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017-03-09广东省信宜市大成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信宜市大成镇中心小学 冯 秀
朗读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观察学生朗读的现状
一是读得不正确。发音不准,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不清楚,不准确;总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不准确;停顿断句不恰当。
二是读得不流利。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不够顺畅,吐字不清晰;声音不洪亮,有指读、顿读的现象。
三是读得没有感情。唱读、拖音严重。
四是还未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坐姿不端,站姿不正,仪态不够自然,语速过快等朗读技能水平不高。
五是朗读的时间和机会较少,朗读的形式单一。
二、正确解读“朗读能力”,及时调整指导朗读的策略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为了达到朗读的这三点要求,以下是我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立足课堂教学,落实朗读指导,达成教学目标
我参加教研活动听课时,经常会听到授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完成思考练习。”的要求,这看似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灵活选择朗读方法,有时学生还真的无所适从,究竟该选哪种朗读方法呢?而哪种方法最利于课堂学习目标达的成呢?显然,教师忽视了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在以读为根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安排学生的朗读应有具体的目标,每个环节要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才能让朗读更高效 ,目标达成更轻松!
那么,我们安排学生进行自由读,齐声朗读等,可以考虑让学生达到哪些目标呢?
一是在初读课文环节安排朗读,读出声,读响亮。达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都通,不添字、不漏字、不跳读、不回读的要求。 在自主练习的基础上 ,进行同桌、小组、全班性的展示与矫正,最终读正确。
二是在品析某一片段或段落之后安排朗读,达到用恰当的语音、语调、停顿、语气,自然地表达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不娇柔造作。可以通过个别示范,抽查检测,教师示范引领,同伴互助比赛,全班齐声朗读的方式进行反馈,把课文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三是课文中有不同的人物或其他角色对话的, 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训练,达到读出角色的语气,体会角色的情感,内心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分组进行训练,全体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倾听和朗读的机会。在小组练习的基础上,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指导,使朗读入情入境!
四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二)重视早读的朗读训练
早读又叫晨读,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于学校,不论是从历史的发展还是现实的今天来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重视早读的朗读训练,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早读就是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的。
一是朗读复习旧知。早读,教师应对时间做合理分配,选好早读负责人,每天必须明确早读任务。老师进班辅导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语音、语调、课文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二是早读,预习新知。课前的预习任务大多是在课外完成的,但是对课文的朗读往往只有在早读中才能真正落实。课文读熟了,课堂上自然学得轻松愉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指导学生高效背诵。为了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可采用多种形式背诵,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读书,背诵。第一,限时背诵。老师给10分钟的时间,看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先背完,准确无误。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都想争第一,朗读的气氛就活跃了,读书就是有趣的事情了。第二,小组比赛,团结就是力量,看哪一个小组互相帮助,最先集体背过,设立小组奖。第三,男女生pk赛,设立“好记星”奖项,比比男女生的记忆能力,背诵的流利程度和情感的表达,通过比赛鼓励背诵,让背诵不再被动枯燥,朗读能力在背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朗读能力的提高还离不开良好的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课内外尽量用普通话和家人、同学、老师交流,让说普通话成为习惯。
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农村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