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字引路生态富民
2017-03-10李思瑾
李思瑾
多措并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老百姓从“绿色”银行中得到收益,“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受益”渐成风尚。
如何把生态优势变成可持续发展优势,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成为助推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贵州正在突破传统思维和传统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宜居、宜游、宜业”,走一条“山水美百姓富”的新发展路径。
2.5万生态护林员
护林脱贫“双赢”
2016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将全省森林面积实现全覆盖管护,并将符合生态护林员条件的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护林人员,进而实现脱贫。
为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护林人员”工作,贵州省林业厅先后开展两次摸底调查,就相关问题展开调研,及时将《贵州省林业生态护林员有关数据的函》向国家林业局上报,申请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各县申请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共112274人,岗位需求较大。省林业厅在征求了8个市(州)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的意见修改后,《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细则》和《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施方案》发布实施。涉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覆盖除贵阳市外的8个市(州),66个县(市、区、特区),要求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指标下达到各县到乡。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对于脱贫立竿见影!”谈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多地基层林业工作人员都赞叹不已,“这项政策有力地加强了森林管护队伍,是兼顾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建设的好政策,很受大家的欢迎。”
黄平县谷陇镇三保村潘泉光一家是“因病、因学”致贫典型例子:80岁老母需赡养,妻子因脑溢血丧失劳动力,四个小孩都在读书。2016年潘泉光受聘生态护林员后,每年增收一万元的劳务补助,极大地缓解了七口之家的经济窘境。
今年58岁的正安县瑞溪镇柏坝村村民鲜文学自老伴去世后,一人守着3亩耕地度日。如今在生态护林员的岗位上,他改掉了酗酒的坏习惯,每天坚持巡山,还积极配合乡镇林业站和村委的工作。鲜文学拍胸脯表态:“党和国家没有丢下我,我自己一定要加把劲,认真做好护林工作”。
贵州省公益林管理中心主任殷建强说:“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选聘一个人为生态护林员。一人选聘,全家受益。”截至2016年11月底,贵州省已完成生态护林人承包管护协议签订工作,覆盖全省66个贫困县,共计2.5万户家庭、10.61万贫困人口受益脱贫,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新选聘的2.5万名护林员正陆续就任,与原有护林员共同组成巡山护林网络,保护大西南生态屏障。
生态护林员政策是贵州精准扶贫工作思路的重大创新,是林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既能使得森林资源得到管护,又能帮助选聘的贫困人口有效脱贫。
发展林业经济
建设“生态”银行
贵州是中国山地林业大省之一。从2001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就将贵州省列为国家林业科技实践的重点区域。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多次提出,要按照国家主席习近平“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指示,既补贵州发展的“短板”,更要做好“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的“长板”,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色发展创造红利、生态资源产生效益,是当前贵州发展亟需提交的答卷。
这不仅利于生态补偿引导贫困人口有秩序的转型专业,使符合条件的人员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同时还应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沈晓春说:“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林区,这部分农民要脱贫致富,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尽管现在农民增收多靠外出打工,但是最终脱贫致富要靠发展山地高效农业,靠发展林业产业。”
2016年,省林业厅安排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200万元,扶持各地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牵头实施的7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签约项目17个,签约到位资金4.81亿元,园区完成投资26.71亿元,实现总产值34.52亿元。园区入驻企业111个、农民合作社87个,从业农民达到五万多人。全省全年营造经济林面积达150万亩以上。习水等9个单位入选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155.85亿元。
2016年6月,国家林业与贵州省林业厅签署《林业科技扶贫对接合作协议》,通过林业科技项目合作,培育和提升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提高林农技能,帮助实现生态产业化。
目前,贵州省的刺梨、核桃、油茶、茶叶、猕猴桃及黄柏、杜仲、厚朴等木本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兰花等花卉在全国很有特色,石斛、红豆杉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赤水竹业、赫章核桃、龙里刺梨、玉屏油茶、桐梓方竹、威宁苹果、册亨桉树、大方天麻、织金竹荪、剑河钩藤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已具备了相当规模。
多措并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老百姓从“绿色”银行中得到收益,“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受益”渐成风尚。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森林康养”
在2016中国森林旅游节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多年实践表明,发展森林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助推精准扶贫、促进林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省林业厅副厅长向守都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贵州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市场营销都健康快速推进,森林旅游在全省脱贫攻坚中贡献逐年加大,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全省森林旅游发展迅猛,贵州省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野生动物、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景观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玉舍、龙架山、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和梵净山、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已经产生品牌效应,荔波县、施秉县、习水县新晋级“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2016年,贵州省林业厅与省旅游局签订了森林旅游发展备忘录,组织编制《贵州省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贵州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和《贵州省森林人家创建标准》,新设立各级森林(生态)公园16处。
依托森林生态资源,开展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森林康养”,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全省森林康养规划和标准,扎佐林场和茂兰、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岭南白鹭湖湿地公园成功申报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省林业厅关于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森林康養基地100处、年服务5000万人次,建成森林康养品牌10个,把我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森林康养胜地和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大省,争取将森林康养培育成大旅游、大健康和林业产业的新业态。”沈晓春表示。
据省林业厅数据统计,2016年贵州的森林公园接待游客约42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约60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00亿元,全年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000亿元。(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