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管理的油田企业低效井治理策略探讨
2017-03-10侯养兵
侯养兵
摘要:随着油田勘探开发进入中后期,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吨油成本呈上升趋势,改变依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是采油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笔者所在采油厂基于价值管理理念,运用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理论进行低效井识别的实践,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低效井的治理策略,并进一步指明油田企业开展低效井治理的具体推进措施。
关键词:价值管理 油田企业 低效井治理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进入中后期,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阶段,开采难度逐漸加大,产量下滑,低效井增多,吨油成本呈上升趋势,经济效益随之下降。如何改变依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企业发展的老路子,实现由“规模型”油田向“效益型”油田转变和“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是采油厂实现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为此,笔者所在采油厂以价值管理为导向,针对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占比较大的低效井,将单井经济极限产量作为切入点,通过实施优化治理结构、优化方案论证、优化投入方向、突出以点带面的治理思路,达到提升低效井治理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以此作为低成本战略和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油田的效益开发水平,对推动采油厂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油田企业开展低效井治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突出价值管理职能
目前在对油井讨论制订方案时,往往只有业务部门参与,方案制订偏重于实际生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通过借助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进行低效井的识别与优化研究,能够使财务部门也参与到方案制订过程中,变以往“事后算账”的被动管理为“事前参与”的主动管理,进一步突出财务管理的作用,真正做到事前规划、事中运行、事后评价的价值管理流程。
(二)有利于推进单井成本管理
目前,受生产管理特点与核算运行体制等客观因素制约,尚未实现针对单井的成本运行管理。一口井该不该继续进行投入,该投入多少,均无法准确界定。通过借助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进行低效井的识别与优化研究,可以为业务部门的生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减少或避免低效无效投入,促进单井成本费用管理,这既符合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采油厂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三)有利于优化投入方向
受区块特点、开采时间等因素影响,采油厂油井的产量、含水、采出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油井虽然产量较低,维护成本也低,但经济效益却比较差;而部分油井虽然产量较高,但运行成本也高,经济效益处于亏损状态。面对有限的成本投入,无法对所有油井做到全面治理。通过借助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进行低效井的识别与优化研究,有利于突出投入方向和重点,以有限的成本实现最大化产出,以实现油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有利于调整产量结构
低效、无效井采油速度低、产量贡献率小,客观上制约了采油厂存量资产效益的发挥。若要保持采油厂产量相对稳定,必然要由高效井分担低效、无效井带来的产量和效益压力;但高效井过高的采油速度将会导致自然递减加大,直接影响采油厂可持续发展。通过借助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进行低效井的识别与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低效、无效井的产量贡献率,从而为减缓自然递减、延长老油田经济寿命创造空间,进一步优化存量资产效益,为提升油田价值奠定基础。
二、油田企业低效井的识别基准——单井经济极限产量
(一)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概念
油田进入生产中后期,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单井产油量的降低、含水的升高以及开发成本的攀升,使得部分油井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此时的产油量被称为经济极限产量,即油井收益等于油井支出的产量。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的液量、含水等差别较大,其生产成本也不尽相同,因而不同的油井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极限产量。
(二)单井经济极限产量影响因素
生产成本、相关税费和原油价格是影响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重要因素,各因素有其自身范围和特点。
1.生产成本
根据采油厂对成本发生的可控性,分为相对固定性成本和变动性成本。相对固定性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折旧折耗、财务费用、安保基金、社区签认费、资产占用费、社区服务费、土地租金、水保两费等;变动性成本包括外委作业费、电费、材料费、外委运输费、青苗赔偿费、测井试井费等。生产成本越低,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越小,其生产经营目标更容易达到。而对于采油厂来说,其可控成本绝大部分是变动性成本,因此要着重从变动成本上进行分析和管控。
对于上述成本数据,其获取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可以直接对应到单井的成本,根据ERP系统账面数据直接计入,包括单井折旧折耗、单井作业劳务等;第二部分是虽包含于ERP账面数据内,但无法直接对应到单井,需依据台账等辅助资料进一步划分到单井的成本,包括电费、外委运输费、材料费、维修费、测井试井费、青苗赔偿费等;第三部分是根据成本动因分配分摊到单井的成本,分配依据主要参照产液量、产油量等指标,包括人工成本、财产保险、管理性费用以及分摊的勘探费用、销售费用等。
2.相关税费
采油厂相关税费主要包括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石油特别收益金、矿产资源补偿费。其税费越低,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越小,因此采油厂在有关安全、环保方面格外注重。
3.原油价格
采油厂测算的原油价格采用国际通用油价表示方法,即$/bbl,原油价格随国际油价的波动而波动,在具体计算过程中均换算为元/吨。原油价格越高,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越小,对采油厂价值提升越有利。对采油厂来说,国际油价通常是变动且不可控的,因此采油厂要充分考虑国际石油价格走向,并采用恰当方法规避油价波动风险。
(三)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相关计算公式
原油收入扣除生产成本、相关税费后,剩余部分为原油收益,即:
原油收益=原油收入-生产成本-相关税费 (公式1)
其中,原油收入=原油价格×原油产量×商品率 (公式2)
生产成本=相对固定性成本+变动性成本 (公式3)
相关税费=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石油特别收益金+矿产资源补偿费
(公式4)
当原油收益为零时,对应产量即为经济极限产量,即:
原油价格×原油产量×商品率×(1-综合税率)-生产成本=0 (公式5)
由上式可推出极限经济产量计算公式为:
经济极限产量=生產成本÷[原油价格×商品率×(1-综合税率)] (公式6)
三、基于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油田企业低效井的具体识别
笔者所在采油厂为树立价值管理理念,以提升低效井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依据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理论和计算方法,通过比对筛选出低效井的具体范围,进一步指导优化研究与适当调整针对低效井的治理决策。
(一)单井经济极限产量具体影响因素的确定与量化
1.原油价格影响
原油价格的影响具体通过原油收入体现出来(以原油价格在80$/bbl为例),根据公式2,原油收入=原油价格×原油产量×商品率=80×[1÷0.159÷(1-5%)]×6.5=3443元。
2.生产成本影响
根据公式3,单井生产成本=单井相对固定性成本+单井变动性成本=276632÷3236×10000÷365+58727÷2871×5=2445元。
3.相关税费影响
根据公式4,相关税费=资源税+石油特别收益金+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22+[(80-40)×33.75%+80×17%×3%+80×17%×7%+80×1.5%]×[1÷0.159÷(1-5%)]×6.5=713元。
(二)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确定
根据公式6,单井经济极限产量=单井生产成本÷[(原油价格×商品率×(1-综合税率)]=2445÷(3443-713)=0.9吨,即在单井日产液5吨情况下,其经济极限日产量为0.9吨。通过进一步推导,其对应的经济极限含水=(5-0.9)÷5×100%=82.1%。
依据以上计算过程,可以计算出不同液量条件下对应的经济极限产量与极限含水,如表1所示。
同理,分别推导出原油价格在60$/bbl至100$/bbl时的经济极限产量,如图1所示。
(三)基于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低效井识别
结合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理论,以油价在80$/bbl为基础,通过计算比较80$/bbl油价下不同经济极限产量和对应日液水平,将日产油量小于经济极限产量的油井定义为低效井。根据以上标准,对全厂所开1947口油井进行筛选及分类,确定全厂低效井245口,占全厂油井开井总数的12.6%,如表2所示。这部分井平均单井日液26.3吨/天,日油0.5吨/天,综合含水98.1%,平均吨油成本2167元/吨,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差的井。
同时,为了下一步能够采取针对性的优化选取治理决策,采油厂对245口低效井以日液低于10吨和高于10吨为标准进一步细分。其中,日液低于10吨的低液低效井98口,占低效总井数40%,其开发特征整体呈现低速低效开发;日液大于10吨的高液低效井147口,占低效总井数60%,其开发特征整体呈现高采液速度下的低效开发。
四、基于价值管理的油田企业低效井具体治理策略
(一)低效井低效原因的剖析
提升低效井经济效益的前提是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对策,而这需要对低效井的低效原因进行了解和掌握。为此,结合已筛选出的245口低效井的地质、工艺、成本投入等不同特点,对其低效原因进行剖析与分类,确定了油藏、工艺、井况及地面三种类型的低效成因。而通过结合低效液量分级(日液小于10吨和日液大于10吨)进一步剖析,可以看出低液低效井的低效原因主要为层系井网不完善造成的能量供给不足,储层物性差造成渗流能力不足,以及由于油稠造成的注不进采不出等;高液低效井的低效原因主要为采出程度高、近极限含水,水驱动用不均衡造成主力层采液速度快等,具体原因如表3所示。
(二)低效井具体治理思路与策略
结合以上低效井低效原因分析,采油厂采取的低效井治理总体思路是:以提高低效井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结合开发特点与成本投入,以地质动静态资料为依托,分析油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潜力分布状况,明确治理潜力,选择适当措施,提高单井产量。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低效井治理往往都需进行成本投入,但投入后效果不明显,故不能称之为低效转有效。因此,在选择决策方案时,应深入地、最大化地结合成本投入和预增油量等数据开展综合决策分析,对于投入后增油量不达标的低效井适当予以放弃,从而真正实现价值管理对生产决策的指导作用。考虑目前采油厂成本及产量运行情况,对低效井治理按照“分步治理、先易后难”的步骤进行实施,优先治理能以低成本投入实现高增油量的低效井。目前治理范围主要针对近极限含水的高液低效井和井网无法完善井的低液低效井。
1.近经济极限含水的高液低效井治理策略
采油厂目前有采出程度高、近经济极限含水的高液低效井75口,占低效井总井数的30.6%。这部分井开发投入初期产量较高,运行成本较低,投入产出效益较好。但随着进入开发后期,逐渐显现出能耗高、产量低、效益差的弊端,目前平均单井日液54.7吨,日油0.7吨,综合含水98.8%,已步入低效井行列。
依据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理论,这类井要实现目前综合含水98.8%下经济极限产量日油2.4吨,需达到平均单井日液200吨以上,单井日提液145吨,采油厂将年增液量326万吨。进一步结合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计算,若加大提液量将伴随高成本投入,经测算,对75口井实施提液措施将年增原油产量3.8万吨,但成本至少增加6878万元(电费4373万元、作业费2505万元),所产原油的吨油成本达3411元/吨,远高于采油厂目前1697元/吨的水平;并且由于提液导致的富余水量,以目前采油厂地面污水系统处理能力无法消化,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因此,站在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对这部分井不能全部采取增加提液的方式来实现单井增产。经进一步讨论研究和决策优化,决定对于这75口高液低效井分大于99%、97%-99%和95%-97%三个含水级别进一步细分治理,如表4所示。
(1)含水大于99%的低效井
根据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计算,当低效井含水大于99.2%后无绝对效益,含水在99%-99.2%时,油井单井提液量大,从经济效益角度不适宜再次加大提液。结合目前采油厂利用的数值模拟间歇采油技术,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效益评价,测算平均增加日油水平1.1吨,综合含水下降0.2%,吨油成本节约5%。因此经优化讨论,决定对这部分井采用间歇采油方式进行治理,并选取辛151平6井为例进行效果检验与论证。治理过程中首先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井的停关井周期进行优化,确定实施开井3个月,停井3个月的治理措施。该井在治理前日液316吨,日油2.8吨,综合含水99.1%,日产油量距经济极限产量3.23吨相差0.43吨。而通过间歇采油治理,该井目前日液305吨,日油4.9吨,较治理前日油增加2.1吨,较经济极限产量增加1.67吨,综合含水98.4%,下降0.7%,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含水95%-97%的低效井
根据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计算,对这一含水范围内的低效井,若要达到其经济极限产量,需要平均日提液幅度增加3.5吨。结合目前采油厂成本承受能力及地面污水系统处理能力,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测算平均增加日油水平0.8吨,吨油成本节约2.3%,因此,决定对这部分井实施以整体提液为主导措施的治理方法。选取营8沙二1的营8侧16井组为例,该井组开油井3口,平均日液82吨,日油2.7吨,综合含水96.8%。其中,1口电泵日液量达189吨,2口有杆泵井平均日液量仅为28吨,井组内产液结构并不均衡,液量级差大,导致井组内注采关系不协调,影响生产效率。通过对井组能量状况、水井注水情况综合分析,决定通过井组内有杆泵整体提液实现均衡流场,提高单井产能。通过实施这一方案,平均增加日油水平1.2吨,吨油成本由1776元/吨下降至1699元/吨,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含水97%-99%的低效井
此类低效井混合了含水大于99%和含水95%-97%两类低效井的特点,治理过程中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含水越高、治理过程中成本投入越大的井,仍需采用间歇采油的方式;对于处于成本承受能力及地面污水系统处理能力范围内的油井,仍可考虑井组范围内的整体提液。
借鉴目前已有的成功经验,采油厂于2013年第四季度在辛137、辛151等4个区块开展间歇采油,累计减少产液11.89万方,开井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0.9吨,节电212.8万千瓦时,节约电费159.6万元。在营8等3个区块7口井实施整体提液,井后初期平均单井增油1.1吨/天,综合考虑作业成本增加及用电量增加,吨油成本由1821元/吨下降至1799元/吨,治理效果初步显现。
2.井网不完善造成的低液低效井治理策略
作为陆上复杂断块的典型代表,由于采油厂部分断块构造复杂、断块小、岩性小,砂体储量较低,因此无法形成注采井网,从而不具备部署水井补充能量的条件,直接影响效益开发。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泵效是提升效益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计算,结合效益分析,泵效提高后,测算平均增加日油水平1.2吨,吨油成本节约1.6%,因此,决定对这部分井采用调整配产配注优化其生产参数,提高泵效。以辛164斜3井为典型代表,该井由于储层对应性差,无法实现能量有效供给,治理前日液1.6吨,日油0.9吨,综合含水22.5%,整体呈低液低效的开发特征。治理中利用工况远传系统优化工作参数,实施间歇采油,通过连续3天的观察和计算,确定间开周期为开6小时关18小时。实施后,每天开井时间由24小时改变为开井6小时,利用停井时间恢复井筒液面,提高开井泵效。治理后,日液由1.5吨上升至3.6吨,日油由0.9吨上升至3.2吨,较治理前日油增加2.3吨,较经济极限产量增加2.3吨,吨油成本下降13元/吨,经济效益显著。
根据以上经验,采油厂进一步深化配产配注工作,并借鉴中医“补、调、养”理念,创新提出“微配产配注”思路,联动水井工作,深入开展泵效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共治理低效井52井次,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0.8吨,吨油成本由1882元/吨下降至1871元/吨。
2014年以来,采油厂以单井经济极限产量为基点,深入开展经济效益评价,进一步指导低效井治理优化决策,截至目前,共实施低效井治理62井次,累增油6100吨,平均单井吨油成本由1945元/吨下降至1932吨/元。其中,通过间歇性采油等措施治理油井19井次,平均单井日油由治理前的0.6吨上升至4.1吨,平均单井超经济极限产量3吨;通过强化水驱、配产配注治理油井43井次,平均单井日油由0.7吨上升至2.3吨,平均单井超经济极限产量1.3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基于价值管理的油田企业低效井治理的推进措施
应用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理论可对目前采油厂的生产状况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不仅促进了其精细化管理,而且促使其以效益为核心,以价值为根基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实施油田企业的低效井治理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因此,为切实推进基于价值管理的油田企业低效井治理,还需要采取如下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投入结构优化方面
随着开发年限延长,采油厂逐渐步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预计低效井数量呈缓慢上升态势,绝大部分低效井治理仍需依靠大幅度的成本投入。但相同投入情况下有效井可能投入产出效益更为明显,因此如何合理调整工作量及资金投入比例需结合采油厂生产运行进一步探索。
(二)产量与效益关系方面
目前分公司对采油厂考核仍是以产量为主的考核方式,低效井治理中会出现产量与效益的结构性矛盾。如间歇采油,虽然节约了电费等成本,但受时率影响,其年度产量下降。如何实现产量与效益的双赢,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成本数据准确性方面
目前,受核算体制的制约,针对单井成本数据的获取还不够准确,主要体现为:基于ERP核算到单井的成本仅有折旧折耗、外委作业劳务;财务结算主要针对批量或批次打包结算,大量分配到单井的费用还需要依靠人工结合台账做进一步的统计,工作量大;对于管理费用等仍需按照产量等指标分配分摊,分摊标准和依据不充足。未来采油厂财务部门将进一步强化针对单井费用核算与分配分摊的研究,夯实单井费用核算标准与体系,为分析评价做好基础工作。
(四)应用范围方面
目前,采油厂仅针对低效井应用单井经济极限产量进行生产决策与评价,受资料信息、数据来源、取值范围、工作量大等因素影响,应用面相对较窄。未来采油厂将进一步组织人员,梳理完善资料、数据,强化应用研究的深度广度,扩大应用范围,推进生产与经营的进一步结合。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