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中速度、速率、加速度的关联及比较
2017-03-10黄钊聪
黄钊聪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速度、速率和加速度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联系,通过对这些内容比较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我们对知识更好的学习。速度、加速度和速率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再理解上非常抽象难懂,通过把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可以更好地对这些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
关键词:高中物理;速度;速率;加速度
一、速度、速率、加速度之间的关联
速度科学上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m/s和km/h。在高中物理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就等于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速度的大小用速率来表示。速率是物体运动的快慢,速率就是速度的大小和等价于路程的变化率,它是物体经过的路程和通过路程所用时间之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之间的比值,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通常我们会用a来进行表示,加速度是矢量,也就是说它的方向是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速度用两个质点的位移做比较,我们所观察到的运动现象和位移之间的联系更为直观,时间在做题方面的理解不容易被感知,如果把位移作为速度大小的直接比较对象,在做题上会更加容易理解。要选取相同的时间标准继续比较两个质点之间的位移,用这样的方法去定义速度,可以将运算过程中的繁琐的计算有效地避开。即时速度的大小并不是即时速率,即時速度只是表示质点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通过某一个位置时所测量的速度。随着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的逐渐提高,物理的基础知识教学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只有学会了速度、速率和加速度之间存在的联系,才可以更好地去学习物理。
二、加速度、速度、速率问题中的处理
(一)物理方法
加速度这个概念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比较抽象,所以会很难接受高中物理的学习思维方式。希望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是通过对我们的几句话就能够掌握的,加速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循序渐进,学好加速度可以为学好速度和速率打好基础。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加速度问题时经常出现棘手的时候,对于处理加速度问题极值问题,需要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求解。在所有的物理加速度问题中不难看出,所有的加速度极值问题求解的思路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些极值大体上具有相同的特点,只有将这些特点总结起来找出极值,才可以更好的解决物理中的加速度问题。在学习加速度时对于基本的解法我们可以轻松地掌握,但是在求最大加速度时,就会涉及到极值的问题。
(二)速度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物理例题法对于我们来说过于单一零散,在引入速度知识点的过程中切勿忽视系统的物理理论学习,虽然现代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但是基础系统方面的知识需要不断夯实。物理例题法可以拓展我们的逻辑思考范围,而系统物理理论教学可以奠定我们的物理知识,基础知识的传输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好比万丈高楼需打好地基一样,只有在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物理理论学习,才可以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学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探究式学习的根基,建筑好物理学大厦。随着物理教育的不断快速进步,大部分老师逐渐引进物理例题讲课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学习结构,破除了以老师主动教学的尴尬授课局面。以往我们都是被迫进行强硬灌输物理知识,如今变成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物理例题授课法的优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实际案例融入理论中,使我们容易接受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不仅锻炼我们分析案例的逻辑思维,还提高了我们课上学习的总体质量。通过老师与我们之间的学习交流,初步改观了传统墨守成规的教科书式的授课方式,我们各个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讨论,彼此交流生活中的实际物理案例。
(三)速率
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的案例应该经过严格的挑选,好的实际案例融入理论中,使我们容易接受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不仅锻炼我们分析案例的逻辑思维,还可以提高我们课上学习的总体质量。在学习速率的过程中应该融合实际案例,这样可以充分的理解速率在题目中的含义,最好挑选贴合于我们生活的物理实际案例,争取做到可以精准联合物理理论,并且新颖有趣,可以激发我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好的物理案例可以融合进无数个知识点,并且可以简化冗杂的物理理论知识,充分调动我们的学习兴趣。例题学习法充分体现了物理素质教育的现代化理念,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老师讲解案例,可以充分感知所学内容,从而增添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以往我们都是被迫进行强硬灌输物理知识,如今变成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物理例题学习法的优势。
三、总结
通过分析速度、速率和加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促进我们更好的学习物理,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物理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2000.
[2]阎金铎,郭玉英.物理速度加速度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2009.
[3]王朝银.物理创新设计创新课堂[J].物理必修,2010.
[4]张连生.高考一轮总复习[J].天津物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