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买卖:扭曲的地下市场
2017-03-10周天
周天
一下飞机,迎接刘庆的除了北京的雾霾,还有买家派来的豪车。上车直奔谈判桌,一推开门,灯光昏暗,一张巨大的长条木桌,熙熙攘攘地围坐了一圈人,这些人都是谈牌照买卖的中介。
刘庆已经是这个行当的资深掮客。他从A股主板壳买卖中崛起为新贵,被奉为“壳王”。2016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转移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买卖上,市场上有数张牌照的交易都经他的网融并购平台撮合,一张比一张昂贵。
刺激刘庆步入这一领域的是他经手的第一张支付牌照,那是2015年年底,他从中赚了上千万的中介费。只不过一年,类似提成就翻了几倍。
钱太好赚了。一个隐秘又疯狂的地下市场诞生了。
“哪怕囤着也好”
可交易的牌照越来越少,价格已经高得离谱。“不包括中介费的话,2015年牌照价格还是2-3-4,2016年上半年已经达到4-5-6,保守估计,2017年可能会变成7-8-9。”一家并购平台的负责人金雪松告诉。
这串数字的单位是亿元人民币。“2-3-4”是指:牌照中包含一项内容,比如互联网支付,价格是2亿;包含两项内容,比如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则价格是3亿,如果再加上预付卡,三项内容,价格就是4亿。
包含5项内容的全牌照难得一见,按金雪松的说法,“绝对可以卖十几个亿了”。比如,去年9月被美团收购的钱袋宝,其牌照中除了常规资质,还包含一项罕见的跨境支付资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后交易总价格约为12亿。但美团不肯透露收购价格,这个数字未能得到其证实。
2016年,互联网金融降温,打牌照主意的
公司却越来越多。除了美团,为了收购牌照,美的花了约3亿,唯品会据称花了约4亿,小米付出约6亿的代价,就连与支付并无强关联的房地产企业绿地都将一张牌照收入囊中。正在求购牌照的还有滴滴。
总之,买家一个比一个大。
拥有大规模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有足够的动机进入金融市场。它们通常已经具备某种交易场景,适合嵌入金融业务。你完全可以将滴滴视作一个金融公司:它天然就有高频现金支付行为在平台上发生,并且和出行高度相关,既可以顺便搭售车险,也可针对司机提供贷款购车服务。牌照能让这些顺理成章的新业务线合规,无监管之虞。
不少尚无此消费场景画面的小公司,也计划在2017年拿到金融牌照,“哪怕囤着也好”。
“监管”滋生了一个奇货可居的市场。牌照就是一种准入证,它与1990年代的批条、大城市的户口和知名小学学区房,没有本质差异。它不仅能带来安全感,也成了一项上升空间有保证的资产。
在这个江湖久了,谁都不信任
供求比例是失衡的,大约“1:10”,这是多位业内人士给出的数字。
正因如此,买主如果仅凭自己的能力去抢夺筹码,无异于大海捞针,这让中介们找到大发横财的机会。所有中介都在拼命賽跑,谁先触达牌照实际控制人,谁就能独揽上千万元中介费。
单笔交易产生的中介费已经水涨船高,“2015年是五六百万的中介费,去年年初是一两千万,去年年底是五六千万。”金雪松说。
牌照交易的流程是,买家会委托中介寻找牌照,一名中介自身人脉有限,他还会委托若干个中介去找,一层层委托下去,形成一个“树状图结构”——每个人都会发动数条分支去寻找,每个分支又会生出更多分支,一旦某个触点找到卖家,就会把信息一层层往回反馈,最终把两端的买卖双方串起来——这条线上的每个人都能分一杯羹。
多的时候,这条线上有七八个中介,彼此维持着脆弱的合作关系。每个人都怕自己被上下游绕开,于是,这个群体间形成许多不成文的行规。比如,因为害怕被“跳单”,谈判时每个中介都要来到现场,现场不允许交换名片,也不允许进洗手间,直至合同签订,利益分配谈妥。
买家中介和卖家中介常常是“四六开”或“三七开”,卖方中介因为地位更加强势,可以分到更多。若促成一单的总佣金按四千万计算,如果一共有四名中介参与,两人属于卖方委托人,可以拿走2500万,买方的二人就拿1500万。
相比动辄上千万的中介费,中国创业
者做梦都想登陆的A股创业板,其准入条件也不过是“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超过1000万元”。
据刘庆的估计,整个支付牌照的买卖市场上,一度活跃着“数千上万个”这样的“居间人”,所有人都在共同维护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地下市场。
在这个极其不透明的市场上,浑水摸鱼的大有人在。有一家持牌企业的小股东以出售为名,冒充实际控制人,从5个买家手里各骗了一千万定金,最后带着五千万跑到国外消失了。
据刘庆所知,有的牌照2015年就卖掉了,一些中介依然到处扩散,对接到最后才发现找不到源头了,这导致很多买方始终没有买到牌照。刘庆说,有个东北的企业全国到处跑,连轴转,跑了大半年,依然遍寻牌照而不得。“大家就是赚信息不对称的钱,很多中介会刻意隐藏关键信 息。”刘庆说,“在这个江湖混久了,会对谁都不信任。”
在牌照买卖的零和游戏中,有赢家,也有输家。据刘庆所知,一个卖家前几年就申请到牌照,但因为一时缺钱,在2015年下半年以八千万卖掉了。“如果能忍一忍,2016年卖四亿没有任何问题,现在这个卖家后悔不已。”
坐地起价和临阵变卦
这是一个彻底的“卖方市场”,最接近卖方的中介,处在食物链的顶层。
“如果买家不开资金证明,或者不签财务顾问费,你连见卖家的资格都没有。”手握一张支付牌照代理权的金雪松,这样描述买卖双方的地位对比。
对很多企业来说,要开5亿的资金证明尚属困难,“因为资金往往并非集中在一个账户上,几个亿调动一下,光利息就是不少钱。”金雪松说,但这样的门槛丝毫没有妨碍买家进场争抢。因为大家都知道,晚一步,价格可能更贵。
“有一次我撮合的买卖双方基本快要谈妥了,这时候突然杀进来一个新买家,直接把价格从5亿抬到6亿,卖家受不了这种诱惑,立即和前一家分道扬镳了。”刘庆感叹道。
买家疯狂扫货,让卖方的心态越发膨胀。金雪松也经历过一次卖方变卦:快要谈妥时,卖方突然要加价一个亿,谈判一下就破裂了。
即使签完股权转让协议,也并不意味着最终能顺利交割。因为交易过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央行。央行明确不允许倒卖和租借支付牌照,获取牌照的唯一途径,是获取持牌公司的控股权,从而间接拥有牌照。
私相授受的民间买卖不被许可,央行对持牌公司控股股东的要求非常繁复,比如要有支付和金融相关经验,更关键的是,股东如果变化,必须以书面形式去央行进行事前报批,只有批准后才能做工商变更。
由于央行审批过程动辄长达数月之久,在这种漫长等待中,买方和卖方心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果整个牌照行情上涨,卖方就希望央行别批准了,好择日再卖;但如果价格下跌,就轮到买方来祈祷央行别批了,自己可以再找个便宜的牌照。由于审核增加了复杂性,导致交易过程“更扑朔迷离”。
买方,算账和市值
2016年这一年,收购牌照的主力军分为两股:把金融提到战略高度的互联网公司,和急需新概念到股市圈钱的上市公司。他们就像在巴黎老佛爷抢购LV的中国游客,把每一张刚刚露头的牌照席卷一空。
一家有牌照的公司,在“卖身”前,把市场上所有潜在买家都分析了一遍:凡是面向消费者、用户基础大、交易流水大的,就很容易在支付牌照上叠加钱包、分期、征信等产品,就有诞生金融服务集团的机会。典型案例就是京东白条和钱包,单独体量估值已经很高了。
对于美团、滴滴这种有交易环节的产品来说,用户账户体系中会形成余额,有了支付牌照,才能把余额留存在钱包里,这些沉淀资金不仅能产生利息,还能产生黏度,让用户反复去使用——通俗地理解,只要银行卡里存了钱,用户就不会扔掉这张卡。
数据安全也是考量因素。对美团这样的公司来说,如果依赖支付宝的通道,所有交易信息就会被支付宝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客户数据一览无余,自己在竞争对手面前毫无秘密可言,因此美团和滴滴们都急切地想摆脱这种“裸奔”状态。
“支付本身不需要赚钱,但战略意义就像地图一样,虽然赔钱,但BAT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地图产品。”51信用卡的创始人孙海涛说。
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也加入了这场争夺。华创资本合伙人吴海燕告诉记者, 2016年下半年,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最典型的现象就是金融科技类的创业公司都在忙着申请和收购牌照。
除了战略意义,牌照的另一个好处是,节省了采用别家支付通道产生的巨额费用。
“算了半天账,我们平台的盈利还不足以弥补支付手续费,心好累。支付手续费在总支出中占比蛮高的”,同程旅游旗下同程金服的一位人士记者。另一家理财平台的人士也表示,这一年付出的通道费共计310多万元,这对利润单薄的网贷平台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拿阿里的三万亿的交易额来举例,如果支付通道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假設被按万分之二的费率来收取手续费,那么三万亿流水一年的通道成本就是6亿。”金雪松算了一笔帐,“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按30倍市盈率算,这6亿现金就对应着180亿市值,那他即使花20亿去买一张牌照都是值得的。”
2016年春节过后,刘庆他刚发布消息,就有三十多家上市公司找来洽谈,他反向调查对方,挑了有实力的五家,自己亲自和实际控制人见了面,最后发现,“这些传统行业公司,意图通过新概念来维持业绩,号称双轮驱动,其实都是为了去资本市场讲故事。”
但凡限制供应,价格一定会涨
一头是旺盛的需求,一头是稀缺的供给,这就是牌照过去一两年疯狂涨价的原因。
与土地市场一样,供给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
这构成一种垄断效应。央行发放支付牌照的时间集中在2011年初到2015年初。聪明人早已发现,央行2011年至2013年的发牌高峰期之后,发牌数量就在逐年跳水。2014年发放19张,2015年全年仅在3月发放一张牌照,这一张也成为绝唱。正是在这一年,牌照交易开始抬头。
到了2016年8月,央行明确公开宣布,坚持“总量控制”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并注销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牌照。
这彻底打消了企业们排队申请牌照的希望,也是在这个时间点,牌照交易进入最为白热化的状态。唯品会、小米、恒大、美的,他们都在2016年迅速完成牌照收购。
“其实聪明的人,在股灾期间就应该能预判到牌照会升值,因为监管肯定会收紧”,刘庆认为,2015年中期,中国股市遭遇大幅下跌,随后互联网金融开始遭遇强监管,作为互金行业的一环,支付产业也骤然面临更严苛的监管。“过去没有牌照也能做业务,监管还比较放任,很多企业就没当回事,而且申报材料非常繁琐,一些公司嫌麻烦也就没有积极去争取。”
但金融这门生意的独特性就是强监管维系的垄断市场,有垄断就会产生超额收益。
反之,没有牌照护身,随时会面临灭顶之灾。去年2月29日,美团遭到一名律师实名举报称,美团在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情况下,从事第三方支付结算业务,违反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甚至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6月16日,央行支付司人士向媒体确认称,已经和美团约谈过,限期其3个月内整改。随后,有人发现,美团App上“我的钱包”中余额已无法充值,而是显示“原路返回”。
而持有牌照则意味着会享受政府某种兜底性保护。比如,一位保险行业人士指出,监管不允许寿险公司破产倒闭,过去烂摊子常常由政府出面来收拾,拿到寿险牌照就意味着取得政府发放的免死金牌。
央行一共分8批发放共计270张支付牌照。据36氪不完全统计,减去因违规被吊销的5张,再加上10家被同行兼并,目前市场上存量牌照应该为255张左右。而随着针对支付行业的监管趋严,中小支付企业利润空间遭到挤压,有业内人士估计会有更多支付企业遭吊销资质,这样一来,目前全国可供交易的支付牌照所剩无几。
“现在还剩几十张可供转让,我推测有超过180张牌照已经沉淀下来,再也不会被拿出来卖了,只要是把互联网支付业务做起来的就不会再卖了。”金雪松如此认为。“现在每个月市场上大概只有三四张牌照还在交易,一犹豫,再遇到一张合适的牌照就难了,这样一个市场,还会维持一年”。
难以承受之重
支付牌照的买卖高潮如今已近尾声,虽然是各种牌照中最稀缺、昂贵的一种,但它的故事却是普适的,各行各业的牌照故事远远没有讲完。
半年前,《证券时报》调查过3家被收购的基金销售公司的裸牌照价格,发现已经从2015年年底的500万升到1500万。如今,价格似乎还在以这种涨幅飙升,不少基金销售公司开价甚至已超过3500万,甚至有人要价到5000万以上。
和支付牌照涨价的原因一样——也是牌照的发放审核被收紧,供求关系开始失衡。
截至2016年6月,获得证监会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有100家,申请牌照的潜在企业却近千家。
而审批通过的独立基金销售牌照速度却在放缓。2016年前9个月,核发牌照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分别为9家、6家、5家、2家、0家、3家、1家、2家和1家,呈逐月下降趋势。可见监管态度的趋严。
有牌照中介表示,有客户申请长达一年还没下来,而且还有不通过的风险。如果通过收购的话,三个月内就可以完成变更。因此,等不及的公司就会选择更快更保险的收购方式。
对于P2P这类理财平台来说,要想做成理财超市,在互联网上售卖基金和保险,基金销售牌照和保险代理或经纪牌照就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有被取缔的风险。一位P2P平台的创始人说,“因为审批几近停滞,现在就连保险代理牌照,价格也突破千万元量级了。”
类似的牌照生意在互金以外的领域也愈演愈烈,视频、直播、网约车……监管之手已经伸入竞争已趋于市场化的互联网领域。
“全新的政商关系已经开启。”致力于研究中国企业史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者,早在两年前就如此判断:“稍大一点的‘渡口都可能被牌照化,所有的牌照都会成为寻租的对象及演变为几种资本力量的博弈游戏。”
这一天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今日头条短视频业务“合法”了。尽管这条消息近日才流出,但它已在去年悄悄行动,收购了注册地在山西运城的一家有牌照的公司解决问题。
在整个视频领域,监管与创业公司之间的摩擦一直不断,最早可追溯至优酷时代。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是,截至2016年中期,共有588家单位拿到此证。
直播在去年崛起后,也成了重头监管对象。2016年9月,广电总局发文要求,必须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才能开展直播业务。此前,没有拿到视听许可证牌照的直播网站,暂时都在用文化部《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因为申请相对容易。但在9月之后,广电总局又连发了几次通知,强调视听许可证的必要性。
没有人敢对此置若罔闻。几天以前,即使是具有深厚背景的华人文化所投资的梨视频,也都因缺乏短视频牌照而遭遇“整改”。一家直播平台的高管称,一年前,一张直播牌照的价格是几百万元,自己平台购买时的价格已经是3000万了。在其他行业,牌照即便没有金融业这么贵,其价格上涨的势头却一点也不输于此。
在2016年网约车新政之后,北京要
求的“京人京牌”一下子壓缩了网约车供给量,以及滴滴的盈利能力,“首汽约车”这样国资背景的强大对手,现在看来倒可能成为这个领域利益的收割者。
2月8日,首汽约车对外亮出了它获得的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证,这是北京市发布的第一个。首汽约车的CEO魏东,当天喜气洋洋地拿着这张许可证摆拍了照片。
牌照并非万能,但它已经成为创业公司难以承受之重。
摘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