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
2017-03-09田玉生
田玉生
范县黄河河务局
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
田玉生
范县黄河河务局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探索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取的既能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又能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和良性发展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生态水利是将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最终实现人口、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探讨
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与时代发展步调保持一致,满足用水需求,并且也会对生态平衡发展维持起到相应推动作用,遏制植物退化现象和河流断流现象以及水生物锐减现象出现,不断调整与改善生态系统,使其达成良胜循环运转模式。水土流失状况和植被破坏状况以及生态失衡状况频发,上述状况出现均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造成恶劣影响,生态发展得以稳定,那么社会可持续发展才会愈加顺畅。应该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安排,考虑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排水分区及河道流域为单位进行集中连片的整体建设,同时力争每年各类型设施均有项目开工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会在河道治理有所帮助,人和水土要素均被纳人到考虑范畴内,以自然化方法和多样化方法为主,日渐丰富河道治理能力,助力河道治理事业长足发展。
2 、生态水利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安全性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经济性体现在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2.2 空间异质性原则
打破传统水利工程对河道的渠道化和非连续化,利用横向及纵向的自然地貌提供更多生存空间,修复生物多样性;
2.3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自设计功能体现为生态系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分布,经过食物链的时间发展使其自身具有可持续性;
2.4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尺度越大,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越高,整体性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而言,而不是单一的物种;
2.5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是自然演变的动态系统,它不会按照某一设定的目标而发展,它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功能,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就决定了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反馈调整式设计。
3 、当下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3.1 人为改变河流的多样化
在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形态,人为的对河流进行改造,导致河流原有布局改变,河流自身形成的局部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比如湿地消失,水产资源的日益匮乏。河流的生态性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人类的改造活动难以在短期内有效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会受到一定程度损害。
3.2 对流域内环境的影响
河流在流域内形成局部小环境,各要素在其中呈现良性循环,人为活动改变了原有循环模式。同时在河流开发之后,没有重视到生物种群恢复工作,流域内的浅滩以及湿地在经济利益的作用下被现代化设施所替代,对于水循环形成了障碍。
4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 生态护坡
根据河道的施工作业特征、功能及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质条件制定河道护坡方案。同时,结合河道的植被调查成果,在充分考虑生态平衡性要求的前提下,将整个河道分成三大区域,分别为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然后再根据不同分区的要求采取适宜的生态护坡方式。
4.2 河道断面处预留生长空间
将排涝与泄洪作为根本目标,结合河道景观的优化作用,为营造更高水平的城市整体建立一个具备软性特征的休闲与游憩空间,如结合使用河道水体和自然景观等。另外,为使河道具备更佳的自然风情,必须要从生物多样性恢复角度入手,采取亲水平台设置等手段,在维持水量平衡的基础上,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赋予河道更强的生命力。
4.3 河道污染治理
湿地对于污染的控制有明显的作用与效果,并且还能调节小范围气候,利于各类动植物生长栖息。所以可采用人工湿地等方法对河道水体生态进行修复,并通过合理的转化或转移,达到最佳的污染处理效果。同时,还可以在充分结合水环境空间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水体特性进行造景,如基于湿地的生态水利河岸,使得原本处在静止状态的自然水体具有生命力,给人以自然、轻松和快乐之感。
4.4 亲水空间建立
河道的生态治理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及和谐发展等基本原则。对此,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在不影响河道滞洪的前提下,大力建设亲水空间,从而使河道水体景观和城市景观相呼应。另外还要做好河道的旅游业开发,充分发挥河道功能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5 清淤
水利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洪,河流在人为开发过程需要定期的进行清理工作,清理工作要从生态角度进行考虑,如对淤泥的处理。水下作业会对水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
4.6 退化河带恢复
河带是指河床高低水位之间的部分,包括被淹没的河床以及新生的滩涂。恢复工作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是生物恢复,人为的引进相关物种,并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手段,促进种群的发展。其次是环境恢复,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植被对局部环境进行改善,提高环境的稳定性。
总而言之,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是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满足基本用水的基础之上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河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生态水利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水资源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将经济效与生态效益二者有机统一。
[1]孙巍,刘明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相关理论探讨[J].吉林水利,2016,02:4-6+56.
[2]李飒,刘晓平.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研究[J].低碳世界,2016,06:97-98.
[3]陈求稳.生态水力学及其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模拟调控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16,03:413-423.
[4]林永俊.推进生态水利建设有效措施探讨[J].陕西水利,2016,02:170-171.
[5]姜艳丽,李晓燕,常明.生态水利工程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J].科技传播,2016,14:13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