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改革探析
2017-03-09史震雷
史震雷
衢州学院
创新教育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改革探析
史震雷
衢州学院
由精英化推广到大众化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管理对象的日趋复杂化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的要求,使机遇和挑战并存于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来进行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工作,各个团体和个人要积极的去参与进来,使教学管理体系不断的得到改进并得到完善,培养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的创新型的人才,使我国的现代化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
创新;教育;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
引言:
社会生产及服务所需要的大量的技术型的人才都是由高等院校所提供的。学校在教育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了使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全面的、综合型能力较强的人才,使得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得到有效的推动。
一、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1 过于行政化的教学管理
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两方面都属于教学管理的主要的内容,对管理内容比较侧重的是学术管理的突出特征,它的完成主要是得依靠老师,自由性、科学性以及探索性是其主要的特点。对管理机制比较侧重的是行政管理,日常行政事务之中的表现是其主要的体现,可以合理的利用职权指挥和协调学术工作的是行政管理。但由于高校内部中两者的运作是非常的不协调的,学术过于行政化的情况才能够得以形成。
1.2 不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
逐年扩招是目前地方高等院校中的最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大众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性。教学管理中选课安排的过于的单一无味,以及教学方式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方式,创新教育下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符合;不够健全的信息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信息反馈网络,使得学生反馈的教学情况教学处不能够及时的收集到,不能从本质上明显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形成了协调性较差的教学管理系统。
1.3 缺乏高职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的教育本科教育以及中专教育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本科教育模式、中专教育模式相比必定要有所突破,高等院校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分析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发现,高等院校的学生的管理模式和自身的教育特色没有进行很好的进行结合,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没有很好的得到发挥,有效的管理没有很好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比较低,但是和中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则要远远高于他们,所以对管理模式的照搬它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1.4 侧重制度化、忽视人性化的学生管理
对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是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但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创新性、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意识超前的学生是其管理的对象,所以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以制度化管理为主,人性化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学校内形成。
二、创新教育下教学管理改革的意义
随着普及化的教育以及地方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为了更好的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高校必须对教学管理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科学合理的方法一定要制定出来,才能实现由挑战向机遇的转变。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严重缺失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的缓慢,并且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在放缓。我国的高层次人才是非常的稀缺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的数量严重的不足,并且质量十分欠佳,这个才是是最严重的,使得我国的发展过程面临了众多的困难与阻碍,使我国与相较于发达国家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望尘莫及,并且在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下风,使得我国科研成果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受到了影响。为了使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得到满足,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一定要提升。
三、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
3.1 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保障是教学管理的实施,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宗旨是培养人才。教学管理的良好的运营环境是由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所创造的。为了使科学制度的目标得以达到,必须站在地方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的角度,与管理学理论进行充分的结合,教学管理制度一定要制定,同时,与其他高校做好经验交流,优点要借鉴。总结与反思老师要做好,而且学生组成的信息反馈网络的构建要加强,准确把脉日常教学计划。
3.2 对教育管理途径方法与载体进行创新
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传统说服教育与集中学习管理的方式与时代的要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因此高等院校应对管理途径进行创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得到激发,党员挂牌体制要推行,其他学生要在带动下认真学习,校风校纪要自觉遵守,学校要具备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信息沟通的促进要通过科学的网络技术来实现。通过专业的网站使得网络教育管理具备更高的效率和水平,使得高职学生对新型学习模式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使得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3.3 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我们在培养创新人才时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得以孕育的良好先决条件,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发挥的社会政治条件能够很好的建立,同时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另外,学校对于文化交流的环境应该更加的努力去创造,不个体的活动不能很好的去阐释人的一切的活动,社会的互动方面是其更好的体现。社会会影响个人的活动反映,内在以及外都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制约。
四、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目前在高速的发展,创新教育的实施促进了精神层面的进步和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所以我们要依托目前的创新型的教育体制,使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得到很好的培养,使社会的良好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推动。
[1]文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沈文.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4,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