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日历 不只用来“看日子”
2017-03-10蒋肖斌陈鼎
蒋肖斌++陈鼎
新年了,赵明伟将写字台上的2016《餐桌物种日历》换成了去年10月就买好的2017《物种日历》。“手机就能看日期,买这种日历,就是因为喜欢它的内容。”
从《故宫日历》开始,日历不再是挂在墙上、一年一扔的老黄历。喜欢传统文化的有《红楼梦日历》《唐诗之美日历》,喜欢文艺的有《单向历》《联邦走马文艺日历》,喜欢博物馆的有《故宫日历》《大都会博物馆艺术日历》,喜欢科普的有《物种日历》《果蔬志日历》……
今年,你的日历是什么样的?
有的卖萌,有的是知识型,有的很文艺
《故宫日历》从2010年起续上了1937年的余脉,至今已经出版到了第8本。这本用紫禁城“宫墙红”布包裹的厚厚小书,畅销几十万本,据说2010版已经在网上被炒到了2000元。由此开始,日历行销。
自从2014年《红楼梦日历》走红,“想买都买不到”,中华书局今年出版了《红楼梦日历》《古都之美日历》《唐诗之美日历》《汉字之美日历》等6个版本的日历,依然走传统文化路线。中华书局市场部主任李忠良介绍,“精细程度完全是按照一本书来做的,编辑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报选题,内容是成体系的”。
李忠良说:“传统文化越来越热,很多年轻人出国前还买我们的日历,往大了说叫文化自信,往小了说因为他的根在中国。”
果壳网的《物种日历》可以追溯到2015年,最初只是与第三方合作、面向小规模核心用户的产品,没想到一万本在一小时内被抢光;从2016年起,果壳网决定自己做日历,主题选在餐桌,2017年的主题是“萌”,动物、植物,怎么萌怎么来。
《物种日历》编辑老猫觉得,现在的日历更多承载了兴趣拓展和情感寄托的需求。不仅是52张印刷精美的纸制品,它背后印刷的二维码还链接着365篇科普文章。“这是一整年的科学传播服务,有一本传统日历远远无法容纳的内容。”
博集天卷今年第一次出版日历,名为《西洋镜》。日历中的老照片来源于其出版过的两部书,《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和《西洋镜》书系,讲述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西方人在中国的见闻。日历责任编辑秦青说:“新的日历市场大概是被故宫日历慢慢打开的,之前日历已经离开我们视线很久了。其实出版社手上都有不错的内容资源,于是纷纷开始做日历。”
《故宫日历》一天能卖几万册;《物种日历》2016版销量超过10万册,2017版上市当晚就卖掉了4万册;《单向历》2016版销量为7万册,2017版截至目前销量为10万册;首次露面的《西洋镜》日历销量也有3万册……少则数万册,多则几十万册,日历已经俨然比大部分书都要畅销。
撕下来,收起来,送出去,日历的多种打开方式
过去日历的用法只有一个,“撕”,一天一页,日历变薄,时光流逝。《单向历》的易撕线设计,也依然是方便撕的,单向空间的张帆说,纸质的《单向历》有一种仪式感。
但日历太过精美,撕与不撕,在读者眼中成了一个问题。有人把中意的名人名言撕下来贴在冰箱上,每天看到都很欢喜。但赵明伟说:“必须不舍得撕啊!其实就像买了一本书,不会真正完全当日历用,更不会去撕。也像一个艺术品,一年过去了,就收藏起来。”
刘丽萍为属鸡的儿子买了2017年的《故宫日历》,里面有斗彩鸡缸碗、五彩雉鸡纹瓶、各种与鸡有关的画……“从某种角度来看,日历就像书的碎片化阅读,每天获得一点新知,轻松、愉悦,一年积攒下来,也是一门不小的成系统的知识。”刘丽萍说,“以前那些挂历,我就直接在上面写写圈圈,撕坏了也不心疼,但《故宫日历》装帧精美,拿在手上,有触感,有审美,有收藏价值。”
当日历成为颜值担当、知识担当和格调担当,李忠良手边的日历就基本留不住,客人来到办公室,往往会“顺走”一本。据他了解,至少三分之一的读者拿到日历后不在上面写字,往往是作为收藏。
秦青觉得,随着读者文化生活的丰富,日历也成了日常交往中的一種需求,比如,礼物。“这是一个社交的时代,日历是很好的社交工具。我去年开始买日历,大部分都是送朋友;我自己也会收到,我手上就有最近三年的《故宫日历》,都是朋友送给我的。”
老猫介绍,对泛科学领域感兴趣的网友和自然爱好者,是《物种日历》最精准、最忠实的拥护者,但受众并不限于这些年轻人。有一个没有学过画画的6岁小朋友,凭着对《物种日历》的热爱,每周临摹一副日历中的插图,一年下来,不仅学了很多博物学知识,画功也是见长。
“在每天的日历印上一句大师名言,跟读者当天的心境产生某种关联,让读者对时间的流逝和每日的意义有不一样的理解。”张帆说,而且日历的上翻式结构、吸铁固定基座、铆钉装帧风格,设计感十足,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成为不少咖啡厅、酒吧的桌面摆设。
眼前的时间,精神世界,今天你看日历了吗
《故宫日历》表达了这样一种诉求:尽管只是一种以时效性、实用性为主的小型出版物,但还是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件能够让人通过图像一窥故宫藏品的装饰物、消耗品,而是能有一些文字作为补充,使人观赏之余,亦有所“读”。于是,除了与每月主题相应的篇章页和与诗意画相配的古诗,《故宫日历》对部分藏品的作者、评价、典故……也酌情加以说明。“这让人在撰写过程中颇有一种发微博的感觉。”
李忠良说:“日历其实是一种文化载体,比如汉字之美,身为中国人都知道汉字,但并不一定知道汉字字型的演变、汉字的本来意思是什么……每天打开日历,两三分钟就能看完,也是一种适合现代人的阅读方式。”
走科普路线的《物种日历》,撕下当天日历,扫描背面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每天一个物种介绍。老猫说,很多时候,日历内容与时间无关,但日历的形式会给大家一种节奏感与仪式感。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每天一篇会让大家更从容,不会被密集的知识点吓跑、累垮。而“今天你看日历了吗”,又推动用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一整年的轻松阅读,回过头来看,用户会觉得自己收获满满。
老猫发现,和很多人的直观印象相反,各种文创产品并没有走下坡路,相反越来越好。以钢笔为例,2010年是一个拐点,2011年世界钢笔销售是2010年的两倍,2012年又是2011年的两倍。“这不只是一股复古风潮,也是一个物极必反的过程——手机在集成越来越多功能的同时,也日趋同质化、缺乏个性。而日历和其他文创产品一样,基本功能可能已经过时,但在其他方面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日历不仅是简单的记录和查找日期的工具,还是寻找时光与个人之间的关联和意义的产品。《单向历》一直想给阅读者一个提示——除了眼前的生活,还有一个更加开放、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值得追求。”张帆说。,
总之,无论是物种日历封面上印着的“有萌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是单向空间的店员曾经为单向历写的一句推荐语,“给时光以生命”,日历都越过了时间的边境,翻开了一个新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