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居民对风筝活动的认知研究
2017-03-09黎勇
黎勇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00-02
摘 要 风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之一,各地的特色风筝活动及制作技艺更是入选了各个层次的保护代表作名录,它正被人们从更新、更广泛的角度所认知。阳江自古以来就有放风筝的习俗,其制作工艺及放飞技术享誉国内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它的存在价值又有了新的认知。本文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出阳江居民对风筝文化活动的认知程度,为进一步推进区域非遗文化建设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阳江风筝 居民 风筝认知
一、前言
阳江风筝是“南鹞”的源地和代表之一,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在与风筝工艺相融合的过程中,将神话、故事、花鸟鱼虫、吉祥寓意表现在设计和制作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阳江人民对幸福、平安、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也体现了阳江人民对精神文化的热烈追求,是阳江人民智慧的结晶[1]。据《阳江县志》记载,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从宋朝就已开始,至今最少有800多年历史,虽然放飞的场地更改了多次,但人们对这一传统民族节庆活动的热情却没有冷淡过[2]。1986年重阳节,阳江县首次举行风筝邀请赛,观众近10万人,参赛风筝百多架,自由放飞者数百架,场面蔚为壮观;1993年,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市为“全国风筝之乡”,并将每年重阳节定为阳江风筝节;2006年,阳江风筝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岭南人民对这一传统民族体育的重视以及肯定其“南派风筝代表”的地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阳江市(主城区)的居民。
(二)调查法
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笔者查阅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国内风筝历史发展的文章、书籍,以风筝在阳江居民的认知、参与情况为主要指标,遵循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阳江市居民风筝认知与参与情况”的民间问卷。
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法进行,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8份,回收率为99.3%。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审查、剔除、整理,其中有效问卷为272份,有效问卷率为91.3%。
(三)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追求消遣娱乐是阳江居民参与风筝活动的主要目的,有占71.7%的被调查者持有这一态度。风筝放飞的乐趣,亲友同享的气氛,以及节庆期间漫天纷飞的风筝所带来的视觉享受,是人们对于风筝活动的主要认知。然而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纯粹依靠其娱乐的功能是难以维持健康发展的,我们还需要它的文化背景、文化意义、文化渗透来保护、滋润其生存环境。
(一)阳江风筝国内地位的认知
阳江于1993年7月1日被中国风筝协会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从表1中得出在调查的272份有效问卷中知道这一称号的人数高达218名,占总人数的80.2%。经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及实地考察發现,人们对此了解的途径主要来自电子媒体、城市广告、横幅标语等的宣传熏染。如每年的风筝节期间,阳江的电视、电台及网络都会对其进行通告宣传,市区的几个主要公园、广场和干道也会树起许多彩旗、横幅为其渲染气氛,而里面的内容则会经常提到阳江的“中国风筝之乡”这一称谓,因此无论是退休老者、上班族还是学生,大都可以在政府机构宣传风筝节会的同时获得这一信息。
(二)阳江风筝竞赛水平的认知
阳江风筝享誉全国,也一直处于国内同行的中上水平,特别是传统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术。1986年阳江成立多达200余人的“风筝协会”,并成立了首支县风筝队,参加了潍坊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自此开始了他们的竞赛、表演征程,多次代表省市和国家参加国内外赛事,赢得殊荣,到目前为止,阳江风筝代表队共得到国内金牌140枚、国际金牌25枚,国内外团体总分冠军15次[3]。在与阳江风筝协会秘书长陈永雄的访谈中了解到,虽然近年来各地竞技能力提高较快,但阳江风筝总体水平仍处于在全国中上游。
从表2的调查结果看,人们对于阳江风筝在国内竞赛水平的认知基本保持在中等及以上档次,占总比例的86.1%,这与阳江风筝活动的现实状况基本吻合。在与风筝爱好者及大众居民的交流中得出,选择“领先”是出于对阳江代表性风筝的认可,如“灵芝”风筝;选择“中上”主要以整体水平对阳江风筝竞赛等级进行划分;而“中等”则是对于一些传统弱项及新兴类别的概括,如运动风筝、特技风筝等。这体现了居民从不同角度对阳江风筝竞赛水平的认知程度。
(三)阳江风筝非遗保护等级的认知
自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家就开始逐渐重视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及开发,人们对“非遗”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表3得出在对阳江风筝入选哪一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调查中,居民选择国家级的有85名,占总人数的31.3%;选择广东省的有141名,占总人数的51.8%;选择不清楚的有46名,占总人数的16.9%。可以看出人们对阳江风筝在国内的社会文化地位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体现了人们对阳江风筝发展的关注程度。但还有几乎一半的居民对这一事件并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日常生活相关程度较低,居民与非遗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少,进而形成了这一现象。
(四)阳江代表性风筝的认知
1990年4月2日,在潍坊举行的“第七届国际风筝会”颁奖会上,阳江“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其余九名分别落在美国、英国、捷克、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土耳其、中国潍坊,这体现了“灵芝”风筝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突出地位,也是阳江风筝的杰出代表。而在表4阳江风筝“世界十绝”称号的调查情况来看,选择“灵芝”风筝的只有54名,占总人数的19.8%;选择巨龙和不知道的分别有51人,占18.7%和41人,占15.0%。不难看出人们对于这一称号的认识比较模糊,而选择蜈蚣(百足)的多达103人,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通过与居民交流及多方了解,造成这一迷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灵芝”风筝获得荣誉称号的地点是在山东的潍坊,当时大众媒体的普及远不如今,其宣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发展至今人们对这一传统风筝称号的关注程度也不高,加上阳江的蜈蚣(百足)风筝历史久远、空中形态生动多变,在当地极富盛名,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出现调查当中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阳江居民对当地风筝的文化、活动都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人们对它仍然保持着关注与肯定的态度,体现了风筝在阳江地区广泛的人文底蕴以及阳江居民对风筝的深厚情感。但随着社会娱乐休闲项目的丰富,人们参与风筝活动的机会将逐渐减少,参与兴趣也会相对降低。因此我们可以在保障风筝活动常规化开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风筝文化走进校园与社区,让更多的群体融入阳江风筝的制作艺术氛围、体验其中的放飞乐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这一非遗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与深层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峥.云上精灵——阳江风筝[M].阳江: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 阳江志[M].第二册,卷七.民国版.
[3] 张小光.鹞舞南天[M].阳江:阳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