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落里蹦出来的“集”

2017-03-10邓苗

海峡旅游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市集部落

邓苗

传统市集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的,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周期性地进行商品买卖的社会现象。同时,市集又是一种独特的商品交易形式,一种与一定的社会结构嵌合在一起的文化模式。除此之外,市集还用来指代这种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集交易的场所往往在街道上、开阔的空地中、公路的交汇处、车站旁边,以及厂矿企业门口等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

对于市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北、河南称之为“集”,陕西关中等地称之为“会”,江南的苏、浙地区称之为“市”,两广、福建等地称之为“墟”,江西等地称之为“圩”,云贵等地称之为“街子”,四川等地称之为“场”。

据学者研究,市集起源于部落内部的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人类社会出现了最早的市集贸易。这种市集主要在部落内部的氏族之间进行,主要形式是自发的以物易物。最初进行商品交换时,并没有固定的场所,而是早晚到井边取水时,顺便进行贸易,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在井边贸易的习惯,市集交易地点遂逐渐固定在井旁,也就是后世沿用的“市井”一词。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部落与部落之间较大范围的交换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于是逐渐在森林边缘的空旷地带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交易场所,交易形式也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交易时间则在中午,即所谓的“日中为市”。《易·系辞》中说:“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市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让人们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人们生产的物品在满足自己家庭消费之外有了较多的剩余,就需要将这些剩余物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贴补家用。同时,社会分工的扩大所带来的生产专业化又为不同生产者之间劳动产品的交换提供了基础。周期性市集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余缺。

市集是丰富乡村民众的娱乐休闲生活。市集中不但有农产品和生活用品,同时也有许多经营地方小吃、算命卜卦、说书卖艺、剃头、卖狗皮膏药的摊贩,这些玩意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主要依靠市集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许多地方市集还和当地的庙会联系在一起,庙会期间唱戏酬神,热闹非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消闲机会。

市集还是个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换的场所。这种信息包括亲戚之间的家庭信息、外界的时事信息和十里八乡适龄男女婚嫁的信息。乡村社会由于其所特有的乡土性,血缘和地缘的纽带使得人们的亲戚大多分布在自己周围的村庄中。当这些不同村庄的村民在市集中相遇时,就会借购物之便相互寒暄并交流彼此家庭信息。乡村媒婆也是在市集中获得各村适龄男女青年婚嫁信息,撮合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市集所在地往往有一些饭店或者茶馆等供人们休息的场所,人们在这些场所闲聊,交流来自外界的新闻和乡村内部的新鲜事。市集也是一个适合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在中国古老的文学作品《诗经》中,有一篇卫国的民歌《氓》,讲述青年男女以市集商品交易为幌子谈情说爱达成婚姻的故事。

当然,市集还与地方社会的金融借贷、权力体系、宗教结构以及宗族组织联系在一起,在市集之中,這些地方社会的关系得以充分地展演。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市集部落
市集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哼哈部落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哼哈部落
商圈场景:“市集”+“体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