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来访与一个御园的诞生
2017-03-09刘月新
刘月新
一
站在古苏禄王的御园里,触景生情自自然然就想到了生和死。生和死乃人生大事,可偏偏自己不能做主。古苏禄国王身为王,掌握生杀大权,年纪轻轻却死在异国他乡。死在异乡,葬在异乡,把身体融到别国的土地里。都说落叶归根,这该是人生之大悲哀。
由此看来,凡事有天意也有规矩,天意难违,破坏了规矩照常要受到惩罚,不论是来自人类的还是大自然的。
那么,六个世纪以前的苏禄国国王,为何死在远离故乡的中国?又为何葬在死亡地之外的德州呢?
还得从我们古国的繁荣文明说起,从德州特殊的位置、文化底蕴还有“风水”说起。
今天的德州平原,近邻渤海是块福宝之地,在七八千年前却是一片茫茫浅海。到四千多年前,一条奔腾咆哮的大河——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如脱缰野马自高原倾泻而下,流经此地渐渐淤成陆地。先秦德州段黄河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德州之“德”就来源于此。
京杭大运河出通州经德州,向南逶迤而去,把海河、漳河、卫河、黄河拦腰截断,人工河与自然河在此融汇贯通,繁荣了南北漕运,乃至德州一带出现了“巨艘列河干,官商舶鳞集”的盛景。地处南北要冲的德州,成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
两条大河在德州交融,引发了多元文化在此地的大碰撞大融合。德州位居齐鲁和燕赵两大文化板块之间,既受上古时期黄河文化、农耕文化、齐鲁和燕赵东西文化的共同作用,同时又受中古以后大运河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得这一带文化呈现兼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造就了德州人温和、淳朴、厚重、慷慨、仗义,像“水”一样具有博大包容性与亲和力的性格。
永乐帝选择德州营葬苏禄国国王,除了表达对这位“诚贯金石”国王的眷恋和敬佩,其他一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
时光走到永乐十五年,苏禄国的三位国王,率使团浩浩荡荡来中国访问了。
这是怎样庞大的使团啊!古苏禄三位国王——东国首领巴都葛·叭哈刺,西国首领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峒国首领巴都葛巴刺卜,率领家眷、官员340多人,在七月间,头顶如火骄阳,沐浴清爽海风,从泉州登岸,沿京杭大运河北至北京。从此,大运河、使团、苏禄王、墓冢、御园,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概念体系与绚丽的文化符号。
明代名士张燮称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苏禄王一行在泉州一登岸,明成祖下令沿途地方官员隆重接待;派专使到应天府专候;举行盛大宴会;由总兵太监郑和陪同北上。使团到达北京,明成祖在奉天殿设国宴款待,场面铺张盛大,气氛隆重热烈。巴都葛·叭哈刺向明帝递交国书,赠送珍珠、宝石、玳瑁等礼品。明成祖钦封巴都葛·叭哈刺为东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为西王,巴都葛巴刺卜为峒王,并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等器物。规定随船队带到中国的商品,一律免税。
明成祖又在谨身殿举行国宴,太子、在京诸王及文武百官出席,席间由皇家乐队伴歌献舞。以后每天都有礼部官员举行各种招待会,观赏戏剧表演,参观大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和皇家图书楼文渊阁,浏览繁华北京城。苏禄王一行见识了中国的富庶与发展,领略了一个大国的热情与风范,被明政府的真情盛情所感动,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吸引,对中国气象万千的景象留下美好印象。
透过历史,我似乎看到了明成祖大海一样的真情,阳光般热情友好的笑脸。
在十六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菲律宾还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国家,当时也不叫菲律宾。分散的各个岛屿上生活着许多部族和部落,苏禄就是今天菲律宾群岛上的一个部落。
三
苏禄国与中国的交往可上溯至唐宋时期。中国向苏禄输出陶瓷、铁器、绫绢、绸缎和纸伞,苏禄的珍珠、黄蜡、玳瑁、木棉和香料也很受中国人欢迎。中国的丝绸是苏禄人最喜欢的衣料。中国的瓷器,在苏禄人生活中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婚礼上必不可少,聘礼全部或部分是瓷器;人们喜欢用中国的大瓷瓮埋葬遗骸;各部落以拥有瓷器多少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并以瓷器作为传家之宝。
最初中国商船到达苏禄后不敢贸然登陆,击鼓通知当地人。后来彼此熟悉,便商议让一二人到船上做“人质”,使中国商人放心登岸交易。再后来人质也不用。当地人先从中国船上拿走货物,卖完后把货款、土特产送回岸边,彼此守信。人们质朴单纯,坦诚相见,互通有无,不同国度不同区域间的交往、迁徙,只为生存、贸易与发展,在交往中建立友谊。苏禄人希望中国商人年年去,中国商船返航时,都要热情挽留一两位中国商人留下居住,等第二年商船再来时才送回船上。商船再次返航,他们又邀另外两位中国商人住下来。天长日久,便有华商在苏禄长期居住娶妻生子,他们便是苏禄最早的华侨。
到了明代,华侨已深入苏禄内地定居,与当地人通婚,成了亲戚之邦。郑和多次率庞大船队,到亚非各国进行友好访问和文化交流,三次遣使或亲自访问苏禄。也有记载说,苏禄三国王此次来中国访问,就是跟随郑和出访船队一起来的。
当苏禄三国王出使中国时,两国的交往已经很久远很密切了。那里的许多部落首领,都以能到中国出访作为人生一大幸事。
明政府按照“怀夷柔远、厚往薄来”的外交礼节,赠送给苏禄客人大量礼品,以示中国之富强、天子之恩泽惠及四海。
蘇禄王一行在京居留了二十七天,于九月初拜辞回国,永乐帝又赐玉赏金,送绫罗绸缎若干,并派官员护送他们南下。一行人出齐化门(今朝阳门)沿大运河迤逦南行,一路上秋色风光无限,令使者无限留恋。使团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驿,东王突患急症不幸殒殁。讣告到京,明成祖不胜痛悼,敕谕安慰其随行眷属;派礼部郎中陈世启带祭文赶往德州,择地安葬东王;劝谕东王长子都马含随西、峒王回国继位;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及侍从十人留居中国,居丧三年。谥曰:恭定。
第二年,明政府在东王埋葬地大建陵区,修造祠庙,以纪念这位出访中国英年早逝的国王。东王陵墓和明代亲王陵墓规格相同。
明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由德州官仓给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还“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因其习俗与回族相似,又从济南历城拨三户回族夏乃马、马丑斯、陈咬住,供东王守墓后人役使。
事实上,王妃葛木宁留德州守墓六年,回国时明政府以厚礼相送。次年葛木宁又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
由此可见,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古老的传统美德与民风习俗,譬如守丧,譬如以诚待客,还有对和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分古今,横贯东西,都是相通相协互相渗透的。
四
苏禄王墓,坐落在山东德州市北一公里处,西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带有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
在北营村采风,古苏禄东王第十七代孙一安姓老人,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苏禄东王逝世后,明帝下圣旨择地安葬,派人在安陵附近用称称土,哪里的土重,说明哪里土质好,就把东王安葬在哪里。稱量的最后结果,是德州城北十二连城处土最重,遂把东王安葬于此。“重土葬贵客,情深意更浓!”作为一代大国皇帝,对异邦国王安葬事宜如此用心用情,令苏禄国的臣民及其东王王室、后裔非常感动,世代铭记。
人,既然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死,那么,古苏禄东王死在一直令他神往的文明富庶的泱泱大国,使身体融入这大国健壮的肌体内,名扬四海,芳慧永传,也非憾事。正如永乐帝祭文所谕:享爵禄于生前,垂福庆于后嗣,身虽死殁,而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为永久,虽死犹生,复何憾哉!……
从市区过北陵桥北行,是通向墓园的主道——北陵路。路口耸立着高大石牌坊,上镌“苏禄王御园”鎏金大字。过石坊,沿幽雅青砖路北行不远,路中屹立一朱漆四角方亭——“御碑亭”,亭内陈列高大石碑。御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系永乐帝亲撰碑文。御碑亭往北是神道牌坊。上部雕梁画栋,歇山挑檐,黄琉璃瓦盖顶;正面是启功先生所书“芳名远播”;背面是谢稚柳先生所书“聪慧永传”。进牌坊门上行,华表、神兽、翁仲分列神道两旁,给人以庄严、肃穆、神秘之感。神道左侧系王妃葛木宁与二王子安都鲁、温哈喇墓,三墓相依,与东王墓相望;右侧系古朴典雅的清真寺。神道北端正冲祾恩门。进门正中为祾恩殿,殿内供苏禄东王画像,系明成祖特命宫中画师绘制。岁月悠悠,往事感怀。面对画像我暗自揣度,东王后裔每每读物思今,该做如何感想呢?殿前有配殿,殿北系王墓冢丘,高台上苍松翠柏,高台下国槐成阴,整个墓地松涛声声,殿宇熠熠生辉。
安葬于此的东王及王妃王子倘若有灵,是否会有“此处为何处”的感觉?
有苏禄王墓做纽带,两国往来日益频繁,以近邻、亲戚相处。原本一不幸事件,在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件。
雍正四年,苏禄国王遣使来华访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向前来拜祭东王墓的本国使者提出申请,以“本国远隔重洋”为由加入中国国籍。清政府当即同意,很快发给永久执照。从此,苏禄东王的两支后裔安、温两姓,以华籍苏禄人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即现在的德州北营村。他们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苏禄王墓,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历代政府和民间不断修葺,特别是建国后政府出资进行了数次保护性修缮与扩建,逐步建成今天气魄雄伟、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的苏禄王墓园。
一个异国国王墓园,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雪霜,依然庄严肃穆,更加大气宏伟,宛然一人类文明、和善、友好的纪念碑。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死,邻居也不能选择。中菲两国是近邻,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菲律宾华人移民,自古就与当地人民和平相处,曾一起抗击西班牙、美国和日本侵略者。近几年,在黄岩岛、南海岛礁等问题上却争执不断,致使旅菲华侨蒙受灾难,邻居之间板着面孔。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同室不要操戈,同胞不要相残,伤害别人的父母就是伤害自己的父母,侵害别人的家庭就是侵害自己的家庭。翻开历史,看看先人们是怎样交往交流的,或许会豁然开朗。就像当年郑和到菲律宾出访,苏禄国王到中国访问,带着真诚与友好。我坚信一切问题都能说清楚,一切矛盾都能化解消融。和平友好,和乐相安,是人类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