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09温洪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媒介交际

温洪泉,于 雯,李 苒

(1.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2、3. 山东大学辅仁学校,济南 250000)

大众传媒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温洪泉1,于 雯2,李 苒3

(1.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2、3. 山东大学辅仁学校,济南 250000)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大众传媒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经验的桥梁和纽带。学校提供并有效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办自媒体以及支持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线上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良好途径。同时应注意严格把关媒介内容、正确对待文化冲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问题,把大众传媒的使用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多种模式和路径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态度、认知和能力的提升。

大众传媒;跨文化交际;应用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交往和联系更加频繁紧密,跨文化交际比以往显得更为突出和必要。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把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界定为中小学生的关键能力,其框架覆盖八个领域,分别是母语交流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数字化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履行公民职责能力、创业能力、文化表达能力。[1]其中信息与传播技术(ICT)和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占比很大,表明国际社会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视。但我国的跨文化教育一直以来都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竞争能力,甚至思维能力、意志力以及个性方面都极为不利;同时对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也有消极影响。面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必须跟上国际步伐,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众传媒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积极作用,是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经验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通过综合理论分析,对大众传媒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大众传媒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引领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美国著名教育家Edgar Dale在其出版的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一书中,把各种视听教学手段和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进行了系统描述。[2]位于塔层中间的视听工具即大众传媒(见图1,即观察的经验),它能提供比抽象的语言符号、视觉符号更为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以弥补其他直接经验的不足。网络时代的“经验之塔”更是传统经验与网络经验的融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长期以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工作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学校、家庭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单独的课程和系统的训练。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世界缩小了,学生只要通过各种媒体就能随时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时事动态,丰富知识结构,拓宽国际视野。大众传媒还具有教育引导功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广泛宣传,能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也能让学生自身体会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的第一步。

图1 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

(二)增加认知途径,提供“拟态环境”和学习氛围

旅游、留学、交流访问、夏令营、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国际比赛等,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增进相互联系的直接方式,但这些方式或多或少会受到时间、经济、名额等多方面的影响,实施较为困难,不能作为普遍培养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大众传媒可以凭借其优势,给学生提供国外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符号的“拟态环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想象空间甚至触觉,感知异国文化,了解异国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大众传媒既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教学。运用新媒体还能实现移动学习,手指轻轻一点,世界尽在眼前,通过创设情景开展假设性跨文化交际,增加学生的认知途径。

(三)远程交流互动,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提供平台

当今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互动功能,能直接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如国际上较为流行的MSN、Skype、Facebook、YouTube、Twitter、LinkedIn、Viber、Line等,国内流行的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网络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通过这些平台用不同或相同的符号系统进行远程信息交流和互动,从而开展针对性交际和谈论性真实交际活动,既可以直接锻炼线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为线下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四)获取国际合作与交流信息,使跨文化交际由虚拟变为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密切,其中很多项目都面向学生开放,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国际合作资源。大众传媒可以让学生更快捷地获取国际合作与交流信息,从而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参与一些交流项目,真正使跨文化交际由虚拟变为现实。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

三、利用大众传媒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L.S. Vygotsky的个体心理机能发展理论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类认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工具和语言的中介作用,而大众传媒不仅是一种认知和交流工具,而且能够提供决定性的“社会环境”。Richard L. Daft和Robert H. Lengel的媒介丰富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认为,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媒介,其信息丰富度明显高于传统书本。[3]大众传媒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能有效促进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应为学生创建跨文化交际的良好平台。

(一)积极提供并有效利用大众传媒资源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大众传媒资源,并依据“内容为王”的原则选择或原创富有文化性、情景性、趣味性、交际性、层次性和原生态的内容产品,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尤其要利用互动性强的新媒体、自媒体等社交媒体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经验。

首先,提供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学习资源。学校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利用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资源,通过对文字介绍、音视频资料、Flash、游戏等媒介产品的使用,直接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媒体查找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如英语、外国文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课程中涉及国外的人物、地点、事件、实物、文化等,教师都可借助大众传媒进行融合教学,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

其次,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声、光、电元素和图片、视频、动画、音响、游戏等传播手段,通过广播、电影、电视、LED屏幕、网络等载体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现代高新技术媒介产品能制造出逼真的情境效果,如微软研发的XboxOne体感游戏,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与游戏里的人物进行对话,这样很容易进入游戏中的文化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国外玩家共同娱乐和互动交流。谷歌眼镜、VR3D眼镜等也能制造出3D空间,让人真实地游走在虚拟世界里体验各种场景,有条件的学校可引进或自己开发适合学生学习娱乐的产品。

再次,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让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终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对话,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实时远程互动教学活动。授课方式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一。授课内容更加灵活和富有针对性。如学生可以在沙发上和教师谈论中西方的娱乐圈,也可以在锻炼后的一小时聊聊中国和西方的足球,还可以在旅途中畅谈旅游文化。通过国际合作,英国教师可以在自家厨房向中国学生教授Pizza的做法,墨西哥教师也可以在餐厅演示Taco的吃法,日本教师可以在厨房讲解料理知识,同样中国教师也可以向国外学生讲解示范跨文化交际的实例,实现实时现场交际教学。[4]

(二)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办自媒体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是信息从传者到受众的桥梁。我国虽然规定私人不能创办报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学生可以参与这些传统媒体的内容创作,或创办自媒体。学校应积极创造必要条件,鼓励支持学生在校报、校刊开设跨文化交际专栏;写作出版跨文化交际相关书籍;参与校园广播、电视台跨文化交际节目录制,拍摄相关微视频;参与校园网站相关内容建设,创建个人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校可以分别为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媒介任务,吸引学生投入到这些创制活动中。在创办媒体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跨文化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跨文化信息的猎取者和传播者,通过不断对跨文化信息进行译码、释码、编码,能有效促进跨文化信息输入和输出,从而把创办媒体与教育学习融合起来。这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身跨文化的解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受众传播分享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经验,进而在与相关个体的交互作用下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三)支持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线上跨文化交际活动

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互动形态。前苏联符号学家、文化学家IO. M. JIOTMaH的文化互动理论(Theor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认为,通过文化对话动态机制,吸收外来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能不断产生新的文化文本,并以这些新文本影响其他文本或结构,由此产生不断发展的多样的文化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文化教学的输入,而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进行文化表达和文化输出,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转向传播者的立场,主动向外发送文本,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大众传媒的利用而言,学校应支持学生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进行跨国交友、聊天、学习、任务协作、购物、娱乐等谈论型真实交际活动,并且根据教学安排进行线上针对性交际训练,增加学生与异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往的机会与频次,更多了解对方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点、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生活礼仪等,体验异域文化间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必然与偶然。在促进学生文化信息输入的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文化输出的平台和机会,让其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通过文化对话机制识别处理文化差异、排除文化干扰并尝试进行交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利用大众传媒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大众传媒在扩大学生跨文化信息接收渠道和容量、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提供跨文化交际平台、提高跨文化学习效果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学校在具体引导和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对媒介内容产品严格把关,杜绝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健全,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在使用大众传媒获取信息或线上跨文化交际实践过程中,需要学校“把关人”对媒介内容产品进行审核,过滤掉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如危害国家安全信息、色情暴力信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诱导学生攀比、享乐、一夜成名等不良信息,以及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邪教组织的信息等,确保媒介内容产品安全健康。

(二)处理好教师的角色

在利用大众传媒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教师、媒体、学生、内容四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教师的角色不是电视、录像、PPT等媒体播放员,而是一个全面组织、精心策划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实践的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有意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崇洋媚外,不因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渗透而被同化,不在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漩涡中迷失方向。要树立正确的跨文化观,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德,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认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观念。

(四)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冲突

不同的文化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冲突在所难免。交流者固有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假定的差异,有时会使交流非常困难。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并引导学生找出跨文化交流冲突存在的根源,悬置偏见和刻板印象,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地重新认识对方,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观念对待文化差异,并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思想认识,努力实现文化共享。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常识,能够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大众传媒,并能创造性地生产和传播信息以及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正确批判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将跨文化传播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信息的思辨、交流与传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不断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事务,提升跨文化交际的综合水平。

(六)注意掌控媒介信息量

在利用大众传媒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学校还要特别注意掌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既要避免信息不足,又要避免信息过量。信息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需求,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信息过量则会超过学生自身能接受、处理知识的最大限度,无法有效整合、组织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样会降低学习效率,还可能使学生产生生理疲劳和信息焦虑等问题,甚至引发心理排斥。

(七)防止媒介排斥和媒介依存

对于生活在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当代学生,媒介排斥和媒介依存两种现象都是存在的。少数学生由于曾经受到虚假新闻或不良信息的伤害,对大众传媒保持警惕和排斥的态度,或者对媒介传播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表示愤慨,从而刻意疏远大众传媒,其结果可能造成学生信息贫困、表达障碍与沟通阻隔,逐渐产生知识鸿沟而被边缘化。相反,更多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媒介依存症,过度沉迷于大众传媒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统统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交际互动而回避现实社会交往。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学校利用媒体本身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八)大众传媒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媒本身并不能完全促进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的提高,更不能单独驱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变革,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提高和模式变革主要依赖于媒介应用策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学校不能只依靠大众传媒这一种手段,而应该把大众传媒与主题教学、任务教学、对比教学、讨论教学、角色扮演、实践教学、以赛促训、日常教学渗透等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结构性、交际性的辅助教学转变为融合性的教学,把传统教学与视听教学、交际教学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多种模式和路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蒋德仁.国际学生评价(PISA)概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Edgar Dale.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M].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1954.

[3]王济军,孟昭宽.融合视角下信息技术促进文化教学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4):19-26.

[4]解庆锋.发挥新媒体优势 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J].科技传播,2009(9):14-16.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6-11-15

山东大学辅仁学校规划项目“中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FR16301301)

温洪泉(1982— ),男,四川平昌人,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传播;于雯(1984— ),女,山东济南人,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跨文化教育;李苒(1981— ),女,山东济南人,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跨文化教育。

G63

A

1008-6390(2017)01-0101-04

猜你喜欢

跨文化媒介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