的那点汁/你照我的方法嗍起来/多鲜美啊,你一口一口地嗍/唇与舌忘情地游动/坚硬的壳里竟如此柔软/你一口一口地嗍/那种幸福感,那种满足感/我看见你的样子多么美。”[4]8

鲜美的不仅是螺蛳,还有少男少女相处的单纯和美妙。诗中的少女嗍螺蛳时是幸福满足的,少年看心仪女孩嗍螺蛳是幸福满足的,读者也由此产生了幸福满足感。真是绝妙好诗。只有平民化的诗人、真切爱着柳州螺蛳的田湘,才能写出这样细腻准确而又生动传神的诗句。

《嗍螺蛳》在叙事同时诗人并未忽略抒情,诗歌中的那个少年,是满含深情的,而且“从此,每晚你都让我带你去嗍螺蛳/我也乐此不疲”。这就是感人的初恋,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感情。

《校花》也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叙事诗。“三十年后我才知道/校花的孤独比我们深”,首句就抓住了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人开始猜测校花的情感故事,接着开始叙述往事,交代学生时代发生的事情:“当年,她任性地将一封封情书/存入箱底,以至/所有追她的男生/都失去了勇气”[4]4。然后时空跳跃到三十年后同学聚会,校花“喝下一杯烈酒”,说出让男生们后悔不迭的话:“你们这些没用的男人/为何出了校门/就成了丧家之犬”。谜底终于揭开,原来校花中意的男人就在同学中间,是因为男生不再追求,后来“她嫁给了我们以外的男人”。

再回看当年,男生来信,她“存入箱底”,一个“存”字,表明心迹,校花并非无情物,她珍惜情书,尊重每一个爱慕自己的男生。也许是囿于学校纪律不能接受,80年代初许多高校,是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的;也许校花是个好学生,她想先读好书;也许她想看看谁有持久不变的真心,谁能坚持到毕业就嫁给谁。但不幸的是,全体男生都退却了。这首诗格调非凡,校花一反人们司空见惯的孤傲高冷形象,通常的故事都是校花高高在上,男生们被校花的无情弄得伤痕累累。而田湘的《校花》是男生的“怯弱与绝望/把她伤得更深”,于是悔不当初的男生们“皆痛饮而醉”。悔之晚矣,当年“那些火焰已化为灰烬”,名花有主,嫁作他人妇后她烧毁了那些情书。此一笔,最后完成了校花形象,她是一个恪守传统美德的女性。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了,她泪流满面地说出拒绝奥涅金的理由:“我已经嫁给了别人。”

《校花》让人唏嘘感叹,青春中有多少误会啊。准确的叙事中勾勒了校花形象,三十年后依旧美丽,不仅仅因为姣好靓丽的容颜。同时,《校花》也描摹了一群不解风情的少年,人到中年内心依旧保留着青春美好情愫。

叙事元素还被田湘用到了情诗的抒情过程中。《见面》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等待心上人时的期盼、激动、焦虑:“一块空空的草地上/坐着我。等待/听得见心跳的声音/越来越急促/用手按一下胸口/没有用。想点别的/还是没有用。时间凝固/只有心跳的声音。”[4]10这首诗的结尾反用了《汉乐府·上邪》的意象:“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田湘写道:“我想,你来的时候/天空,一定会,垮塌。”同样能让人感受到爱到极致,会造成天塌地陷、仿佛世界末日。

感天动地的爱情,让人决绝。《绝情诗》这首诗,也是田湘的新作,同样以叙事性见长。抒情主人公为了一个久候不至的心上人而绝望,“此刻我站在崖上/练习各种跳崖的方式”,读来有点黑色幽默,真的自杀是无须练习的,何况还是各种方式。其实他在以跳崖威胁心上人,但并未奏效。心上人没出现,跳崖也未遂。他跳进了梦里,梦里都死不掉,充满反讽和调侃意味。只好自我解嘲:“哎呀可恨,海水托起了我/谁叫我水性太好。”揶揄中有几分自黑,更诙谐的是主人公心有不甘,“此刻我拿起笔/学习写诗的技巧/我学会了写绝情诗/冷酷,决绝,残忍/让词开出恶之花”。现实中无法自杀的抒情主人公进一步威逼女主人公:“我用词铸成一把刀/你不来我就自杀/女人不是水做的吗?我要把水一刀两断。”[4]14但直到诗歌结尾,我们还是没看到女主人公上场。读者不禁好奇了,什么样的女子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如此铁石心肠?

这个永不回头的女子确实绝情:“太阳在黄昏袒露的悲情/也比不上你的残忍”。在《残忍》中诗人悲鸣道:“落日一次次走下天空/又一次次从海上升起/我看见潮水一次次退去/又一次次袭来/我看见沙滩上的脚印一次次被抹平/又一次次出现/惟独你转身后/再也没有回头。”[4]18

遇上了一个铁石心肠的女子,偏偏又深爱她,一生难以割舍,抒情主人公生无可恋了,惟有孤独地老去,成为一座雪人。

叙事性被田湘在爱情诗歌中发挥到了极致,《雪人》抒情主人公顾影自怜,对镜伤悲:“没想到镜子里,有一天下起了大雪”,照镜子的主人公“再也找不到往昔的模样”。尽管青春不在,满头白发,“可我不忍老去,一直站在原地等你/我固执地等,傻傻地等/不知不觉已变成雪人。”读者不禁为之凄然,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此雪人也!雪人已然是天下情痴情圣了,诗歌最后以雪人的自白进一步夯实了这个形象:“我因此也有了一颗冷酷而坚硬的心/除了你,哪怕是上帝的眼泪/也不能将我融化。”[4]2如此痴绝的爱情,恐怕用尽最高级的形容词也不能尽情描述了吧?

四、多视角的叙事主体与叙事主体的抒情对象隐遁

田湘诗歌的叙事主体,是一位充满诗性的悲情主人公。反映社会问题、咏叹亲情的诗歌中,绝大部分的抒情和叙事主体是诗人本人,偶有例外,如《我终于替代了父亲》,写的是诗人的朋友的感受。田湘诗歌的抒情和叙述视角常常是第一人称,亲切真实,代表了诗人对假恶丑的批判,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对光明的向往。偶尔也有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及第二人称视角,有祈使句或对话体特点。

田湘最近几年的诗歌,呈现出多视角的叙事主体与叙事主体的抒情对象隐遁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爱情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叙事主体始终是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有时候是第一人称的“我”,如《雪人》;有时候是第二人称的“你”,如《你的守望永无结果》;有时是第三人称的“他”,如《纸上的情人》。

田湘爱情诗的男性抒情主人公被大部分评论家看作是诗人本人。比如翻译家北塔在诗集《雪人》的序文中说:“他对爱的感受,或者说他的诗歌的基调却是哀。这可能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受过爱的伤害,伤得还不轻,以至于一直耿耿于怀。”[8]3

文学作品具有宣泄郁结心情和疗伤功能。钟嵘《诗品》里就强调了“诗可以怨。”钟嵘把孔子所说的“怨刺”转向宣泄个人情绪的“怨愤。”假若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本人,假如诗人真有如北塔先生所说“伤得还不轻”,写出了如此之多悲情的作品后,应该已经释怀;就像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让维特代替自己自杀了,作者因此排遣了失恋的不良情绪和伤痛,悠然活了83岁。现实中但凡认识田湘的人,无不喜欢他的开朗、豪放、乐观的性格,他应该早就不再为往事而怨悱纠结了。

田湘某次接受采访时说,他的爱情诗中的“她”,并非现实中存在“红颜知己”或“梦中情人”,而是想象的产物。八卦而善良的读者,既希望我们的诗人田湘真的经历了不平凡的爱情,又不忍心诗人陷于永恒伤痛。笔者作为诗人大学时候的任课教师,对此亦无从揣测,我宁愿相信艺术灵感如空穴来风,就像爱米丽·勃朗特写《呼啸山庄》,异乎寻常的爱恨情仇,不外乎是一个生长在穷乡僻壤、从未恋爱也不曾婚嫁的乡野少女的卓绝想象。优秀作家往往有虚构、杜撰故事的禀赋,优秀诗人田湘为什么不可以有这禀异常人的天赋呢?

退一步说,或许,田湘笔下的男性抒情主人公“你”“我”“他”,就是诗人本人,就像普希金论拜伦时说过,拜伦一生创造了唯一的一个性格就是他自己。但即便如此,田湘笔下的男性抒情主人公形象也超越了诗人本身,就像“拜伦式的英雄”作为著名文学形象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拜伦本人。田湘表现的是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共同追求,引起了强烈共鸣。

就像《虚掩的门》,表达人类渴望交流、渴望精神默契、渴求互相聆听的知己。田湘诗歌为我们留住了纯美真挚的古典情怀,它内藏着萨特所说的“召唤结构”,打动了无数读者。

田湘爱情诗中,叙事主体的抒情对象隐遁,产生了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男主人公感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决绝,却遭遇到“残忍”的无情女子,让读者越来越揪心。引起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所论的悲剧的效果了:“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能够激发怜悯与恐惧是因为人物“遭遇到不应该遭遇的厄运”[9]19。

抒情主人公等待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是某个不便公开的神秘女郎?就像意大利诗人薄伽丘出于忌讳隐去心上人玛丽亚的真名,在诗中呼其化名菲亚美达。但如果真是这样,总会有雪泥鸿爪,蛛丝马迹吧?然而在田湘诗中不闻佳人芳名也未见其样貌。是校花?好像也不是,所有的男生都早早放弃了对校花的追求。或许是“微笑那么美/为何忧伤也那么美”的小也?(《小也》)。倘若是小也,这个“亭亭玉立却也是孤芳自赏”的小也,应是血肉之躯的凡间女子,听见了抒情主人公的深情告白,定然会回心转意的,更何况抒情主人公千呼万唤,愁肠百结,寻死觅活,此情让天地动容,就是石头也会开花的。

追踪着抒情主人公的爱情轨迹,从《纸上的情人》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永无结果的守望原来是水中月、镜中花。“情人节的这一天/他在纸上画了一个情人/他重点画她的眼睛/够大够圆够专一/只能盯着他看/只能钩他的魂/他还是不放心/把自己也画到情人身旁”[4]12。诗人这次依旧是叙事性的,用了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落寞的男子形象,他渴望爱情,但现实中并没有情人,所以只能在纸上画一个来安慰寂寞的心灵。天真的举动,洋溢着童心童趣。但又突破了童话,最后两句深刻有如寓言:“他说只有纸上/才有一生一世的爱情”。何等悲苦啊,为她苦等为她痴癫,一切竟然归于虚无。

如果说《雪人》把悲剧式爱情的叙述推向了高潮,《纸上的情人》则把悲剧式爱情归于虚无。看似过于悲观了,或许田湘在警示世人,一生一世的爱情太难得了。

诗集《雪人》表现了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糅合的特点,其中爱情诗数量约占了三分之二,这是一本可以当袖珍爱情小说来读的诗集;引进叙事手法后情诗有故事性,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惟妙惟肖的爱情心理描写,痴心不改的男主人公,深深吸引读者;还有那始终没有出场、充满悬念的女主人公更是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就像黑皮肤女郎之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贝德丽彩之于但丁的《新生》。已迈过天命之年的田湘,岁月沉淀的不是人生的沧桑,而是愈来愈炽热的激情。正如沉香的形成,向死而生,磨难后再度升华;又像他笔下的黄花梨,经过漫长岁月长出奇妙华美的花纹。

[1]施秀娟.美丑对照造就的浪漫诗篇——论田湘近年来诗歌的辩证特色[J].河池学院学报,2015(1):28-31.

[2]孟川,傅华.新时期先锋诗歌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8 (6):123-126.

[3]钟世华,田湘.田湘:遇见了你,再也放不下——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三)[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4):116-119.

[4]田湘.雪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5]陈卫,陈茜.当代诗歌的叙事性分析——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系列之二[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85-90.

[6]魏天无.从抒情性到叙事性:诗歌“知识型构”的转换[J].同济大学学报,2011(5):96-101.

[7]尚必武.“跨文类”的叙事研究与诗歌叙事学的建构[J].国外文学,2012(2):14-21.

[8]北塔.用嘶哑的歌喉唱着忧郁的感伤[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9]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3.

[责任编辑 韦志巧]

Trend of Lyric Narrative: ReadingSnowmanof Tian Xiang

SHI Xiu j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The bilingual collection of poemsSnowmanshows the new direction about poetry writing of Tian Xiang who tries to find a new way to write lyric Narrative. Tian Xiangpoetryreflects the tendency of lyric-poetry-narrative in the modern China. First of all, his poetry shows strong sense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secondly, it use many ways to describe affection; and the third point is, his love poems resemble short pieces of novel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both the narrator and lyric object are often hidden in the text.

Tian Xiang;Snowman;lyrics;narrative

I052

A

1672-9021(2017)01-0001-06

施秀娟(1961-),女,上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欧美文学。

广西哲社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世界文学视阈中的广西诗歌研究”(15BZW006)。

2016-12-10

猜你喜欢

校花叙事性螺蛳
螺蛳树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螺蛳粉
清华的记忆像校花紫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刘颖伦 校花“流影”若云移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一个兵
你是一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