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何以知易行难?
2017-03-10
当代工人 2017年1期
在旅游景区很多地方甚至古迹上刻“到此一游”,不光发生于长假,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用心理学的话说,这是因为中国人有至尊至圣、万世留名的潜意愿。对此,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做法是曝光、谴责。但好奇怪,有些人似乎不在意谴责,你曝光你的,我刻我的,两不耽误。愁煞人也。
怎么办?不好办,这是懒人的思维。在有心人那里,这有何难!如广东清远金子山风景区,去年“十一”长假,他们专为游客开设了“刻字林”。效果当然不错,其他竹子因此免遭毒手。可以想象,在“不好办”之人管理的那些旅游景区,竹林也好,古迹也罢,恐怕仍然难逃被刻的苦命。
人性是有软肋的,甚至有丑有恶,由此造成的后果,非简单的曝光、谴责和惩处就能杜绝。就像好久好久以前,黄河一泛滥,堵难以堵住,聰明的大禹便用了疏。一下就解决了大问题。看来,金子山风景区是得了大禹的真传,不光照顾了人性,保护了大片竹林,还吸引了大批游客。
绝大多数人小时就从课本上学过大禹治水。但国人似乎学归学,用归用,两不搭界。以至于现在我们要解决问题时,仍以堵为主。但人性如此,有些问题真的难以堵住,所以,猫天天要追耗子,没完没了。当然了,我们不好以人性为借口,对所有问题都做软处理,但有些问题的解决确实不赖于堵,而要赖于疏,就如金子山风景区的做法。不如此,一些问题不就成了胡子问题,今天割了一茬,明天还得长一茬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