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7-03-10李会帅
李会帅
【摘 要】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不能有效及时解决,将会带来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因素,提出了可行性措施,我国加强督促青少年提高体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的少年强大了,国家才会强大,青年兴起了,一个民族才会兴起。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党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情况。然而,依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我们国家的青少年身体健康情况并不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一、对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现状的分析
在 2005 年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对全国近 10 万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健康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66% 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 1 小时,近 24.8% 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60.4% 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 28.9% 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问进行体育锻炼。2005 年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针对中学生的健康问题开展了“健康新体验”活动,结果显示: 目前中学生存在不少健康问题,除了营养不均衡、睡眠不足等老问题外,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影响初中生健康的主要问题,同时,中学生不爱运动的情况更加严重。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广州有 9 成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健康意识,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只有 38.3%。
由此可知,我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较弱,体育行为频率更低,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青少年的体质下降。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 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 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二、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环境中的潜移默化功能,远大于知识传授的功能。锻炼习惯养成的环境主要是指青少年所处锻炼环境的条件和体育氛围。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教育者的素质、运动场所和器械的便利,体育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体中精英人物的人格魅力,同学、老师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等;从家庭层面上看,主要指父母、兄弟姊妹的锻炼习惯及其对参与锻炼的态度,家庭的生活生存环境等;从社会层面上看,主要指传统的体育文化、风俗时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榜样的力量,锻炼资源的可利用性,锻炼费用问题等。这些环境条件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润育作用。锻炼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从广泛性、自发性和渗透性3个维度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具有“润育细无声”的感性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2)助推器作用。领导、老师、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同学、同伴、小团体成员等参与锻炼的感染,通过无意识的情绪传递,对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热情起到推进作用。(3)“土壤”功能。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通过主体自我内化而达成的,良好的锻炼环境能为其内化提供优质的养分,具体、生动、富有吸引力的体育锻炼氛围,是维持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具有重要的导向、辐射的功能。(4)熏陶与仿效。锻炼行为,一旦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促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起来。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锻炼习惯是人在后天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觉的参与和坚持身体锻炼的行为方式。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其主要动力在自身。在锻炼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无论学校、家庭、社会的他律手段多么严厉,如果没有青少年的主动参与和自律,锻炼习惯将始终无法形成。本文认为,当前制约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兴趣。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运动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在学校期间没有养成体育兴趣爱好”在影响因素中居于首位,“没兴趣”已成为中断或退出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当代青少年所具有的思维活跃、兴趣多元、求知欲强的特点既是其优势,也是影响其锻炼习惯养成的“罪魁”。因为,时下风靡校园内外的新奇刺激的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网络聊天、电视节目、娱乐活动等对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有极强的诱惑力。在缺乏严格他律的情形下,极少有人会对“出一身臭汗”的体育锻炼感兴趣,没有了兴趣,体育锻炼也就谈不上自觉自愿,更难形成习惯。
2)技能低下。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自我行为能力的影响。人在从事某种行为前,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与信心。所以,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是相信他们有能力实施,而能否持之以恒则有赖于自我效能体验。研究表明,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运动锻炼技能不仅是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条件,而且可以提高的锻炼效果,促使学生在锻炼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而现行的体育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了肤浅的动作学习内容,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百无一会”,难以形成体育锻炼的“一技之长”,使学生无法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从而失去对运动的信心和动力。
3)缺少吃苦精神。体育锻炼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有时也会产生诸如疲劳、肌肉酸痛等各种不适。大量调查证明,当今青少年普遍缺少吃苦精神,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生养环境造成了他们怕苦、怕累、怕脏、娇气、懒惰、生活上求安逸等不良心理品质,在缺乏严格他律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
三、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措施方案
(一)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进行相关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高中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体育观,特别是女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她们去掉不正确的体育观,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质量和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
开展体育运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体育场地和相关的体育设施。所以要想保证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学校就应该提供做够的体育活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施。
(三)增加体育课节次,改进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学校在学期初排课的时候,就应该增加体育课的数量,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体育运动。当然,对于每一节体育课的内容,教师都应该精心准备,正确让体育课的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参加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 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 http: ∥www. JYB. COM. CN,2006 -08 -31.
[2]青少年必须提升健康意识[EB/OL]. http: ∥www. people.com. cn,2005 - 12 - 03.
[3]尹安学. 穗港澳调查表明: 九成青少年健康意识良好[N].金羊网. 新快报,2004 -01 -01.
[4]国家体育总局.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0L]. ht-tp: ∥www. sport. goV. cn,2006 - 09 - 18.
[5] 顧民.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148-149.
[6] 解毅飞,房宜军,王洪妮. 体育锻炼习惯研究概况及展望[J].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