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2017-03-10周崟
周崟
摘 要:据目前形式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就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艺术设计教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够符合现代化的相关要求。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数字化;高职教育
一、分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
结合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进行了分析,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不能够标新立异,没有不同的教学结构框架。一般来说都是按照基础课,基础加设计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进行的。综上所述,当前的艺术教学设计路線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专业很有帮助,虽然如此,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了能够更好地丰富其专业知识,应该加强其表现技法,启发它的设计理念。
在数字化教学理念下,艺术设计伴随着新观念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应用,其中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极其复杂。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逐渐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数字化时代,对于艺术的设计人才还有培养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手段。
二、分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职学院教育教学当中,艺术专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艺术设计专业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得学生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互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其创造性思维进行对象的设计,通过软件编程的形式构成图形整体,这样就能够显现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效果图、从视觉还有听觉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能够使得清晰的理解设计者的目标和构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应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艺术教学当中,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
在数字化教学的网络时代,需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看待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内容,寻找其最佳的策略和方法。对于目前来说,我国的传统的技艺已经被现代科技手段所取代,比如说传统的教学的粉笔、黑板、纸张、笔墨等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社会上不断出现新的设计材料、设备需要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以达到以更好的效果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面对设计的对象越来与复杂,如果仅仅采用以往的传统表达方式,就不能够系统的全面的进行设计师的设计,还有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在设计结束后可以提升设计的效果。所以说如果想要提高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就应该提升学生采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技术。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只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画图技巧来表达学生的设计思想。它是按照设计的思维来进行设置的,其中包括了创意设计、效果图设计制作等。所以说艺术设计数字的重点应该放在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现代科技上面,比如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等在实践活动中的功能表现以及应用方式,能够利用相关的软件技术还有数字设备,进行具体的思想设计和理念设计的。
其主要内容囊括了以下几点,是以数字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平台,经过二三维的图形、视频、音频等诸多元素组成,按照一定的视觉设计规律构成的动态的、静态的、虚拟的、现实的设计活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内容主要囊括几个方面,比如说在应用软件设计中所含有的方式还有技巧,比如说常用的软件处理器、图像处理软件等。最后是将手绘的和多媒体的图形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清楚、直接的表现出自己的设计思想,不断地进行思维的改变和更新。
三、数字化教学存在的弊端
对于高职院校当中数字化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首先数字化教学水平不是很高,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取决于教师手中,然而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源于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虽然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在进行手绘设计的时候也非常娴熟,但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软件的应用却差之甚多。另一点就是说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的教师大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在设计理论、方法还有技巧上面经验缺失严重,就造成了数字化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
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教学内容不完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面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很多教师只是针对于软件进行相应的介绍而忽略了比较高端的问题。高职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教材上和内容上面不能够更加的新颖和顺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只重视软件教学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艺术性思维的训练。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学应该进行统一的引导,以科学发展为基本原理,将多媒体教学和手绘教学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实际的水平为基本目标,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我国以后的设计行业提供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衡.诌议国画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1.(03).
[2]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