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在变中寻机遇求突破
2017-03-10徐卫星
徐卫星
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事关“十三五”环保产业发展的重量级规划发布。我国环保产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15%~20%的高位区间,目标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要力争达到两万亿元。
长期参与环境规划编制的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兼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明显感觉到,规划对环保产业的定位正发生变化。过去是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现在则把提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赋予了环保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眼下,已进入“十三五”第二年,环保产业正呈现哪些新特点,又将面临哪些新机遇?作为产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又该如何谋求一席之地?在日前由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2016年国内国际双十大环境新闻发布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和企业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产业格局内涵都有新变化
规模放量、结构优化、技术提升、服务加快,环保产业最后将演变成绿色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绿色消费革命,促进社会共治,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6.9%,比工业产出平均水平高19.1个百分点。此外,企业兼并重组、股权融资、并购整合活跃。一批拥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部分央企和资本跨界介入,加速行业格局变化。
“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放量增长、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比重不断提高、环保服务业快速发展等特点。”吴舜泽表示。
同时,国家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使地方政府开始寻求在“质”和“量”上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会长樊元生表示,最近这段时间,他就接到了不少地方关于在经济发展上调整思路的咨询。他们不约而同地看中了环保产业,意图通过建立环保产业园区打造当地经济新的亮点。
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结果不只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有所裨益,而且还将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
吴舜泽认为,环保产业最后将演变成绿色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绿色消费革命,促进社会共治,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
此外,环保产业的内涵变化将为环保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用的是‘绿色低碳产业一词。”吴舜泽表示,未来呈现的一个趋势是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相融合的“生态文明”主流产业,强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的机遇。
“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政府由过去購买环保产品、设备和工程或单一治理项目服务向购买环境服务和整体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樊元生表示,让专业的环保企业直接对环境效果负责,政府则为环境效果付费,环保服务业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据樊元生介绍,2015年环境服务业增速达28.9%。环境服务业从传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施运营向环境综合服务延伸,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等服务业态和模式呈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环保上市企业环境综合服务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0倍以上,出现了一批按效付费的环境综合服务模式、案例和企业。
同时,在技术设备方面,国内环保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部分达到领先水平,这也为环保产业的变化和整合奠定了基础。
樊元生介绍说,目前,电除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向3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布袋除尘应用水平也较高。同时,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部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的各种典型工艺在我国已广泛应用,火电脱硫脱硝、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环境监测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在逐步实现等。
“十三五”催生哪些市场需求?
包括差异化的城市、单元、河流等环境保护治理清单信息公开驱动的分散型市场,“十三五”规划投资与重点工程,治理转移、排污许可证等咨询服务
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环保领域的总投资预计达到10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两万亿元。“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和“海绵城市”等政策将直接撬动万亿级产业风口,给环保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中,“气十条”涉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等7项内容,2013年~2017年共计划投资1.75万亿元。“水十条”涉及环境综合整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等八大重点投资领域,总投资需求约4.6万亿元。“土十条”涉及源头防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四大重点投资领域,总投资需求1.14万亿元。
吴舜泽建议,从“十三五”产业发展的机遇角度来说,企业可以从公开的渠道中梳理出线索,并制定相应的商业策略。
一是自下而上、差异化的城市、单元、河流等环境保护治理清单信息公开驱动的分散型产业市场。大气、水、土壤三大要素质量实施清单式管理,对分解到区域、流域、城市和控制单元的治理目标任务要求签订责任书并实施考核,因此,企业可以从中了解到潜在的市场。
“以大气要素质量管理为例,京津冀地区要求以北京市、保定市、廊坊市为重点,突出抓好冬季散煤治理、机动车监管、重污染天气应对。长三角地区则是全面推进炼油、石化、工业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珠三角地区的方向是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控,重点抓好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 吴舜泽说。
二是“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投资与重点工程。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一批重点工程,建立基于国家事权的重大项目库,强化项目环境绩效管理。实施项目库管理,重点工程纳入年度计划,作为总量国家审查的重点,与中央财政支持挂钩。包括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11项、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14项。
此外,吴舜泽认为,包括城乡和东中西部的治理转移、排污许可证等咨询服务、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等也将是“十三五”环保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中小企业要做行业独角兽
品牌弱小、资金壁垒、资质单一、扶持不足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要开拓业务新形态、量身定制环境服务方案、布局大企业难以企及之处
现在环保产业中最热闹的当属大型平台型企业。这其中既有央企、国企,也有跨界进入的不少民营上市公司。但是,中小企业仍然是行业主体。他们的发展对环保产业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环保企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有数据显示,3万余家环保企业中,规模50人以下企业占比92%,9成企业年收入不足千万,负增长企业占比21.99%。
相比大型环保企业,中小企业中,一部分“小而美”的企业为产业发展带来重要的创新活力和尖端技术,更善于在细分市场中提供个性化服务,拥抱产业新趋势。但是,受限于资金壁垒、品牌影响弱、资质单一、政策扶持不足等因素,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瓶颈。
“在产业大潮下,中小企业不仅面临税收负担,同时还要面对来自有国企背景、资本实力强的外来者的冲击。”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认为,在环保产业迎来发展大潮的时候,中小环保企业恰恰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一方面,不断壮大的环保市场和项目模式的转变,持续提高着企业发展的资金壁垒,限制了中小环保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参与机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界者加剧了行业竞争,特别是跨界竞争者依靠资本优势开展的“低价竞争”,对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冲击,让中小型环企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他说。
在他看来,找准产业生态圈中最适合自己的黄金位置,中小环保企业就有机会成为独角兽。“未来10年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小企业正需要抓住细分领域的潜在机会,开拓新业务形态,成为‘隐形冠军。”
一方面,通过量身定制环境服务方案,打造领先的细分品质,充分体现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布局大企业难以企及之处。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优势参与到多个领域、大体量的环境项目中,成为“最大的小公司”。
论坛上,中国环境报社与智银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环保产业研究院,设立环保产业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政策、战略、金融等全方位支持服务。(转载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