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
2017-03-10陈芬
陈芬
【摘 要】2007年次贷危机,“影子银行”进入人们视野,近年来,影子银行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影子银行脱离监管范围,再加上其杠杆率高,风险高,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全放开,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由美国麦卡利首次提出并广泛采用,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等的信用中介体系。
近年来,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社科院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从数年前的几乎为零飞速上升到人民币20.5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美国某家研究公司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约20万亿元人民币,而国内券商研究机构则预估大概为28.8万亿元。
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為。随着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特点
(一)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
我国影子银行以传统商行为主体,理财产品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比很大且发展迅速。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资金规模,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二)杠杆率低,证券化程度低
首先,我国影子银行杠杆率较低,产品设计没有国外复杂,品种单一,设计简单,并没有达到国外的高杠杆、高风险标准。另外,我国资产证券化不成熟,也不够发达,一般情况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品很少涉及资产证券化。
三、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对利率渠道的影响
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利率水平将主要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资金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但是影子银行利率不受限制,影响了央行利率期限结构调整的效率,对央行进行金融结构的调整和结构优化造成困难。
(二)影子银行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
当企业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与商业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表没有自主调整权时,银行信贷渠道才能进行有效传导。然而影子银行的存在,拓宽了融资渠道,使企业和个人存贷款可以不必经过商业银行,产生了“金融脱媒”现象。
(三)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中央银行一般通过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进行宏观调控,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经常与央行政策意图相违背,例如在经济过热央行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紧缩信贷规模,而影子银行则会提供各种融资途径,降低货币政策的可行性。
(四)引起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灵性
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因此它的存在,使得货币供给量,社会融资规模等数据的确定十分困难,也不准确,就导致了中央银行政策的失灵。
四、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督管理
要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对影子银行的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建立影子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打击非法融资行为;同时,建立合理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进一步扩大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口径,实时监测影子银行的运营情况。
(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扩宽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股票、基金和债券市场,增加直接融资的途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改变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中心的格局,转移并分散风险,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为小微企业融资扩宽渠道,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三)努力完善货币传导机制
目前,信贷传导机制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中,商行起的作用无法替代,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商行资产负债业务来调整经济发展,而影子银行体系明显削弱了这一传导机制。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更加努力完善,在一般考虑利率的同时,更要综合地运用各种价格工具,强化控制各类金融产品,控制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总量,从而有效调控影子银行传导机制。
(四)不断创新货币中介目标
目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使得货币供应量界限不明确,无法正确划定M0、M1、M2,银行信贷量已经无法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所以货币当局应当不断地创新中介目标的选择,创新政策工具,把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调控重点,重视融资总量的可得性。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 [J].经济纵横,2013(4).
[2] Paul.Mccully. Teton Refleetions[R]. 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Focus,September, 2007.
[4]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 (4) :37-53.
[5] 殷孟波.货币金融学[M].2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6] 徐亚平.析金融证券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挑战[J].世界经济研究,2009 (12).
[7] 冯科,何理.我国银行上市融资信贷扩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