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挺好,但别变成装那啥
2017-03-09郑晶敏陆泓
郑晶敏+陆泓
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你可以通过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变得幽默风趣,或者做一件常人不敢做的事,比如裸辞去环游世界。或许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给生活加点仪式感。
大概从在出生证明上印下自己的脚印开始,仪式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再往前追溯,古人早就把仪式玩到极致了。五经中的《礼记》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仪式大全,而传统节日大概是重视仪式的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古老的事物如何翻新,十有八九要感谢互联网。继“初心”“情怀”“黑科技”“工匠精神”之后,互联网公司又给大家普及了新词汇—“仪式感”。打开网络,总能看到有人说“要过有仪式感的生活”,然而什么是仪式感,恐怕没几个人说得清。反正不是古人的那套斋戒沐浴、焚香祷告。
来看看互联网公司是怎么教大家过得有仪式感的。饭不能吃得太随便,要用精致的盘子,最好再铺上一块有质感的餐垫。就算吃饭只需要15分钟,也要花半个小时摆盘,半个小时拍照,一个小时修图。出门可以不化妆,但涂口红和画眉之间一定要选一个啊。
认真生活是没错,可如果生活里四处都是仪式,似乎也就没有了那份沉甸甸的敬意。《小王子》里狐狸的一番话倒是很恰如其分,它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猎人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但如果猎人每天都跳舞,那日子就再没什么惊喜了。这么一来,把用心布置一餐或是精心打扮自己也称作一种仪式,未免小题大做了些。当然,如果在你心里这是一种感受自我并获得爱与勇气的必要环节,那只能说失敬了。毕竟能真的像《蒂凡尼的早餐里》里的赫本那样,每天都穿着纪梵希小黑裙就着华丽的橱窗吃面包来感受自己所追求的美好,那已经是另一种境界的生活了。
日剧《不能结婚的男人》的男主角可以说把“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一个40岁的单身男人,过得比谁都有趣。一个人庆祝40岁生日,蛋糕、蜡烛、美食一样都不少,一个人逛街买帽子,精挑细选。就连外人看不见的家里也收拾的井井有条。这样的男人不结婚难道是因为没人爱,你信吗?只是不想结罢了。
还有些仪式感,是人生中的逗号。贯穿整个学生时代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分手后删光前任的联系方式,甚至烧掉ta留下物品。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仪式感来告诉自己,人生的某个阶段已经结束了。越长大记性越差,如果重要的一天不做点什么特殊的事情,以后拿什么回忆啊。这也能解释,即使现在没有成人礼,我们也总想着到了18周岁要干点儿大事儿。
不得不承认,仪式感有时候挺美的。《唐顿庄园》里的贵族小姐一天换3套衣服不让人觉得烦,反而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仔细想想,如果生活中一点仪式感都没有,还真是有点无趣呢。就算睡前灌一篇心灵鸡汤没什么实际作用,至少能让你睡个好觉呀。
被过度仪式化的仪式
一些公司神奇的制度
现在网上经常会有“××公司激励员工的方式竟然是……”这样的标题党视频出现,内容无外乎声嘶力竭地自我激励,以及每个人绷紧肌肉的军事化队列组合。这些像是洗脑一样的激励方式,除了领导看着爽之外真的有用吗?还有些创业公司说每天固定时间开会,是一种让员工产生敬畏感的仪式—请让制度说人话好 吗?
善于感动自己的公号和企业
现在微信公众号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号选择早上七点半就早早发出,吸引上班一族。当然也有的号标榜自己每晚都是十二点一过就发,把自己当做读者的睡前读物。有些话别人说是夸赞,自己说就太矫情啦。同理,选择睡前看什么文章来结束一天是用户的选择,自称净化心灵的晚安读物首选就有些……和小生们故意邪魅狂狷耍帅一样让人尴 尬。
还有一些企业固定时间发布产品,标榜自己炫酷得不行的PPT,恨不得现场再请到一些不知名的“国际巨星”,来显示这个企业、这场发布会有多高大上。其实开发布会就开发布会,好好讲自己的产品思路就行,不要动不动就谈“仪式”。就算靠发布会在朋友圈里让员工泪流满面,不好好经营还是会资金紧张哒。
婚礼
按理说结婚是一个法律行为,应该以领证为准。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办了婚礼、办了酒席才叫结婚。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办了酒席但不领证,后来又“离婚”了,那亲友给的红包该退吗?
高考完,一定要干点什么
中国学生真正的成人礼算是高中毕业,而毕业旅行就成了用来判断这个暑假是否充满意义的仪式。如果去了国内著名景点三日游,说明你的高中还不够圆满。如果去了港澳台一周游,那说明你的高中没有虚度。如果能去欧洲多国半月游,那说明,你家还挺有钱的。
被淡化的仪式
升旗仪式
虽然最近在新浪微博上,升旗仪式因为“真的是在立flag”而引来一片哈哈哈,但仔细想想学校里的升旗仪式其实挺匪夷所思的。虽然法律規定工作日都要升国旗,但并没有规定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要办得那么隆重。无论40度的夏天还是零下的冬天都要把学生拉到操场上升国旗唱国歌,这难道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新版本?每周一召集全校的学生来升国旗,似乎更像是为了让接下来的领导讲(xun)话(chi)蒙上一层神圣感。
过年
如果周末是一个人的狂欢,那么过年就像是全中国人的寂寞。在城市里,只有当路灯上挂满了灯笼才会引来“哦,过年了”的感叹,当然也会有“这还有谁分得清红灯在哪儿”的哀叹。就像之前有人吐槽的那样,农历新年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合理长肉的借口,以及用清零的银行账户迎接新一年的机会。自从“外环以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样的禁令在全国施行以后,似乎连“我怕除夕晚上鞭炮声太响”这样的金句都站不住了。前一秒春晚还在欢快地零点大拜年,后一秒关上电视,只剩一屋寂寞。
节日食物
老祖宗的意识实在是太超前了。似乎他们早已经预料到现在过年过节的氛围会越来越淡,所以为不同节日设置了不同的节日食物。就算端午节不饮雄黄不插艾蒿,粽子还是要吃的,中秋月哪怕赏不了月,起码也能千里共月饼。在老字号前排几个小时的队买一盒网红节日糕点,似乎已经成了对节日最大的致敬了。
餐桌礼仪
美国人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曾对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不同场合要使用不同的“你”、吃饭时要按照辈分、职位来安排座次的礼节表示非常不解,觉得这是贵族社会为了区分阶级的表达方式。虽然读到这里难免传统心作祟,觉得饭桌上尊敬长辈还是有必要,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礼节的重视度也在下降。比如央视曾经有一条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里就提到了吃饭的时候要让长辈先动筷,现在这似乎和吃饭时不要看手机一样,没有多少人能坚持做到了吧。
不让人反感的仪式
毕业典礼
特别是读大学之后的经历那些毕业典礼。每到毕业典礼的时候才会有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学习生涯还有好多缺憾,虽然没有办法重来一遍,但也算是一种警醒。
茶道、花道
日本在喝茶、插花这些事上特别讲究仪式感。日本的茶道是把喝茶这种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仪式感。花道也是如此,在技艺之外还有仁义、礼仪、言行的讲究。赏心悦目的表演和仪式背后的理念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好感。
当然啦,说到喝茶,中国的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日本茶道重点在形式感,而中国茶艺,茶才是主角。如今估计也只有广东福建两省人民传承了。
过生日
提醒自己又大了一岁好像是件越来越残酷的事,但这种残酷其实也意味着,每当我们过生日时会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还有什么做得不够、哪里尚未成熟,给生活一次重启再出发。当然,简单点来看,有祝福有礼物有好酒好肉,而且一切都是专门为自己而准备的,怎么看都是一件开心事。
发年终奖
每到过年,除了放假以外,最大的仪式就是迎接年终奖了。虽然平时工资不多,但如果你的公司在年终这一下足够豪气,足够舍得,那大家还是能欢欢喜喜过大年。就算不买东西,看看数字也很爽。如果你的老板在年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年公司业绩不好,那你就告诉他,好的养蜂人,割蜜的时候都只割三成,而留下七成给蜜蜂。
那些职业感的仪式
比如有些医生在做手术之前,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摆放手术工具。一旦没摆放好,就会心生不宁担心手术失败。虽然看起来多少有点职业上的小迷信,但这也意味着他在动手术前,认真检查自己的手术器具,动起手术来也会游刃有余。这些在自己工作中立下的小仪式,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刺激手段,提醒自己不要对工作麻木。这样想想,會给自己的工作设立些小仪式的人,感觉特别可靠哦。
分手以后要删除一切联系方式
《老友记》第一季第14集里有一幕是瑞秋和莫妮卡在分手后一起把前男友的照片拿出来烧。虽然最后把房子都点着了,但这也算一种精神火化、辞旧迎新的方式。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说,就是在分手以后要扔掉所有ex的东西、删掉一切联系方式—毕竟任何追求幸福的新时代青年,都不会希望自己走向人生巅峰的路上还有会走路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