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士魂驻江南 个人档案永存塞北
2017-03-10吴祥云
吴祥云
一封重要的来信
2009年夏天的某日上午,延庆区档案局(馆)接到区信访办的电话,有一封非常重要的群众来信亟待档案局的同志协助处理,请速派人来取文件。
文件取回后,局(馆)领导反复看了几遍。文件的前两页是区委领导的批示和信访办的意见,第三页是一封写给当时中央某领导同志的信,落款人是田铁军,联系人是柴先生。信的主要内容是:“你叔黎晓初和我多年来积存的个人档案和资料,想存到北京市延庆区的档案馆,延庆是你叔的家乡,你见了北京的同志给请示一下……”收信的这位中央领导很重视这件事,把信直接转给北京市信访办,市信访办又立即转给了延庆区信访办。从文件显示的日期看,延庆区信访办在接到文件后的第一时间上报给区领导,得到批示后又立即通知了延庆区档案局(馆)。所以,这份文件在延庆区内仅运转了两个多小时就送到了承办单位。有关部门和领导如此高效的工作状态,无疑显示出信件的重要性,自然也引起了延庆区档案局(馆)领导们的高度重视。通过阅读来信,局(馆)领导们提出了一系列疑问:信中提到的黎晓初是延庆人吗?他为什么不直接和档案馆联系?联系人柴先生又是何许人也?保存档案这样一件个人私事为何会要惊动中央领导?从信的內容可以看出,黎晓初、田铁军是夫妻,而收信的那位中央领导是他们的侄子辈。黎老夫妇已经到了离休年龄,想在人生晚年为自己珍藏多年的个人档案“找个家”。他们选择了家乡——延庆区档案局(馆),但由于不了解那里的情况,所以才请侄儿帮忙,同时也有向他咨询这些档案资料能不能交出去的意思。而从这位领导把信转给北京,说明他同意了黎老夫妇的做法。
理清楚这些背景后,延庆区档案局(馆)觉得作为具体承办单位,有责任处理好这件事情。于是,局(馆)长立即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并决定:一、由局(馆)长尽快和联系人柴先生取得联系,进一步摸清具体情况,并向县里的几位老领导咨询一下,看看他们过去和这位黎晓初是否有联系;二、由负责档案征集工作的同志查找《延庆人民革命史》、新编《延庆县志》等资料,看是否有关于黎晓初的文字记载;三、由办公室主任负责咨询东关村的老干部,摸清黎晓初在延庆的家庭情况;四、局(馆)成立工作小组,由局(馆)领导亲自挂帅,对此事一抓到底并及时向大家通报情况。当天参会的同志们一致认为,如果能把信中提到的黎老夫妇的个人档案资料征集进馆,不仅丰富了馆藏门类,也能填补馆藏空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大家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决不能把送上门的宝贝丢了。
调查工作如雾里看花
几天后,工作小组召开会议,有关人员分头汇报了工作进展。
负责资料查找的同志的汇报,《延庆人民革命史》和新编《延庆县志》中均无关于黎晓初事迹的记载。只有在2009年6月,政协延庆委员会出版的《文史资料〈教育专辑〉》中的《延庆第一小学》这篇文章里,对黎晓初有一些简略的介绍:“从1904年延庆高等小学成立至1937年间,毕业的学生共有二十九届,每年毕业一个班。其中第十八届毕业生黎晓初,延庆东关人,后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过广东地委书记,现在北京。”
负责调查黎晓初家庭情况的同志汇报,黎晓初是延庆东关村人,离开延庆后就一直没回来过。20世纪50年代他曾过继了本家的一个儿子,此人前几年也去世了,现在只有儿媳、孙子和孙女在延庆。但是由于黎老夫妇曾经叮嘱过不让子女沾他们的光,他们也不愿让外人知道自己有个当大官的父亲,所以没有提供太多的情况。最后,局(馆)领导也介绍了咨询老领导和查找柴姓联系人的情况。据延庆区的几位老干部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县里搞招商引资,曾辗转打听到咱们县东关村人黎晓初在上海建材局当领导,就组织几个人去找他帮忙。但是这个人组织性、原则性很强,不做出格的事,引资办厂、找项目的事没答应帮忙。可听说家乡还很落后,就答应给联系50台彩色电视机,并且非常明确地说,不许卖给东关的亲属。后来就没再联系。”而这位柴姓联系人是位律师,据他本人讲和黎晓初家是好朋友,信是他应田铁军的要求帮忙起草的。当时田铁军已生重病,即将入院治疗,可是几个子女都在国外,身边没人。她请柴律师帮忙把他们夫妇积存多年的个人档案资料存在家乡档案馆,完成他们多年的心愿。由于他们的档案资料很多,不知道哪些该作为档案保存,还希望延庆区档案局(馆)能够派专家来指导。
综合以上情况,局(馆)领导最后说:“我们对黎晓初的情况了解的还很少,特别是他们到底存有多少档案资料,都是些什么样的档案,这些我们都还不清楚。所以要尽快把所了解的情况向县领导汇报,以请示下一步行动。”
珍档“回家”聊慰后人
延庆区领导在听取了档案局的汇报后,很快做出指示:“由你们派两位专家赴上海,首先要代表县里慰问田铁军同志和她的亲属,其次要全面细致地摸清黎晓初、田铁军夫妇所积存的档案资料的具体情况,争取把它们全部征集回来。”按照区县领导的指示,延庆区档案局(馆)立即派人赶赴上海开展工作。几天后,两位同志如期返回并详细地汇报了上海之行的收获。
在上海,延庆区档案局(馆)的同志在黎老家中见到了柴律师并从黎老夫妇保存的档案中大致了解了两位老人的生平。原来黎晓初的原名叫黎毓恭,上过私塾、小学、乡村师范。1931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改名为黎明。1937年在太原又改为黎晓初。1944年与田铁军结婚。他工作期间历任连长、参谋长、作战股长,参加过百团大战。1945年,他在内蒙古创建了党领导的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独立骑兵团,任政委、团党委书记,后调任郭前旗政府副旗长、辽北省开通县县长。1949年南下广东,先后任曲江县、从化县县委书记,广东工业厅副厅长。1955年调国务院商业部一机部任副局长。1960年调华东局,先后任机械局副局长、物资局党委书记。“文革”中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于1976年12月任上海市机电局电器公司党委书记。1978年3月调任上海市建材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党委书记。1984年离休。
田铁军原名苗鸿英,河南济源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8岁参加八路军,先后任八路军唐支队供给处女工队管理员、被服厂经理、太行边区政府公安总局侦察员、公主岭满铁市第三医院政治委员。1940年进太行山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后转入一二九师,参加过百团大战。在一二九师与作战股长黎晓初结婚。1945年与黎晓初一起北上,被派往内蒙古开辟新根据地,任郭尔罗斯前旗首任公安局长、县委委员、辽北省公安处执法科副科长。她率领公安人员,配合部队粉碎了两起敌伪分子在骑兵团制造的叛变,又配合部队消灭了以“花蝴蝶”为首的多股土匪,取缔了当地反动的会道门,稳定了郭前旗的社会秩序。1949年,她随军渡江南下,先后任广东雄县、曲江县公安局长,韶关市公安局副局长,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她曾在曲江县带领公安队打退国民党残余对刚建立的县委班子的包围。1955年,她北上调任国务院商业部计划处副处长。1960年任华东局计经委处长,离休前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统战部副部长。
據柴律师讲,黎晓初堪称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事迹曾打动了电影演员陈道明,甚至酝酿以他们夫妇的事迹拍一部电影,然而就在那时候,黎老不幸病逝,这个事情自然也就搁下了。而田铁军更一位是女中豪杰,柴律师曾听她说起过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参加八路军的经历,连“铁军”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她行军速度比男同志还快,战友们给她起的。而今,田铁军老人病重住院,难以见面,档案局的同志只见到了他们的小女儿,并有幸和其他子女取得了电话联系。孩子们都一致同意把黎老夫妇珍藏多年的宝贝捐献给家乡的档案馆,并且和档案局的同志签署了捐赠协议。
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档案局的同志看到两位老人保存的档案资料太多了,有成包的、成袋的、成捆的、成箱的,还有一些存在几个子女家中。面对如此繁多、杂乱的档案,档案局的同志们按照个人档案和家庭档案分别归类,并大致分为照片、文书、任命书、证件、书信、自传、书画、纪念品、出版物、票证、实物等17类,共有1400多件,这些档案资料基本能够反映两位老人光彩照人的一生。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建国前的资料,还有一些珍贵的实物档案,如带血的军毯、缴获的日军文件箱等。作为军人,在那个背包就是家的战争年代,能把这些档案资料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因为工作时间有限,档案局的同志只对比较重要的、特殊的藏品做了大致了解。
三个多月后,黎老夫妇的小女儿和柴律师专程来到延庆区档案馆,把1400多件珍贵的档案资料全部带来了,同时也带来了田铁军老人病逝的消息。档案局的同志们为没能见到共和国早期的女公安局长,没和她说上一句话,感到非常惋惜。然而,当他们的女儿看到延庆区档案馆新馆内先进的保管条件、现代化的设备、宽敞的展厅以及同志们敬业、负责的工作状态,深为她父母感到欣慰,觉得父母的宝贝终于找到了能够永久保存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