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2017-03-09汪周辉
汪周辉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00-02
摘 要 体育旅游是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从产生到目前的发展中,受到了全世界学者的重视,西方国家对于体育旅游领域的研究要比我国早很多,在体育旅游概念、体育旅游性质等方面均有较多阐述;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时间较短,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利用2001年国家旅游局主题旅游年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两个发展契机,国内体育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杭州2022年亚运会的申办成功,体育旅游研究将会快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国内 国外 发展现状
一、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起源与发展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带动欧洲城市化进展迅速,同时现代体育诞生,职业运动员出现,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召开,标志着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带给人们可支配时间和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从而使商业化和职业化的赛事有了大量参与观众,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一些旅游胜地,旅游设施越来越完备,如滑雪、登山、自行车以及徒步探险等活动已经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参与者。
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大战结束,西方经济逐步复苏,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可以使用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同时旅行价格不断的下降,旅游的服务质量不断的提升,人们可以更多的选择旅游来放松自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吸引旅游人群,一些国家开始开发各种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旅游由于其“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强”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体育旅游资源不断开发,体育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体育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涌现,体育专业媒体的蓬勃发展,国家投入资金,建设了一大批高端的具有住宿、饮食、旅游、娱乐等设施于一体的度假胜地、休闲疗养地和体育活动产所。体育旅游在欧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繁盛。据统计,从1967年至1989年这些年间,世界体育旅游市场有了1300%的增长[1]。
进入21世纪,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体育项目的不断开发,欧洲各国的体育旅游逐渐形成产业化发展,根据2011年英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英国共计1266万人次进行了以休闲旅游为目的旅游,其中以体育旅游为主要目的约547万人,占43.2%,主要旅游形式分为参与性体育旅游和观赏性体育旅游,参与性的分为户外的,主要是远足、登山、游泳、划船、漂流等以及赛马、垂钓、高尔夫等休闲项目;室内的,主要是飞镖、斯诺克、保龄球等项目。观赏性体育旅游是观看比赛为主,欧洲体育赛事频繁,世界上的高水平足球联赛基本都在欧洲各国,据统计,2011/2012赛季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吸引的观众人数场均达到34601人,联赛的收入约为23亿欧元。同时,欧洲也是奥运会举办最多的大洲,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伦敦第三次举办奥运会,英国政府2013年7月19日表示,2012年举行的伦敦奥运会给英国经济带来的拉动效益价值150亿美元[2]。在欧洲的其他国家,每年都要举行众多高水平的比赛,例如,欧洲足球冠军杯赛、环法自行车赛、F1方程式汽车大奖赛等,这些观赏性赛事的举办,都欧洲各国带来了新的商业项目、额外增加的零售业、旅游业销售,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据2011年英国旅游年鉴数据,英国全年旅游收入达到227亿英镑,其中体育休闲旅游收入达到130亿英镑,占57.3%,比2010年的115增加了13%。2012年伦敦奥运会更是带给英国150亿英镑的旅游收入。而欧洲小国瑞士建有200多个滑雪场,每年前往瑞士进行登山、滑雪的人群不断增加,据瑞士旅游局统计,在2012-2013年光吸引中国游客前往滑雪就有6万多人次,增长了25%。
二、国内体育旅游研究起源与发展
相对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我國在体育旅游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拉玛峰,从而带动一大批优秀户外登山爱好者开始进行登山探险活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体育旅游开始起步,1984年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为户外登山爱好者登珠穆朗玛峰的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服务,中国体育旅游开始起步。1986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带动中国体育旅游的启蒙和发展。据戴光全和杨丽娟统计,1994年体育旅游在中国一直以30%-40%的速度增长,从国家政策上来讲,体育旅游受到国家部门的广泛重视,1995年,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张发强作了《关于体育旅游业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对于体育旅游的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要求把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用体育来带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让旅游促进体育事业的进步。2001年,为开发我国体育健身旅游资源,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种类,争取我国旅游业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体育健身游”主题旅游活动,从而把体育旅游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体育健身游对进一步丰富和利用我国的体育健身游旅游资源,对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对北京申奥的成功,都产生了深远意义和积极作用。2002年在首届世界体育论坛上,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孙刚提出,体育旅游在以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将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是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体育运动的类型多样,运动的文化底蕴深厚,这些特点使我国拥有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由于纬度跨度大,各地在地貌、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几乎适合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国国内体育赛事的发展也带动了体育旅游,中国足球联赛、CBA篮球联赛、中国排球联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一大批赛事相继出现,促进了体育旅游市场的形成,这为运动休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运动休闲所产生的市场需求,结合体育产业泛化的大环境,加上优势的基础条件,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为旅游产业系统升级和景区产品提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手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更为中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举办国的体育旅游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体育设施越来越完备、体育赛事的开展越来越普及,全民对运动的热情高涨,体育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奥运会的召开还开拓了更多的旅游资源,修建了更多的旅游设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将体育旅游推上一个新的平台,这些赛事带动了整个泛珠三角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广州亚运会给广州旅游业带来了10.6%的增长。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能影响5500万大学生,并带来10-15亿人民币的开发价值。这些赛事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政府、投资者的投资新亮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喜爱,这将大大带动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
(一)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是体育旅游理论研究的基础,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总体上都具有“体育、活动、旅游、参与、参观、体育资源”等关键性特征。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定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识:第一,从体育旅游的目的性来看,体育旅游是为了满足和适应参与者的体育需求;第二,体育旅游必须要有体育资源,如体育球队、体育赛事、体育设施(如体育场馆、体育博物馆、自然体育资源形式等)的支持。因此,体育旅游应该属于旅游的一种,体育旅游从属于旅游的大范畴。体育旅游在旅游中加入了体育的因素,在旅游的过程中,游览者利用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运动、体育观赏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休闲、健身、欣赏高水平的赛事。体育旅游学科是一门既有体育学、又有旅游学的交叉学科。
(二)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体育旅游的文化建设,体育明星的影响力,对体育旅游具有较大的影响,大型赛事的举办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较大影响,这对北京举办冬奥会,杭州举办亚运会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目前,体育旅游在全世界以及亚洲均大力开展,我国应该抓住体育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加速转型,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事业。
(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较晚,同时受到政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旅游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体育旅游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体育旅游设施尚待完善,体育旅游产品有待丰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旅游者消费水平提高,体育旅游市场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9.3:22-25.
[2] Hinch, T. D. and Higham, J. E. S. 2001. Sport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3: 45-58.
[3] Margaret Deery, leo Jago, Liz Fredline. Sport.Tourism or Event Tourism; Are They One and the same[J].Sport Tourim.2004(3):235-245.
[4] Higham, J. E. S. and Hinch, T. D. 2002. Sport, tourism and seasons: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of overcoming seasonality in the sport and tourism sectors[J]. Tourism Management. 23(2):75-85.
[5] Langley, M. J. L. (2000). Sport tourism and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 A New Zealand perspective[D].pp15-16.
[6] 戴光全,楊丽娟,体育旅游及其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8-74.
[7] 唐国梁.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J].曲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9(6).
[8] 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