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的五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017-03-10王天力金彦君

关键词:多语种互通外语

王天力 金彦君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a.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院,b.“一带一路”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的五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王天力a金彦君b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a.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院,b.“一带一路”语言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带一路”战略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外语人才仅仅具备传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外语人才掌握五种语言应用能力,分别是:语言资源应用能力、语言技术应用能力、多语种应用能力、文化互通能力和创造性应用语言能力。为培养这些语言应用能力,学校应当从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运用虚拟化、数字化技术建立教学实验室,改革外语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师应用性外语教学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大力改革。

语言应用能力;语言资源;语言技术;多语种应用;文化互通;创造性应用

由我国倡导和发起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我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交流合作更加深入,随之而来的对外语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求也日渐提高。仅拥有传统技能的外语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探索外语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时调整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外语人才培养策略,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契合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

1 “一带一路”战略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是“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简称。“一带一路”是由我国首倡、世界各国高层推动,为了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周边邻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多元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国“走出去”和国际社会“走进来”的战略。其理念是依靠“中国和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其战略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贯穿亚、欧、非大陆。其中,东南亚11 国、东亚1 国、南亚7 国、中亚5国、西亚20国、中东欧16国、东欧4国以及北非1国。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有53 种,少数民族语言150多种。由于“一带一路”涵盖了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活跃的东亚经济带以及广阔的东盟合作区,因而,各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合作与往来。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广泛、频繁的合作,使得我国对能够熟练使用沿线国家语言的外语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外语人才将成为实现“一带一路”国家间互通互信和合作交往的关键。

然而,外语人才仅仅掌握听、说、读、写、译等传统语言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外语人才不仅应掌握足够的外语知识和基本的外语技能,了解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具备良好的国际交往素质,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五种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资源应用能力、语言技术应用能力、多语种应用能力、文化互通能力和创造性应用语言能力。这五种语言能力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所急需掌握和具备的。

2 “一带一路”战略所需外语人才的五种语言应用能力

2.1 语言资源应用能力

“语言是一种资源”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语言资源可以指语言本体及其社会、文化等价值,也可以指语言信息处理用的各种语料库和语言数据库,包括各种语言要素、语言知识、相关的语言产品、语言政策、语言技术以及语言人力资源等[2]。

语言资源应用能力就是对语言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规划和利用能力。应用语言资源就是挖掘、开发和管理所需要的语言的相关信息、产品、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相关的领域。语言资源涉及的方面很多,如一国政策、产业结构、文化习俗、地理历史以及其他相关的需要传播的语言信息。提升语言资源的应用能力有助于促成语言资源向语言能力和生产力的转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将语言知识要素向语言产品转化,还能够加强产业与学科间的联系,有助于产学融合和产教结合。语言资源应用能力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对不同语言要素的收集、整理;为服务对象提供语言学习、应用及研究材料;综合整理语言要素并向社会提供服务,如出版优质的字典、词典类的工具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源,语言资源的潜在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而,外语人才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应该主动扩展,适时提高自身的语言资源应用能力。

2.2 语言技术应用能力

“语言技术”指的是语言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形成的一系列技术,更多表现为对语言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语音合成技术、语言文字识别技术、字库词库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检索技术、文本转换技术、语言文字排印技术、文字雕刻制作技术等。语言技术应用能力是运用以上这些技术的能力。通过应用语言技术,可以生成多种语言技术产品,如各种语言数据库和语料库、掌上翻译器、语言文字编辑软件、语言播放器、文字阅读器等。现代语言技术的应用是语言与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一种时代性结合,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需求,语言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是外语人才必须具备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外语学习多注重外语基本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多媒体、互联网的语言技术和应用强调较少,学生的语言技术能力普遍较弱。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各项互联互通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对擅长语言技术应用的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增,机器翻译、机辅翻译、人工虚拟、语言植入等技术将获得广泛应用,在“一带一路”对象国设立远程教育的软件或网站,将APP植入某个语言应用系统的终端形成语言使用工具等等。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以达到将语言进行工具化使用的目的,这些应用能力都将是外语人才未来所必备的。

2.3 多语种应用能力

多语种应用能力强调的是外语人才具备除母语以外的1—2种以上的其他语种的语言应用能力。“其他语种”既包括通用语种,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官方使用的6 种语言,即汉语、英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还包括使用除此之外的非通用小语种的语言应用能力。由于“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较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多语种人才需求量会更大,能够同时应用多种语言的外语人才将越来越受到青睐。然而,多年来以英语、日语、俄语等大语种人才为主的传统外语培养方式使得我国多语种人才储备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迫切需求。

从“一带一路”整个发展区域来看,各国文化差异很大,宗教信仰各异,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区域的政治环境还较差。因而,增进与各国的理解,加强合作交流,保证战略顺利实施,就更离不开目的国语言的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语言,是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理解之门、建立互信互任和共同发展的金钥匙。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假如你用一个人能理解的语言与他交谈可以传递至他的大脑,若用他的母语与他交谈则可以传递至他的心灵。”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拥有外语语种数量达到380余种,欧洲拥有多语种应用能力的人才占到外语人才的大半以上,而我国外语院校能够教授的外语语种只有50多种,其中能够使用多语种进行交流的人才所占比例不到10%。外语语种不足和多语种应用人才的缺乏将制约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往范围及交往深度,甚至影响我国在海外的安全利益[3]。

2.4 文化互通能力

文化互通能力指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能使用对方国或共同理解的语言,传播本国文化以及理解和包容对方国文化的能力。文化互通与跨文化沟通还不完全相同,跨文化沟通更多的指能够运用外语与对方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的交流沟通,而文化互通则更强调与对方进行有关文化方面的互通与传播,传播本国优秀文化,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其更多是倾向于深层文化的交流,因而对外语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外语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又要有深厚的本族语文化底蕴和修养;与此同时,既要有强大的本国文化自信,又要有对象国的文化知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精神,能够做到将两国文化融贯于心,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和传递本国文化和领会他国文化精髓。

由于沿线65个国家在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要想在沿线各国消除文化隔阂,在增信释疑基础上加强合作意愿、完善合作方式,就必须要加快精通中外文化并能够进行文化互通的外语人才的培养[4]。文化互通能力要求外语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听、说、读、写外语基本技能,又要有与他人交流互通的动机与愿望,同时还需要具备留意他人行动、模糊容忍、自我平静、自我行为调节、移情和准确预测与解释对方行为等的品质素养。知识、技能、动机和行动人格四者相结合才能构成文化互通能力[4]。

2.5 创造性应用语言能力

在“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贸易、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将是我国与沿线国家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解决语言障碍,用人单位更多的还需要能够创造性应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外语人才。创造性语言应用能力是指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工和组合语言,将语言与学科适时结合,将语言艺术与具体工作巧妙融合,创造性地应用语言实现有效理解和沟通,解决现实冲突问题的能力[5]。创造性应用语言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能力,它要求外语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高超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人文修养、较强的文化沟通能力、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及国际文化视野,同时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能以较强外语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6]。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众多的沿线国家的交流空间不断扩大,往来合作不断增多,然而,由于在宗教、民族、种族、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经贸交往、金融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也会存在文化上的冲突和摩擦。创造性地应用外语语言可以较好地解决突如其来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和摩擦,最大限度地消除双方由于语言问题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和障碍,构建和平、互信、共通、友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培养精通外语的高端创造性应用外语语言能力的人才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3 培养外语人才五种语言应用能力的途径

培养“一带一路”外语人才所需的五种语言应用能力,外国语类大学以及开设外语专业的学校可以从大力改革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运用数字化、虚拟化技术建立语言实验室,改革外语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培养等几个方面来重点落实。

3.1 改革外语专业课程设置

要培养外语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首先要从改变传统课程体系入手,架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如浓缩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冗余课程,强化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有机配置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适当加大开设与“一带一路”战略有关的课程设置,如增加开设“‘一带一路’国家国情与文化”课程;增加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开设语言资源应用类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资源识别、开发、加工、管理的应用能力;开设语言技术应用类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多媒体和互联网语言应用技术;开设“语言互通能力训练”“创造性应用语言”等新型课程,提高学生语言互通能力和创造性应用语言能力。对于培养多语种人才,学校可以增加小语种语言选课比例,将同一语系语言设置为一个选课模块,从而使学生聚焦同语系多语种的学习,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有利于培养多语种人才。有条件的外国语大学还可以尝试设立多语种实验班,倾注精力专门打造一部分多语种人才。另外,在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渗透非通用语种,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选择至少一门非通用语种进行学习并达到能够应用的程度,由此解决“一带一路”战略中多语种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促进多语种人才的成长。

3.2 设置虚拟化语言实验室

采用现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和VR技术,在校内建立虚拟语言实验室,广泛实施虚拟化语言教学训练。设计、开发带有语言资源库、语言技术应用库、语言技能训练语料库、语言案例库、多语种语料库、多语种文化案例库等的语言学习软件,从而使学生不走出校门,就能够学习和训练到有关语言资源、语言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关于语言资源使用、语言技术应用、多语种应用、文化互通以及创造性使用语言等的真实场景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关于语言应用的各项知识,强化其真实语言应用能力。数字化虚拟语言实验室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多项语言应用能力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3.3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虽然外语教学方法在不断改革,但仍有很多的外语课堂还在沿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强的外语人才的要求。培养外语语言应用能力,重点是学生会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实际交流与对话,同时,培养对文化的鉴别力和敏感力,通过使用恰当和适宜的外语语言,实现文化理解、沟通、互通与包容。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教师科学地设计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通过不断的教导和启发,尤其是通过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下亲自运用语言进行反复模拟训练,才能够达到。因此,外语专业课堂应当特别重视基于语言的文化以及文化视域下的语言应用。要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应该注重“以场景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学要以学生的学、说、问、思为中心,以学生外语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文化融入为中心,加强情景式、浸入式、启发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入,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感受文化,在文化的领悟中体会语言,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3.4 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能力

在外语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课程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手段的应用,都需要教师的贯彻落实。要培养外语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应熟练掌握语言的应用性教学技能,也意味着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熟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和文化,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鉴别该文化和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同时还能够在课堂上设计特定场景,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化进行文化互通与融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应用性语言教学能力,即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应用语言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校方面加大教师应用性语言教学的培训力度,同时教师自身应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不断提升自己外语语言与教学能力。

3.5 国际化合作培养

国际化合作培养外语人才是已经被证明了的较为有效的培养外语人才的语言应用技能、增强文化意识、扩大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通过国际化合作培养,使学生有机会到目的语国家深入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风土人情和民俗民情,真切地感受语言的实际使用,体会语言的表达形式、表现方法,以及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尤其是直观地感受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从而能够自觉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文化互通,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互通能力。外国语大学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扩大自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国际合作培养过程中。国际化合作办学、国际合作交流、留学交换项目等都是国际化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 结语

“一带一路”是我国中长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实施该战略将会对外语人才有着新的更高要求。文中阐述的五种语言应用能力是外语人才需要具备的,同时也是应用型外语类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方向。要实现外语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校需要做出多方面巨大的努力。本文提出的有关措施和途径尚有局限与不足,仅为外语类高校及外语教学的研究者提供了某些视角,涉及的更多问题,还需要外语专业教师及相关学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后续深入研究。

[1]刘小芬.“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语言学与语言教学,2017(3):108-112.

[2]惠天罡.略论语言产业发展中的四种语言能力[J].语言与文字应用,2016(8):104-113.

[3]赵磊,安丰存.“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26-32.

[4]穆琳洁.“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再认识[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6-9.

[5]刘芳.“一带一路”背景下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17(2):117-119.

[6]王灵玲.“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5):94-96.

责任编辑:李增华

FiveCultivatingApplicationAbilitiesforForeignLanguageMajorsintheBackground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

WANG Tian-li, JIN Yan-jun

(Jilin Huaqia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chun 130117, China)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rategy has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abilities as traditional ones cannot meet these requirement any longer. In this new situation, five kinds of application abilit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re badly needed as follows: language resources application ability, languag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multiple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intercultur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pplication abil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se five language abilities, measures such as innovating curriculum, building language lab adopting digital and virtual-reality technology, employingnew teaching method,promoting teachers'applied-oriented competence and consolida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hould be taken accordingly to, make reform.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Language resources; Language technology; multilingual language application;Intercultural; Creative applicatio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6.043

G642

A

1674-6341(2017)06-0119-04

2017-10-16

基金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吉林省文科类应用型高校质性变革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32号);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韩国一流私立大学发展的政策驱动研究”(2016B215〔2016〕)。

王天力(1973—),女,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外语类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多语种互通外语
语联世界,言通天下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多语种《中级军事汉语》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指导思想
大山教你学外语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基石何在——是多语种史料考辨互证的实证学术还是意识形态化的应时之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