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017-03-10李晓梅
李晓梅
新的时代呼唤全新的教育,全新的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切的、友好的、活泼的、健康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的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从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本人深深体会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爱学生,就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最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并抓住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契机,了解学生所需所想,让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在老师期待的眼神中,在老师殷切的话语中,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切实地感受到老师的爱,并在老师给予的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表现、体质状况等生理指标。学生一般以十六至十八岁间居多,这是的学生正处于“多变期”,即性格爱好,习惯等最易受外界影響的时期。很多人是带着对初中、高中的憧憬进入校门的,面对陌生的环境、同学与老师,他们想尽力表现、完善自己,又处处显得力不从心。所以上课时,他们对老师的提问既不主动举手,又不甘心沉默,大多东张西望,持观望态度。
二、尊重、热爱学生是是共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爱学生,还应该放下教师尊严,自觉走进学生心灵。学者卢梭曾说过:“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意指教师要尽量使自己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关心孩子们的感受。教师应该在有意或无意中,以一种崇高的人格风范来影响自己的学生。在这样教师的眼光里,首先做到的便是理解学生。有一人位教育家曾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小学生特别渴望他人来了解自己。帮助自己,同时也渴望了解别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去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心灵深处,倾听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学生。这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更充分的辅垫。
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当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很容易,但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包容他们的缺点比较困难。教师要想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必须学会和他们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心里,让学生感觉教师就是他的好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能采用科学恰当的管理办法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习惯板着脸面对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会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他们,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追求进步。殊不知,师生之间这种交流方式,大大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加剧了师生间的对抗情绪,使学生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交流是共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大有裨益。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特别是学生的心理指导老师,是学生心灵中的检修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倡导的教育原则。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并不是这样,学生常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一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段的独白语言,或未能顾及学生的原有水平,现实的心理状态,或未能实现心理移位,学生就可能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或者走神,或者懒于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实施,能实实在在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主动想学,主动理解,主动积累,主动领悟,主动运用,主动扩展,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没有学生主体地位作保证,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师生情感交流。师生情感交流是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组织安排的,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
“亲其师,信其道”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去理解、信任他们,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抓住契机及时准确施教,真正让学生“旧貌换新颜”,用全身心去拨动每一根琴弦,让他们弹奏出动人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