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语境下的妇女影响研究
——以河北于家村为例

2017-03-09张晓燕沈和江高艳红韩瑞玲

环球市场 2017年33期
关键词:家村妇女村庄

张晓燕 路 紫 沈和江 高艳红 韩瑞玲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系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二十余年来成果丰硕。在宏观政策层面,201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引入“旅游+”模式,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标志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大消费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撑。在旅游实践领域,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完善,从农家乐到田园综合体,从民宿到特色小镇,旅游内容不断升级换代,旅游链条日益延长,各地根据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势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并与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成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旅游研究领域,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视角、研究深度和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深化和创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与机制、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多个角度。

乡村妇女作为乡村旅游中的一支活跃力量,在各地乡村旅游活动中都有突出表现。旅游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到乡村妇女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生计变迁。比如阳朔西街的月亮妈妈[1],从普通乡村妇女逐渐成长为旅游精英的过程极具代表意义。文献中有关旅游活动与乡村妇女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本文以河北于家石头村为例,阐述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乡村妇女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佐证。

二、研究区域概况

于家村位于太行山东部山区,距省会石家庄约50公里,距井陉县城约20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聚居而成的典型北方村落。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25代,至今形成了一个拥有430余户,1300余人口的石头村(村委会提供数据)。村庄发展脉络清楚,有记载完整的于氏族谱和定期组织祭拜活动的于家宗祠。建筑结构规整,特色鲜明。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用当地特有的石材修建了三百多座四合院,上千间石屋,以及数百个街道、井窖、石碑等石质建筑。以清凉阁为主要标志,整个村落俨然一座天然石头博物馆。村庄还保留有6座戏台供有300多年历史的晋剧演出使用,年节时社戏、庙会活动内容丰富。于家村集中展示了文物古迹、民间建筑、民俗艺术和宗族谱系等景观和理念之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石家庄周边知名度较高的文化遗产型村落,也是河北省重点推出的民俗古村落之一。村庄的营造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物尽其用、生态环保的理念。

三、于家村的旅游发展历程

于家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没有厂矿企业。旅游开发前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村里有耕地24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常见作物,自然条件落后,产值低,收入勉强解决温饱。2002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谋生手段除了种地,就是出外打工贴补家用。村民的回忆是“以前村里没有公路,也不通车。每天都要用扁担挑着一担担肥料往地里运,晚上还得把庄稼往家里扛。无论阴天下雨还是太阳晒,没有一天间断,苦啊”(村民YXS访谈,2016-07-12)

于家村引起外界的关注始于1998年6月民俗专家的考察和大力推介。随后当地政府和村干部渐渐意识到村庄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展了一系列村史整理和挖掘工作,修建了石头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旅游活动正式开始于1999年五一,至今已经18年。近五年来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获得“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考察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众多称号,并成为多部影视剧的拍摄点。

旅游开发给于家村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村里逐渐出现了农家乐、小超市、小商店等服务游客和当地人的设施,村庄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村民除了靠天吃饭和外出打工外,还可以通过门票收入、导游讲解、提供餐饮住宿等方式参与旅游业。村民的就业机会有所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村庄的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2016年该村仅门票收入就达到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3元。(村委会提供数据)

乡村旅游开发为于家村注入了活力,将乡村内生的发展需求和求变心理与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不谋而合,是引发乡村社区变迁的催化剂。乡村妇女基于性别和体能等方面的优势,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因与方式

根据笔者于2016年2月10日至12日进行的实地访谈,于家村妇女参与旅游活动的动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因素是为了开辟收入来源渠道,获取直接经济利益,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于家村现有五个村庄导游,均为女性,一天基本工资20元,讲解一次能收入8元钱。村里有8家常设农家院,二十余家临时农家院,旺季时经常爆满。生意最火的农家院去年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2014年仅除夕一天,村民于桃庭的“农家乐”就接待了游客200多人次,纯收入高达2000多元。走地鸡、土鸡蛋、野菜等土特产成为畅销产品,价格迅速抬升。妇女通过开办农家院、制作农家饭、售卖手工艺品和土特产获得了高出种地几倍的经济收入。而且旅游活动的劳动强度远远低于农业劳动,适合女性从事。村里开设的小商店小超市等,也主要是由各家的女性负责日常经营,男性负责进货送货,这样的分工给女性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时间空间和工作机会。

妇女参与旅游活动的客观因素是,乡村旅游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将农家院落、乡村生活场景和乡村风貌等妇女的日常劳作和生活情境与旅游产品有机结合,给乡村女性参与旅游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女性的性格优势比如待人热情,细心周到,善于沟通交流等,本身就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便利。客观上操持家务、做农家饭、管理农田和果园、做手工、卖山货等多为妇女的生活日常。旅游活动将传统乡间劳作转化为旅游产品,使乡村妇女自然而然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经营者和受益者。

四、旅游开发对乡村妇女产生的影响

旅游开发是乡村脱贫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开发对于家村妇女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妇女的生计方式由农业向非农就业为主转化

于家村妇女的传统生计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在田间地头赚取生活所需。改革开放后有部分妇女跟随家庭选择到不远处的省会城市或者附近的企业打工赚钱。虽然收入有所提升,但是也造成了孤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旅游开发帮助乡村妇女实现了在家就业,离土不离乡。既方便照顾家庭成员,又能实现收入的大幅增加。化解了就业与收入之间的矛盾。村里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妇女人数减少,旅游收入在妇女的收入中开始占有较大比重。实地调研中有90%的妇女支持开办农家院或者售卖土特产,体现出妇女参与旅游活动的意愿强烈。86%的妇女对自己参与旅游业所获得的收入感到满意。乡村旅游帮助妇女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经济的飞跃和从无偿劳动到有偿劳动的飞跃。

2.妇女的活动空间由后台转向前台,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家庭领域走向公众领域

在传统的乡村生活中,女性是主内的,通常不参与交际应酬等涉外事务,主要活动范围就是自家院落和农田,主要职责就是养儿育女和照顾老人。狭小的活动领域极大限制了妇女的全面发展。旅游业为乡村妇女打开了一扇通往公众领域的大门,将她们从自家后院引领到旅游服务的“舞台”上,成为了主角和明星。妇女们参与社会事务和经济生活的能力得到极大释放,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家户领域,交往空间不再局限于家庭、亲友和邻居,而是与游客、导游、地方政府以及旅游公司等各种类型的人和机构建立了更直接紧密的联系。妇女们做的农家饭成为游客们追捧和传颂的村庄标志产品,妇女们的村庄导游讲解以平实质朴真实可信而得到游客的认可。在与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妇女的思想意识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接受新鲜事务和信息的能力迅速提高。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

3.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显著提高

女性受教育状况在于家村旅游开发前并不乐观,主要是受制于落后的经济水平和传统封闭思想。农村女性受教育机会较少,受教育水平偏低。实地调查中发现,村庄里40岁以上的女性,85%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旅游开发使村民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纷纷把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女童也享有与男童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女性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也有所提高。实地调研中有85%的村民认同将家中的适龄女童送去上学。87%的村民认为学习普通话和外语很重要。

4.老年妇女的生计水平和生活状态明显提升

于家村距离省会较近。以前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小。村庄不可阻挡的呈现出衰落趋势。村庄里的老年妇女由于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完善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在经济上多依赖于子女,生活上由于与晚辈缺少交流而显得十分孤独寂寞,生活质量不高。旅游开发后,村里渐渐恢复了人气和活力。于家村的部分老年妇女也积极投入到旅游业中,笔者实地调研中发现村里有一户农家院是由82岁的霍大妈操持的窑洞式住宿,很受游客欢迎。其余几家农家院的经营者和参与者也主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经营农家院让老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经济上都找到了寄托,收入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贴补儿女。经济收入的提高也提升了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调查中发现村里85%的妇女在家中掌握经济大权。80%的妇女在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方面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发言权。妻子的意见逐渐受到家庭的重视和认可。

5.妇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得以提升

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家族观念、地方感、民族文化认同感、社区满意等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同。[2]石头村点石成金的旅游发展思路和迅猛的发展势头让村民意识到了村庄的自身价值所在。村民开始重新认识和补充完善村庄历史、典故、民俗活动和宗族谱系等资料。保护古村落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村民改变自来水入户方式以保护石头街道原貌。在村里建了8个垃圾点,将门前“三包”写入村规民约,垃圾清运由村里统一招标,生活污水通过社会化模式解决。社火、井陉拉花、晋剧等传统民间艺术逐渐恢复。8个传统庙会被保留下来。于氏宗祠每年正月祭祖是全村参与度最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激发了游客的出游兴趣。2016年春节,于家村的游客接待量累计达到3000余人次,门票一张20元,门票收入最多一天达到5000多元。于家村妇女在从事导游讲解、制作特色农家菜、参与民间艺术表演等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为传播地方文化做出了贡献,坚定了文化自信,培养了文化自觉意识。正如村庄导游郝雪端所说“虽然做导游跟外出打工比收入不算多,好处是在本村工作,顾家方便,而且给远道来的外地游客讲解村庄历史有种自豪感。(访谈资料,2016-10-11)

五、结语

于家村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虽然已有18年历史,但从妇女的参与人数、参与规模和参与方式等方面看,仍处于初步参与阶段。未来于家村的旅游开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力度吸引外部资金,完善旅游发展体制。同时通过片区化打造形成合力,注重旅游的体验性和展示性。妇女在乡村旅游体验经济的塑造过程中无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深远的影响。

于家村旅游开发在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游客的大规模涌入冲击着乡村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在高位文化与低位文化的碰撞中,传统文化商品化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同化或变异。部分农村女性受教育不多,文化素质不高。在与游客接触中容易产生盲从心态,受其价值观和道德观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调研观察和探讨。

[1]吴其付.从普通村民到社区精英的典型个案-以阳朔“月亮妈妈”为例[J].旅游学刊.2007(7)

[2]杜忠潮.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与妇女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猜你喜欢

家村妇女村庄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我的小村庄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村庄,你好
袁家村的致富密码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当代妇女的工作
村庄在哪里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