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过程中,语文教师的多重角色
2017-03-09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孟 禾
Michael Fullan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主要当事人和直接推动者、践行者,是决定改革走向的关键、核心要素。教师在课堂内容方面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高度的自主性,他们对文件、课程的取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每个教师对所教课程、教材的理解和领会都有一定的差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作不同的“改编”。这些都会影响改革的进程。而“课改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那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和转变呢?
一、优质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优质教育教学是教师的永恒追求,它来自理论和实践。此二者是教育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集二者于一身,比翼齐飞。研究是教师不竭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创新、创造的起点,伟大的教育家从来都是潜心思考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语文课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注重学生知、行、情、意全面发展,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得建立在语文教师能力支撑及角色转变的基础之上,从以“讲解为主”到“激疑解惑”为主,由传授知识到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转变,从面向全体到面向个体,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的转变(5)。这些新的要求往往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新的“盲点”和“空白点”,也是新课改的焦点和突破口。同时,每一个语文教学的课题、关节、细节,可大可小、可主可次,无论深浅、不管难易,都可成为教师研究的对象。有研究才有新发现、新主张,才可生成教育智慧、凝聚教育思想。
一切教学思想,最终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每一处教学细节中,那么,课改才能真正受惠于学生,课改的意义和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课改的落实,始终伴随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传授正在逐渐退出,更重要的是积累个性教育实践的见解和创意”,并用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个人的教育经验和见解的释放,就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者教学风格。教师的发展,就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的历程,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砥砺的综合塑造下,逐渐成长为千千万万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优质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目标,也同时随之达成。
二、精品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精品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开发,首先应该具备其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选择和运用,课程的改进、调整、计划、设计和发展。语文学科有广阔的外延和精深的内涵,都为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和可能,但开发不等于任意泛滥,漫无边际,应紧扣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本着有利学生学习与发展之目的,适时、适可、适当地作补充与拓展,剪裁与整合。师生、教材、教学资源、信息化技术等教育领域内,一切因素的多元整合、互联互通、发挥叠加效应,助益于学生学习,都考验着教师角色的扮演和责任的担当,都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把开发的课程科学、完美地融入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成长。精品课程的打造,是一个艰巨而卓越的挑战性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教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学过程的优化重组,教师教法的创新,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观念的创生,教学技术、设备的支撑;学校教育环境的塑造和教研氛围的营建……宏大而精微,看似相对独立,实则统一而粘连,唇齿相依。因此,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在学校全面统筹、总体布局下,主动成长,积极研究,成为精品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高效课堂是课改的聚焦点。高效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思维,高效率、高品质达成学习目标的课堂,高质量、低消耗、轻负担、全纬度是其主要特征。教师的“组织和策划”,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学习方式的运作,学习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编排,课后知识的强化和巩固,知情意趣的综合生成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统观全局,运筹帷幄,这是教师课堂统帅的角色。
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做出新的突破和改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扶者、合作者以及引领者,由重知识传授到重方法指引,激趣设疑,启迪诱发。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会学生应用,让学生自己去应用。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是主导,学生一定是主体,教师一定要引导得好——适时、得法,火候恰到好处;学生一定要学得好——主动积极、高效深入,收获与日俱增。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套路,教师由“独白者”变为“对话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多向、互动的高质量的教学对话;同时,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独立学习、群体学习、互助学习,呈现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和氛围,甚至变成学生之间,学习比拼的竞赛场、角斗场。高效课堂一定暗合语文新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学习,个性学习,探索适合学生个体的高效学习模式。其实,每一处教学细节的转变,说到底,都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高效课堂教学组织者和策划者的角色定位,硬性厘定了语文教师课改的作为和追求。
四、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和帮扶者
教师角色转变,是对课改的积极响应。课改重新界定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同时,以学定教,以学评教。教师不再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育也不能靠“猛灌”“猛塞”,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扶者,引导学生学,带领学生学;在学生困惑的地方,可通过合作、探究、启发、指导等方式,协助学生学。“为教而教”已成为过去,“以学定教”才是正道,“为学而教”才是正体,“教是为了不教”才是目的。教师这一转变,连接着教与学的两端,打通了新课改的关键命脉。
教师可以是学习伙伴,可以是学习的协作者,可以是倾听者;可以评价、激励,可以帮助、提升;可以激疑生惑,可以指点迷津。语文教师的促进和帮扶,其实重在培养和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呵护语文学习的兴趣、热情,鼓足语文学习的毅力、勇气,体验语文学习的成就、快乐。如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才更强,学习才更高效、更具力量。
五、学生精神成长的唤醒者和引领者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厚重的人类文化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适时、恰当地引领学生体悟、体味、熏陶、浸染中国文化,借以唤醒学生生命意识、道德情怀。能做得润物无声,杂然无形,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屈原身逢乱世,至死独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操守;杜甫壮志难酬,亦然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太白飘逸狂放,仰天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率直;范仲淹仕途坎坷,却始终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司马迁隐忍苟活,忍辱负重,《史记》名垂青史;李时珍涉水攀岩,尝遍百草,《本草纲目》造福后世;曹雪芹半世悲苦,以血泪作书,《红楼梦》横空出世;贝多芬失明失聪,扼命运咽喉,《命运交响曲》振聋发聩……古今中外,哲人圣贤,或至草根平民,其人其事其理;天下万事,或大或小,获重或轻,都入高中语文,总给人智慧的启迪,精神的鼓舞,人格的熏染,润泽着学生智慧与精神的成长,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和唤醒。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用精神塑造精神,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灵魂去影响学生的灵魂,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极致,也是教师的极致。
社会多元发展,对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加多元、更加专业和精细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关乎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洞察与理解,关乎语文学科的战略定位与认识,关乎教师对自己人生价值与教育追求的思考、抉择,关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关乎学校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关乎学生个性化发展,关乎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角色决定作为,角色决定方向,角色也将决定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