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卢建强创造亿元经济效益的石油工人22年来创造革新成果80余项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
2017-03-10赵则阳杨庆
■赵则阳 杨庆
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卢建强创造亿元经济效益的石油工人22年来创造革新成果80余项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
■赵则阳 杨庆
日前,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结果揭晓。中原油田采油四厂高级技师卢建强获“中华技能大奖”殊荣,成为中国石油石化系统唯一获得本届“中华技能大奖”的技术工人。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顶尖荣誉,素来被誉为中国产业工人的“诺贝尔奖” 和“工人院士”。
卢建强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采油工技能大师,从事采油工作20多年来,他凭借勤学苦练的干劲和勇于创新的激情,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全国石油石化行业技能人才的领军人物。他在采油生产一线关键岗位解决大量生产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石油行业的集约高效生产做出了积极探索,被誉为石油石化新时代的“金牌”工人。
扎根石油 学习成就梦想
参加工作以来,不论是当工人,还是成为技能大师,卢建强坚持扎根一线、敬业奉献。
立志岗位成长,争做合格石油工人。1994年7月,卢建强在中原油田采油技校毕业并参加工作。身为“油二代”,受家庭熏陶,当一名石油工人使他倍感自豪。他的父亲是一名“老石油”,从玉门会战到逐鹿中原,一干就是40年,精通采油、地质、电气焊,谙熟设备操作与维修等“十八般武艺”,1992年取得国家首批采油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初出茅庐的卢建强以父亲为榜样,始终把“做一名业务拔尖、技能精湛的石油工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把基层作为实现梦想的大舞台。针对理论和实际操作匮乏,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干中学、学中干,每天上班跟师傅学,下班跟父亲刨根问底。为了练听力,准确判断设备故障,在设备旁一站就是3、4个小时,通过反复的推敲、捉摸、总结,他练出了透视耳的绝活,只要围着设备转一圈,一听就可以准确判断设备的故障点。工余时经常跑书店购买采油、注水等专业书籍,多年来共涉览各类专业书籍150多套,记录笔记120万字。通过学习实现了技能与学历提升双丰收,先后取得采油工、注水泵工、采油地质工等5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企业管理和北京石油大学安全工程本科学历。他连续4年蝉联采油四厂工人技术比武第1名,2006年获中原油田工人技术比武第1名,先后在《石油机械》、《石油技术监督》等刊物发表论文21篇,编写并出版了《注水泵工》视频教程和《油田标准化教程(采油工)》等4部教材。
扎根一线成才,争当优秀技术能手。长久的知识积累和生产实践,让卢建强发生了质的飞跃。“我是工人技师,我的岗位在一线,革新的灵感也来自一线,如果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油井,劲就使不出来了。”卢建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生产一线作为干事创业的舞台。先后在5个注水站当过站长,在担任中原油田53号站站长期间,他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激励措施,打造了一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团队,站上17名职工全部取得大专及以上毕业证书,人人持有采油工、注水泵工、水质化验工三证上岗,仅3年时间,站上就出了3名技师,2名工程师。53号注水站先后荣获全国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河南省“工人先锋号”和“青年文明号”等30余项荣誉。
学习成就梦想。2005年卢建强成为采油四厂建厂以来最年轻的工人技师,2010年被聘为厂首席技师,2011年聘为油田首席技师,2013年聘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卢建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2006年获河南省青年科级创新十大杰出奖,2007年获油田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创新能手、十大劳动模范,2008年获中原油田技师工种带头人,获得中石化青年杰出创新奖、河南省技术创新能手、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石化技术能手,2010年获全国技术能手,201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15年4月28日,卢建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表彰。2016年12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他获得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立足岗位 创新彰显价值
卢建强说:“创新发明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与普通职工没关系,只要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普通工人也能实现从普通工人向革新专家的转变。”
2002年的一天,卢建强了解到注水站工人在注水泵温不正常的时候,忍着90分贝的噪音、夏夜泵房内的高温和蚊虫叮咬,在注水泵房内蹲守了整整一个晚上。他突发奇想:如果能研制一种泵温自动报警装置,不仅可以避免设备损失还能减轻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了吗?于是他根据家人熬中药时控制水温的方法,很快研制出了泵温度控制技术,当年就创效30多万元。这项成果获得了油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三等奖。这次成果如同星星之火,一下子点燃了卢建强的创新热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重视安全生产,把提高工作安全系数作为革新的重点。卢建强常说,技术革新不一定非要搞科技含量高的,那些工作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大,那些工序耗费精力多,都可以成为革新攻关的重点。抽油机调平衡,需要维修人员站在抽油机减速箱或曲柄上进行操作,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耗时长。对此,卢建强研制了抽油机调平衡拖载式升降操作台,不仅安全而且5分钟就能完成操作。由他主持研制的《高压注水站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操作人员在值班室就可以对设备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被纳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7年度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
关注清洁生产,把促进节能减排作为革新的闪光点。主持完成的《输油干线温度控制合格率》项目,研制出“水套炉自励式燃烧器”,有效解决了原油集输过程中温度波动的技术难题,在油田推广使用后,年节约天然气3000万立方米,实现了节能降耗,该成果获国家级优秀QC成果奖和国家专利;主持完成的《双级放喷型抽油机井口光杆密封器的研制与应用》项目,研制出了井口自动快速封堵装置,解决了抽油机井光杆脱落,造成井喷和环境污染的技术难题,该成果获全国能源化学工会职工创新成果优秀奖。《延长柱塞泵泵阀使用寿命》课题,研制出新式泵阀,使柱塞泵泵阀检修期由220小时延长到710小时,该项成果获国家级、石油工业质协和油田QC成果一等奖,多家泵厂纷纷按图索骥生产制造,该型泵阀在全国各大油田广泛应用……
聊到技术创新,卢建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卢建强看来,创新成果只是解决问题后的"副产品"。他不仅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而且很乐于听到别人向自己反映生产上的各种难题。这似乎成了他的一项特殊爱好。也正是如此,卢建强的技术创新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卢建强凭着一股永不畏难的钻劲、永不服输的拼劲,学用结合,刻苦钻研,完成厂级以上奖励创新成果162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油田及省部级奖励41项,国家专利授权84项,有40多项成果在全国各大油田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多元。
爱岗敬业 奉献诠释责任
卢建强常说,油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工人,更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创新、能创新的"创新型"工人。
坚持导师带徒,搞好传帮带。为使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卢建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张德路原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在卢建强的引导下,他潜心钻研技术,逐渐成长为采油高级技师,近几年完成创新成果和获国家专利20余项。今年11月,他建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习创新工作室,成为采油区技术创新带头人。目前,与卢建强正式签约的100名徒弟中,86名晋升为高级技师和技师,35人获得油田及省部级技术能手,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他们中有的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为油田技能人才队伍由"人才高峰"向"人才高原"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倡导全员提素,广泛传授技能。参加工作以来,卢建强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取得了一项项革新成果,但他从不满足于个人取得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娴熟技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除了对徒弟言传身教外,卢建强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传授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让更多的职工岗位成才。
2009年,油田成立了“卢建强创新工作室”,带领徒弟们一起创新,成为他工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卢建强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写专用教材。建立“卢建强网络学习创新平台”,将学习创新工作室现场攻关经验技术等及时上传到网上。常年开辟练兵园地,义务举办培训班,每年授课150多学时,与42名青工结成师徒对子,培养出26名技师、高级技师,12名油田及省部级技术能手,8人在省部级技能竞赛获奖。其中鲁鹏芳、宋强都是卢建强的徒弟,2013年,他们在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金牌、铜牌。
2010年初,他率先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石化首家技师工作站,制定工作制度和管理流程,与每名进站技师签订目标责任书,带领技师立足实际,解决制约生产的疑难问题,探讨创新的措施方法,寻找革新的最佳途径,共同为企业发展创新创效。
2014年,在整合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创建了TSI工作室,集全员培训、安全生产、创新创效三位一体,成为员工模拟操作、技术培训、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工作室每年培训员工2000人次以上,解决生产经营难题300个以上,完成创新成果60项以上,先后培养出86名技师、高级技师,35名油田及省部级技术能手。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能源化学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河南省“职工学习工作室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