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语文教研微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2017-03-09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东环路小学
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东环路小学 钟 艳
任何一个微小的创新都可以带来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将“微课”与“互动反馈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尝试将学科统整观念引入,逐步创新教研形式,旨在通过对“微作业”“微课堂”“微课程”的实践研究,完善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和悦课程”体系与内容,探寻适合我校发展的生本教育理念下“和悦课堂”的教学策略,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丰富学生的作业方式,拓宽其思维、眼界和实践空间,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倾力打造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智慧校园”。
一、巧设“微作业”,家校联动共振,探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途径
1.学生的“微作业”
如课前三分钟作业:朗诵、新闻报道、名作欣赏、即兴演讲……;课中的创想画作业、童话故事作业……;课后的读书积累卡,寒暑假还有好书推荐卡、灯具设计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业。
2.教师的“微作业”
基于信息时代对教师的需求,我们在2015年寒假,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初页与小影的制作培训,并将学生的作业、电子小报、读书节作品、各种活动等照片由教师制作成初页、小影作品发布,及时与教师及家长共享。
3.家长的“微作业”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仅靠学校的不够的。我们希望“一个活动,带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带动无数家庭”。虽然,学校的生源并不好,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希望。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努力下,现在已经有部分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照片制作成小影或初页与学校互动分享,一些孩子也逐步学会了自己制作与发布信息。只要有效果,哪怕是微小的,也是一大进步。
这些作业的“微”创新真可谓以“小”见“大”,成功地搭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平台,突破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传统模式,提高了学生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构建了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实践空间,使大家在作业中获得了乐趣、提高了能力、发展了自己。
二、着眼“微课堂”,“微”技术引领,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新变革
1.专家培训,迈步“微”时代,打造精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根据企业管理二八理论,让20%的教师先去实践、去辐射,才能够带来真正的变化。通过《微课概略与制作方法》的培训,意在让语文教师们利用微课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能够开展更精彩的教与学的活动,让拥有尝试并认同这一方式的教师先动起来。鼓励小部分教师制作微课程,但不止步于微课程制作。无论是偶尔操作,回家试试,还是经常录制,都是一次完整的微课程落地的尝试。
2.全员参与,畅享推广“微”技术
在专家团队的倾力打造下,我校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微课,例如鱼峰区青苗杯一等奖课例《桂花雨》、二上《识字一》等微课,形象生动地帮助识记,有效填补了我校在识字教学中的不足。如《识字一》微课设计:“大家好,我是火宝宝,字走红,我在汉字中的位子不一样,写法也不一样呢。你瞧,我在禾字的右边,火字变红:左点底,右撇高,竖撇直,左右两边相关照,禾字火字一样高。哈哈哈哈,我还会变,烟、灯。当我在左边的时候,左点底,右撇高,竖撇直,左右两边相关照,捺变点懂礼貌。”
这样的识字微课,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定期组织使用“微课包”、应用于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微课的校本研修和网上教研,这种动态的技术生成和即时评价的科学有效,让我校的常态课更富有现代气息,更充满生命力,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发“微课程”,拓宽语文课堂的新渠道
(一)开设“和悦”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由于我校进城务工的子女多,生源及家庭条件较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为此,我们开始尝试开设“和悦课程”,让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并体验活动过程,积累习作素材,发掘学生潜能,唤醒学习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校的和悦课程目前分为悦身课程、悦心课程、悦趣课程、悦艺课程等,内容丰富,如七巧板、速叠杯、魔力珠、魔方、多米诺骨牌、三月三特色美食展示、八月十五制作月饼、春天制作风筝、如鲁班锁、四轴飞行器、动漫绘画、开心模仿秀等,打造“东环动漫科技节”“东环剧场”等品牌活动。每次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并积极利用初页、小影、易企秀等技术软件制作活动剪影,或者是利用我校的微信公众平台、QQ、微博等网络资源发布活动作品或文章,真正实现了课程的“微”创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尝试课程统整,拓宽语文的学习渠道, 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1.立足本学科教材,加强教师的课程整合意识,不能简单地做加法与减法,而要把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合理整合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可以根据实际,重新布局谋篇,也可以调整每一课惯有的“整体感知—学习字词—朗读课文—品词析句”的教学程序,通过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甚至是整册书的重新布局、调整,对教材本身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重组,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使课程目标的意识更为强烈。因此,在原有教材分类解读基础上,如何实施“单元统整教学”也成了今后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立足跨学科研究,鼓励不同学科和课程的教师积极参加与相关的课程统整的实践,让每位教师成为课程的实践者
如音乐教师韦屹立执教《静夜思》一课后,便强烈要求语文教师参与团队研修,希望能帮助孩子们感受到歌曲《静夜思》的思乡之情,体会古诗音律与歌曲旋律相结合的美感和古韵新声的表现魅力。为了体会古诗音律与歌曲旋律相结合的美感和古韵新声,我们将吟唱引入音乐课堂,通过听一听吟唱家来演绎的《静夜思》,巧妙地将“吟”“唱”结合,学生在饶有趣味中体会了古诗新韵味,既提升了音乐赏析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当然,“课程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其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提高实效。各学科间的统整点不需要多,面也不需要宽,只要在关键处,在疑难处适当借力,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教材分类解读”到“单元课文统整”,从“语文单向学习”到“学科交互融通”,相信今后的研究还需要在大学区学科专家的引领下,不断纵深发展,让东环小学的语文研究道路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