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哈密农民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哈密农民收入倍增初探
2017-03-10邵全民
邵全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统计局
引领哈密农民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哈密农民收入倍增初探
邵全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统计局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名词通常指我们所说的“三农”。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研究的课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业税减免后这一问题已不太明显)。
以上三个问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三个阻力,如果解决好了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三把金钥匙。
一、最根本、最贴切地保障农民发展的生产要素
1、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万源之本,提到土地,必须要提起土地确权登记,它是国家界定和保护农民财产、降低产权交易费用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大前提,也是农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必然选择。土地确权登记不仅能最大限度确保农民地权稳定,激励农民在生产中进行中长期投资,有利于解决土地纠纷,还对农业信贷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互助作用。
农地承包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可以保证农民获得完整的土地产权,增强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了解与信心,也可降低土地交易成本,更有利于下一步农地市场流转。实事证明在农地承包经营权发证率较高的地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越发达,农民对农地产权稳定性信心越高,农地交易费用越低。
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也属于土地确权的一部分,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
确权登记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工作,权限划分、历史遗留等问题都会遇到。在土地登记制度推行的初始阶段,政府应负责全部登记成本。当农民切实感受到登记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后,登记制度的实行才能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从而实现土地有序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权颁证可以加倍促使这些新型农业主体的壮大与成熟。
加快土地流转,适度扩大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稳定性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就缺乏基础。“保障承包权、分享经营权”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制度内核。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切实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中解放出来,鼓励引导农民离开土地从事二三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2、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
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标准当然是坚持农地农用,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工商资本下乡可以盘活原来分散低效率的农业,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的需求,也是一场革命。只不过这场革命一定要给离开土地的农民充足的补偿,另外还应该让离开土地的农民有工作与社会保障。农民变成城市新移民,农村由于资本的介入也可以成为工业化的一部分,摆脱传统的落后与手工劳动,单位劳动生产率因此而有了质的飞跃。
如果城市工商资本长时间大规模地直接参与农业经营,占用更多的农地而又都不种粮,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韩国也是允许工商资本下乡的,他们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既在允许他们购买农村耕地时规定必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不能用来干别的。我国曾出现资本下乡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如果完善相应的制度规定,以后这种乱象就不会再出现了。
资本下乡,通过经营高端农产品的生产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丰富了菜蓝子,为我地区供给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某种程度上是对粮食安全有益的,因为空心村的出现,原来的许多土地在低效率地经营,企业的介入应该是提高效率与产量的。
3、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成果
有序推进公共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隐型指标。
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幼儿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在各个乡镇建立的双语特色幼儿园,明显改善农村幼儿教育的环境,使农村孩子从小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
初等教育资源整合,例如哈密市第十中学,融合各方教育优质资源把农村适龄初中孩子集中到城市中,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享受住宿与用餐补贴。
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全区农村地区人口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较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构成中,文盲半文盲、小学的比例下降。
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农民就医条件的改善使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乡镇医疗卫生水平逐年提高,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村卫生站的,乡镇医疗卫生资源大量增加,使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实现公共卫生较好地覆盖城乡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看病难的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致力于农村电网改造、农村交通等工程,推进农村地区基础建设,使农村人口可以平等享受电力和通信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公交城乡一体化逐步推进,包括乡镇(农村)客运的公共交通基本网络初步形成。
在环境卫生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村村通自来水,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站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城乡全覆盖。
由于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财政投入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公共服务较为充足,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处于较短缺的局面,导致农民兄弟要比城市人多付出一定的费用,拉低农民兄弟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