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

2017-03-10陈华健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陈华健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

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

陈华健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不断加强资助工作的创新,构建高效的资助工作新模式,促进高校资助工作跃升,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与科学化。

新媒体;高校;资助工作;创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亟需解决。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不断加强资助工作的创新,构建高效的资助体系新模式,促进高校资助工作跃升。

1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为教育领域十个重大项目之一。各高校在多年的资助工作中,严格落实国家的相关资助政策,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了一些新问题与挑战,不利于资助工作的高效、科学、有序发展。

1.1 困难生认定工作不能精准到位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各高校开展困难生认定主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两个文件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在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中,将困难生定义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缺乏量化的标准。而相关的困难证明材料则来源于各学生向学校提供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或其他的相关困难证明证书或表格。由于各地对于家庭困难认定的标准不一致,各地民政部门对于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主要依赖各地村委会或居委会的公章进行认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村委会或居委会由于没有责任压力或监督机制,一般不会进行深入调查即会给予认定盖章,这就使得学生的证明材料缺乏真实性,存在主观随意性和漏洞,导致出现部分学生钻空子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各高校学生每年提供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学生众多,并且来自于全国各地,难以一一进行核实,仅能够依靠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其他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认定,这就使得困难生认定工作难于精准到位,必然会出现误判的情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是各高校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

1.2 资助宣传效果不佳

高校资助宣传工作主要体现在国家与地方各项资助政策的宣传以及资助典型与成效的宣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更多还是集中在资助政策的宣传方面。在这方面的宣传中,主要依靠学校的网站、招生指南以及寄送录取通知书时一并寄送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等形式进行宣传[1]。这种宣传形式单一,只是机械地罗列各种各样的资助信息,有应付相关部门的要求之嫌,不利于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深入认识与了解。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资助宣传应该包含有传递正能量,树立典型榜样,加强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困难生自强不息、奋发上进的功能。由于高校资助工作的繁重与人手的不足,有关资助典型与成效方面的宣传,是普遍存在的短板。虽然近年来部分高校也逐步开始重视资助典型与成效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宣传素养,宣传内容还是比较单一、浅薄,影响不大,成效不佳,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资助宣传育人的效果。

1.3 资助形式单一,育人功能发挥欠缺

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是“资助育人”,强调的是资助与育人要有机融合,要求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受助学生爱国感恩、诚信友善、自立自强的思想品格;在注重经济帮扶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是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重保障性资助,轻发展性资助,将资助工作等同于奖助学金的发放、勤工俭学岗位的安排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办理,资助理念局限在经济补助,物质保障上[2]。对于绝大部分高校而言,奖助学金发放,勤工助学岗位安排、国家助学贷款下发完成也就意味着年度的资助工作顺利结束。在这种资助模式的影响下,高校的资助工作是非常单一低效的,侧重物质的资助,育人功能发挥欠缺,只能短期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改变命运、回馈社会的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经济困难之外,有一部分学生还伴随着心理贫困、精神贫困、学业贫困等问题,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懒惰或自卑的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高校育人功能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有违资助育人的初衷,没有体现出高校资助的根本目的。

1.4 资助专职人员缺乏,监督机制不完善

教育部规定原则上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 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落实编制,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各高校的资助专职人员普遍在1—2人,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资助工作主要由专职辅导员承担。专职人员缺乏,工作量大,辅导员事务繁重,仅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基本的资助工作,“重认定、轻监管、少问责”成为了高校普遍的资助模式[3]。正如前面所述,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依赖《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其他证明材料,即使各高校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认定,仅靠生源地的困难证明材料判断学生是否贫困,还是缺乏说服力[4]。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缺乏严苛的后期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的后期举报体制,对于弄虚作假学生没有严厉的处罚手段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高校即使有后期监督机制,也只是体现在学生签订的没有太多制约效力的《诚信承诺书》。这种体制下,一方面容易导致部分困难学生获得资助后放松要求,出现购买奢侈品、娱乐享受等挥霍行为,完全丧失了感恩与自强意识;另一方面也会诱使部分学生钻空子,产生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常年处于高违约状态,也说明了高校资助后期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

2 新媒体平台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以及信息海量性等特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也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机遇。

2.1 信息共享,有利于精准认定困难学生

依托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信息共享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风靡,各种共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共享”更是成为了国家社会的一种发展理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平台也将不断向前推进,而在此过程中,信息传播也进入了新媒体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下,共享将是新媒体发展的主流,信息的高度共享将是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关键词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精准认定困难学生是关键,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精准认定难,其症结在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数量庞大,认定的材料依赖于《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或其他的相关困难证明。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如果想一一实地走访核实困难学生提供的困难材料,一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资源;另一方面高校资助人员紧缺,想要全部实地走访核实也不现实。目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第一信息源。新媒体平台把人与人、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紧密地联结起来,并利用这些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在此机遇下,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信息高度开放与共享的特性,采用大数据分析,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

2.2 形式多样,有利于提升资助宣传的效果

传统的高校资助宣传工作,主要体现在公告宣传栏、图片展示、文章的撰写等纸质媒介形式。这种宣传模式,手段单一,内容平淡,缺乏亮点和深度,宣传范围窄,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不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为学生所喜欢与接受,达不到宣传教育的初衷。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体系,包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传播形式。新媒体平台囊括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电子邮箱等形式,能将文字、视频、音频、图画融为一体,形式多样,表达生动形象。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了解资讯的第一信息源,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并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资助宣传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多种手段,形式多样并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升资助宣传的效果,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2.3 交互性强,有利于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

当前,各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重物质资助、轻育人功能的发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中,主要是通过集中式的座谈会、讲座、班会等形式进行。这种教育模式,主要面对大群体的学生,对于个性十足的90后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因而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此外,高校在开展育人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任务的完成,对于究竟如何资助育人缺乏清晰的理念与研究,教育的内容普遍是一种大杂烩,没有细化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模块,是一种灌输式说教。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缺乏互动性,满足不了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教育与辅导,不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大众媒介都是单向性传播,区别于传统媒介,新媒体没有等级划分或交流鸿沟,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进行资源信息的共享,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交互性强这一特点,也就使得大学生更愿意使用新媒体平台来畅所欲言,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

2.4 受众面广,有利于资助监督机制的完善

受限于人手的不足,工作量繁重,高校资助工作缺乏严格的后期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的举报体制。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部分困难学生获得资助后放松要求,出现购买奢侈品、娱乐享受等挥霍行为;另一方面也会给部分大学生钻空子骗取国家资助创造机会。新媒体时代下,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与电脑,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几乎绝大部分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取信息,了解资讯。据估算,有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几乎可以实现零等待地关注热点、浏览信息、发表言论、更新动态、转载评论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等必不可少的工具与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受众面广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资助工作的后期监督,将相关资助情况传递到所有学生的手中,保证了所有学生对相关资助情况的知情权,促使更多的学生对资助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国家的相关资助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

3 新媒体平台与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平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方式不断选择的结果。在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体系中,新媒体平台具有重要的技术优势。因此,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与高校资助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资助体系新模式,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跃升。

3.1 构建困难学生新媒体平台数据库,实现资助精准认定

在新媒体平台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技术为高校资助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创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而言,利用新媒体平台信息高度共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构建困难学生新媒体平台数据库,集成学生资助、助学贷款、评奖评优、勤工助学等功能模块。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数据库能够动态更新,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诸如微信、微博等方式收集挖掘申请资助学生的学习、消费、生活等方面的数据,科学研判并导入数据库进行更新,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经济情况、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动态的资助工作管理,多元地了解学生信息,科学地做好信息复核工作,保证认定信息的准确度,进而实现资助工作的精准认定。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平台数据库的构建,利用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加强高校数据库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流与联系,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更好地与当地部门联系,核实申请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提高资助管理工作效率和学生资助的“精准度”。此外,通过平台数据库,将不涉及个人隐私的困难生信息进行公布,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传递,实现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将资助工作置于阳光之下运作,保证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能够获得相关资助,实现国家资助物尽其用,达到精准到位的目的。

3.2 丰富创新高校资助宣传的内容与形式,提升资助宣传效果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下大学生了解资讯的首选,高校资助宣传工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介,丰富高校资助宣传的内容与形式,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提升宣传的效果。具体而言,高校应该利用微信、微博、贴吧、BBS论坛等新媒介,充分实时地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与成效,在线答疑热点问题,开设资助专题栏目,使困难学生清晰了解各项资助政策、评定程序、资助金额等信息,畅通宣传渠道,营造公平公开的资助氛围。其次,高校还应该利用新媒体形式多样的特点,将文字、视频、音频、图画融为一体,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微电影、微漫画等途径,以接地气、贴近大学生生活、紧抓学生兴趣的形式,宣传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展示优秀困难大学生的典型案例,传播正能量,展现国家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怀与照顾,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的成效,激励受助大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奉献,以此提升资助宣传的效果,加强教育舆论宣传工作。

3.3 搭建新媒体资助教育平台,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借助新媒体的便捷、即时与交互性等特点,整合QQ、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新媒体资助教育新平台,切实提高育人成效。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因势利导,以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网上教育平台,设立理论学习、政策介绍、时事报告、先进典型、征文比赛等主题栏目,以资助育人为工作主线,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各项资助工作中,创新育人工作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大学生进行推送展示,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高校利用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新媒体学习平台来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教育,通过微课、慕课、雨课堂等新型线上教学模式,更加紧密地将受助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突破时空的限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也就更加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

3.4 建立新媒体平台监督体系,完善资助监督机制

各高校“假贫困”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真正将国家资助使用到“刀刃”上,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受助学生的监督,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当前高校对于资助情况的监督,传统做法是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或者资助网站进行简单的名单公示。这种监督机制信息量少,受众面窄,手段单一,学生关注度不高,缺乏实效性,监督效果不明显。利用新媒体平台受众面广的特点,建立新媒体平台监督体系,将受助学生的相关资助情况进行公示,能够将相关资助信息推送到所有学生,确保学生对于国家资助情况的知情权。同时,通过资助信息的推送,鼓励其他学生对受助学生的监督,设立新媒体平台线上检举、揭发渠道,有利于高校对于各种骗取国家资助或挥霍奖助学金的行为进行纠正指导、严肃处理,杜绝假贫困、恶意欠贷、挥霍资助金等不良现象,确保国家资助精准到位,相关奖助学金能够物尽其用。当然,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公开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信息公开的范围与尺度,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避免受助学生心理受到伤害或经济遭受损失的情况发生[5],确保监督体系顺利有序地运行。

4 结语

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载体。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多元化手段,构建高效的资助体系新模式,促进高校资助工作跃升,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与科学化,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1]杨宇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宣传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148-149.

[2]葛昕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独立学院资助育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47.

[3]周芳华,张智勤.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J].文化学刊,2017(4):128.

[4]苏鹏,李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实现“帮扶”到“引导”的全面转型[J].戏剧之家,2016(10):192.

[5]张良有.“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6(9):147.

责任编辑:富春凯

InnovationofUniversityFinancialAidsbasedonNewMedia

CHEN Hua-jian

(Guangzhou Maritime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725,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arriers to the system of University funding. Based on the new media condi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media platform, continue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subsidy system in universities, constructing the new funding system and efficient mode,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nded work jumped on funded work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scientific.

New media; University; University financial aids; Innovat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6.023

G647

A

1674-6341(2017)06-0066-04

2017-10-27

陈华健 (1988—),男,广东高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