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映时间为何不同?
2017-03-09
最近的热门电影《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比利时的上映时间是2016年12月14日,中国内地的上映时间却是今年的1月6日。以往也总看到这种情况,好奇为什么一部电影不能在全球不同地区同时上映,以及电影上映的时间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Lucas
一部电影很难做到在不同国家同时上映,这里面涉及诸多因素。
以美国好莱坞为例,原则上,当它们生产出一部电影之后,是希望能够在不同国家同时上映的,尤其是《变形金刚》这种大片,如果在美国上映后,迟迟不在其他国家上映,市场上很有可能出现盗版,不利于片方尽早回收成本,对其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一般而言,一部电影要在其他国家发行,会涉及到两种情形:一种是电影制作公司在当地有自己的发行公司,那么它可以选择自己发行这部影片;另一种是在当地没有发行公司,比如在中国,那它就只能和华夏电影发行这样的公司合作,在放映时间上双方就需要沟通协调。
最终档期的确定往往与当地政策相关。比如中国实行电影审查制度,要求一部电影的内容或画面等方面需要符合国家对电影所制定的标准,如果不符合,这部电影就很难拿到影院公映许可,无缘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即便能够通过审查,中间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同样是一部电影,国内的观众可能会晚一两个月才能在大银幕上看到。
不同国家的政策不同,国外大多采用分级制度,以伊朗为例,电影分为A、B、C三级,有相应的发行渠道及宣传方式。A级电影可以在官方的电视台上发布广告,在最好的院线和时间上映;C级电影则禁止在电视上播广告,只能在较差的、少量的影院的非高峰时段播放。
此外,片方或合作发行公司需要考虑同档期内有没有同类竞争电影,该电影的主题具有哪些特点,受众又具有哪些特点,应该放在暑假档还是春节档,甚至每个国家的公共假期都不一样,有的档期可能不允许外国电影放映,这些都是片方及合作发行公司需要考虑的因 素。
有时候还会出现一种情况—片方与当地发行方合作的时候,刚好发行方也有自己出品的电影要上映。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发行方需要协调不同影片的放映时间。当然如果片方有自己的发行公司,相对而言要考虑的因素就没那么多。
还有一些时候,预订档期可能会与特殊事件发生冲突,比如奥运会或世界杯这类重大赛事。派拉蒙影业在巴西世界杯期间(6月12日至7月13日)就选择在美国、亚洲及欧洲部分地区率先上映《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而在一些对足球赛事更为狂热的国家,他们特意将上映时间推迟到世界杯比赛结束。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周欣
微博互动专区
Pinklavie:刚翻年,《第一财经周刊》连着两天推荐了136本书。正好跨年夜听罗胖的2017跨年演讲,似乎转瞬之间,这个世界就要起风起云涌的变化了,即丰富得让人兴奋,又无措到让人茫然—所以赶紧去图书馆借书,给大脑喂食去~
RE:看书的确是正经事。
范米扬:看了《第一财经周刊》《陈天桥的对与错》单行本,感觉陈天桥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太抠了舍不得投入,总想花小钱办大事,买的都是劣质资产;另一点就是招聘的跨国大企业高管与盛大原来的企业氛围不协调。
RE:3年前的内容被你找到了!
Alex是不文艺大叔:今天收到2017年的杂志,这也是我唯一订阅的杂志哟[二哈],竟然发现一财君也悄悄涨价了[泪][泪]。@第一财经周刊 这下今年的杂志也订不起了。
RE:嘘,我也不想这么样反反复复。
读者来信
一个建议
《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第27期提到了LP(Long Pla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胶唱片。文章说黑胶现在的购买主力是年轻人,我想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对听歌的要求越来越高,发烧友更是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个Beats的面条耳机卖1200+,一个Bose的蓝牙便携音响卖1300+,Bang & Olufsen就不用说了,蓝牙耳机H5卖1900+,一套对箱20万,怎么样?好吧!购买它们的基本上是18到35岁的年轻人。一片LP可以卖到4万元,为啥?因为数字介质的音质和LP是没法儿比的。我是B&O PLAY的忠实粉丝,希望《第一财经周刊》能报道一次关于Bang & Olufsen的故事。
—冒烟的小咖啡
RE:建议收到:)
一点儿不同意见
你们好!我是周刊的新读者,一财让我惊喜,因为这是本能互动的杂志。对于2016年第47期读者来信里《浅析传统保险产业》一文,我在查阅求证以后,发现有一些小问题。首先要对王嘉蔚读者道歉,措辞不当还请包涵。
关于文中提及保险的透明度问题。我看着有些逻辑混乱。1.既然着重指出养老保险,那就养老保险而言,政府从你的薪水里扣钱,许下的是一个必定实现的承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后文看,作者分析的可能不实现的因素是由难以评估其收益率来导出的。但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来看,只有养老金的高低和被保人所缴纳养老保险金额的高低及年限长短有关,至于能不能拿到养老保险,和政府拿这笔钱去投资什么、投资的回报率多少完全无关。从目前国家养老保险严重亏损的情况来看,不可能不支付养老金,最终只看你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2.从透明度角度出发考虑,我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普通民眾将钱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拿这笔钱去做投资,投资产生的利润来支付保费。我类比成一个普通民众将从银行贷的款用于投资,将投资产生的利润来支付银行产生的利息,但与此同时,银行无权干涉此笔资金的动向,以及投资方式,而且投资的内容并不属于银行,除非他还不上贷款需要抵债。所以说,保险公司或者银行拿这笔钱去投资什么项目,产生多少效益都与被保人无关,这点在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内是相通的。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类比。那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考虑,保险公司或者银行,它们一般都会拿这笔钱去投资一些短期高回报的项目,像银行更多做的是贷款业务。但此类项目种类非常繁多,如果说将这些信息公开,先不说会有很多企业盲目效仿投资,万一投资失利,虽然并不会影响到被保险人的保单,对于大部分不懂保险行业的人来说,难免引起恐慌,更别说投资一些高度商业机密及国家安全机密的项目了。于情于理,对于保险行业来说,除了保险产品,公开其他信息对于社会稳定都是不利的。3.补充一点,商业保险公司是不能倒闭的。因为一旦倒闭将产生无数的孤儿保单以及一大批处于高度恐慌中的不知道保单是否生效的被保人,因此当一家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濒临倒闭的时候,通常会由一家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收购兼并,来接纳并服务前一家公司的被保人,保障社会稳定。所以,不用担心拿不到保险金这个问题。
另外原文第五段中提到的对冲风险,我花了好大的心思去查阅资料,还咨询了好多金融专业的朋友。1.是风险对冲,不是对冲风险。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通俗地讲,A有10元钱,A和B打赌硬币的正反,A拿8元押正,再拿2元押反。押2元这个行为就叫风险对冲,他是通过牺牲潜在的盈利点来换取较少的亏损风险。但关键在于,风险对冲投资的是与你目前投资的产品收益情况负相关的另一个产品,就像赌博的正面与反面。所以,保險业务根本就不属于风险对冲机制,也不存在对冲风险的职能。2.概念混淆,这里提到的应该是商业保险的内容,保险业务从来都不是以降低风险或者规避风险为目的的,而是在风险之内的事件发生之后,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提供保障,虽然现在很多保险公司推出了很多投资型的保险产品,但保险的业务还是以保障为主。另外,信息时代的一些App能够给予人们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来降低或规避风险,但是我们也知道风险是概率事件,就像出车祸和被雷劈,虽然后者概率比前者小得多,但是并不代表不出车祸就不会被雷劈。所以有这些信息时代的App来降低和规避风险,再配合保险产品来为出险之后做保障,才是真的智慧。
—Zui臆想症画家
RE:我想那位作者收到这么长的回信一定也会有点惊讶,不如给你们相互的联系方式,私下再聊?
有关电价
一财编辑好!
在2017年第一期中《潮汐让小镇重获新生》一文中,提到斯旺西项目的目标是每一千度电90英镑,约合人民币773元,请问这是用户最终支付的电价吗?文中还提到,以上价格已经是目前电价的两倍,也就是说,英国目前电价为每度电0.045英镑,合人民币约0.39元。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电价之高。在上海,居民电价是每度0.61元,在广州,是每度0.70元。商业和工业用电的价格是这个的2至4倍。我们的国电能成为全球500强前10,是靠高电价带动的吧。
—忠实粉丝 Michael Zhou
RE:应该说国外的工业电价是普遍要便宜不少,中国的居民电价比起来不算很高,但工业电价是很高的。
本周我推荐
临帖的装卸工
ID为“书法雅集”的新浪微博博主向大家披露了几张照片:有人经过江苏邳州发展路边,发现草地上有人卧着写字。通过攀谈得知,此人叫吴明,铜山茅村人,今年35岁,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一名装卸工。因在此地等活,车还没来,就利用这段时间练了起来,问临摹赵体多久,答曰一年时间。
上榜理由:感人至深
推荐人:小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