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2017-03-09张鹏振

关键词:课程目标通识课程体系

张鹏振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公共基础课部,湖北 武汉 430205)

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张鹏振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公共基础课部,湖北 武汉 430205)

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质量普遍不够高.为使通识教育走上正轨,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的通识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建构伊始,当有设计,设计该体系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以目标为导向;其二,以学生为主体;其三,以人文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还须确保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特色性和可行性.

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通识课程体系是指相对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若干相互联系的通识课程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开放系统.通识课程虽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但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实施条件等方面与专业教育有诸多不同,若不自成体系则无法完成课程使命[1].客观地说,因为建校历史一般不长,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加上通识理念模糊,绝大部分应用技术型高校并未认真构建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地位附庸化,课程目标降格化,课程设置随意化,课程组合拼盘化,课程内容芜杂化,教学进程无序化,教学时间边缘化,学生选课功利化,种种乱象,普遍存在.虽然每学期通识课程照开不误,但这种“糊涂籽打糊涂油”的教学收效甚微,有的课程几近形同虚设,教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获得感,沦为时间、精力、资源的无端空耗.合理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落实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关键和当务之急,这项工作既是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2].构建通识课程体系是一个大话题,本文拟从设计原则角度谈几点看法.

1 以目标为导向

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务必以清晰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更须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否则,体系设计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方向,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通识教育目标的两个维度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三个层级是:总体目标—课程目标—子项目标.

1.1总体目标——实施通识教育的指南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真正的人”,即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成为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3].“真正的人”,细而言之,当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完整的人(或曰“全人”),即相对完美和完善的人——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是只懂专业的“技术人”“职业人”“机器人”“半人”;其二,必须是有教养的人,即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拥有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正直善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对道德和伦理问题能作出智慧的判断和道德的抉择[4];其三,必须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即为具备健全人格、健康体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守法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现代社会中合格的“公民”,能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人才”.“提高文化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格公民”,已成为当今国内大学共同的通识教育目标,这个目标首先是培养具备公民素质的“人”,其次才是培养“人才”,再次才是培养“专业人才”[5].通识教育总体目标是主导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资源,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案,形成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既树,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才有明确的方向可言.

1.2课程目标——通达总体目标的桥梁

通识课程所反映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养,课程目标既是通识教育目标的坚实基础,又是通达通识教育总体目标的桥梁.课程目标可谓通识课程体系的关键点,它既是课程体系科学构建的依据,也是课程相互关联、形成整体的依据[1],它决定着课程体系设计及实施的各个方面,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对每门课程的分目标起指导作用.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只有确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向才能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才能落实,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才有准则[6].完整、明确的通识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为要旨,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齐头并举.通识课程要遵循“文理渗透”原则,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教育,使他们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广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平衡的知识结构;通识课程要遵循“知行合一”原则,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训练,使他们具有全面的自我学习能力、成熟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通识课程要遵循“德才双修”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使他们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形成完善的人格结构.课程目标确立,通达总体目标的桥梁才算架起.

1.3子项目标——支撑课程目标的柱石

欲使通识课程目标更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务必对通识课程目标做细化分解.通识课程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子项目标:一是知识结构目标,这是通识教育的首要目标,通识课程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体悟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社会精神实质,理解人类、社会、自然之间关系历史嬗变的基本规律[7];掌握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学科重要概念、理论思想和方法;获得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二是能力结构目标,这是通识教育的关键目标,通识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知识拓展能力,即能够突破专业局限,改变思维惯性,敏于发现,勤于探索,多向延伸,触类旁通,不断涉足于其他未知知识领域的能力;创新能力,即敢于冲破固有的思维和观念的束缚,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8].三是人格结构目标,这是通识课程最为重要的目标,通识课程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获得一个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公民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主体意识和伦理性意识[9];形成理解宽容的人文情怀,练就儒雅持重的行为风范,养成脱俗高尚的生活情趣[10],实现生命意义的超越升华.子项目标稳固,课程目标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总体目标、课程目标、子项目标是血脉相连、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就建筑在对这三级目标完整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不把握总体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就难以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根本精神;不把握课程目标,体系的课程设置就难以全面承载通识教育的重大使命;不把握子项目标,体系的诸多板块就难以真正形成通识教育的强劲合力.目标之于通识课程体系,不啻性命之根、灵魂之本!

2 以学生为主体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受教育者对于知识自觉、自主的追求,突出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地位,将教学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通识教育应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程体系设计应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点,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课程体系的构建便失去现实的基础,流于无的放矢或沙上建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从下面三个角度加以关注:

2.1关注每个人的发展

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而不只是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人”意即一个都不能放弃.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要做到三个“必须”.其一,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就是要直面生源整体文化素质偏差的现实,不能一厢情愿地、超强理想化地去设计.体系标准如果过于“阳春白雪”,那在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把相当一部分学生排斥于通识教育之外.因为要达到体系规定的要求,对于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于是对那些内容艰深的通识课程“敬而远之”,或是选者寥寥,或是无人问津,结果无疑与关注每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其二,必须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本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必须放弃整体思维方式,放弃“一刀切”的方案,避免把学生视为抽象化和模式化的“求知团块”,视为没有个性的、规格统一的“知识容器”.设计通识教育体系之前,相关参与设计体系者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了解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关注每个学生生存、发展和完善,作为动笔拟写课程体系文本的前提.其三,必须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纳入体系的通识课程总量不能太少,总量过少势必导致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狭小;同时要注意通识课程的必修课不能太多,必修课太多无异于部分剥夺或全然剥夺了学生自由选修的权利.通识课程总量若在120门左右,每个课程板块内的必修课若不超过2门,则可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适应度和按兴趣、需求选课的自由度.

2.2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断为基本理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要达到三个“促成”.其一,要促成学生知识发展全面,注重知识整合,整合自然、人文、社科、思维等各个领域多种多样的知识,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使学生吸取人类多种文化精华,拥有尽可能博大精深的知识容量.注重知识融通,打破学科藩篱,强调学科交叉,贯通百科知识,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而且能透彻了解、融会贯通,在知识运用和实践过程中闻一知十、成功拓展.其二,要促成学生能力发展全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和组织[6],通识教育更当如此,要紧扣这“四大支柱”,设计出多种学用结合模式,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尊重、包容、理解与甄别多元价值体系,并能作出理性选择;能成功地进行知识迁移,将理论知识精准地用之于客观实践;能拥有出色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而成功地融入社会;任何条件下能落地生根、逢凶化吉,享受生命意趣,实现生命价值.其三,要促成学生素质发展全面,除了前面提到过硬的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素质、合格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强的自我发展素质、起码的创造思维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素质发展全面,在体系设计时要明确提出硬性的素质提升要求,使学生逐渐将要求变成习惯,将习惯升华为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都能发展全面,庶几可称“全面发展”.

2.3关注人的持续发展

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人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会对人今后持久、和谐、全面的发展造成损害的发展,其实质是要保证人的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发展[11].在设计通识课程体系时关注人的持续发展,至少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理念的变革与提升.过去有一个口号,叫做“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劳动”,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应当把这个口号改为“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由“劳动”变为“发展”,不是简单的词语代换,而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提升,“发展”更贴近人的生命本质,更突出了通识教育的终极意义.可持续发展的人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力和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质,理念变革提升势必先行.二是目光的前瞻与开放.设计通识课程体系,不要只着眼于当前的社会需求,着眼于从特定时间、领域灌输多少知识,着眼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着眼于社会发展的趋向、教育发展的趋向和学生发展的趋向,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课程的选择和教学的实施必须尊重学生未来的经验[12],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与文化、伦理与价值、科学方法与思维方式、文学与艺术等基础性、综合性课程,应多多益善地纳入到通识课程体系中来,这些课程内容具有能长期发挥作用的潜在力量,可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再择业提供智能储备.三是理智的教育与训练.真正的教育就是人的理智的教育与训练,它应当使学生通过理智的训练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在活动中去学习,去适应现实的世界[13].西方永恒主义学派指责实用主义教育只注重眼前得失和学生对现实的一味适应,而提倡“永恒的学习”,学习“理智的遗产”——古典名著,掌握适应世界永恒的真理和具有永久重要性的普遍规律,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培养学生理智的能力,成为不仅能够适应世界,还能够创造世界的人.在设计通识课程体系时,我们对永恒主义学派正确的主张应该有所取法.

3 以人文为核心

3.1从通识教育涵盖的领域看,人文教育应居核心位置

通识教育由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思维科学教育等交汇融合、共同构成.在这几个组合板块中,人文教育板块无疑最重要,没有任何其他学科教育的核心精神与通识教育如此接近.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注点是重合的,那就是一个“人”字,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个体人的发展.人文性是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旨在培养胸怀广阔、志存高远、充满智慧、品格完善,具有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健全人;而人文教育实质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4].如果说以“人”为圆心,那么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就构成了一组无形的同心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进行的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14],通识教育目标主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也可以这样说,通识教育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人文教育.诚然,在概念内涵层次、课程覆盖范围、课程内容蕴含、达成培养目标上,通识教育比人文教育复杂、宽广、丰富、高远得多.但同其他学科教育相比,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差异无疑是最小的,在通识教育全景式框架中的核心位置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只有坚持人文教育,才能更好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之,离开了人文精神的引导,离开了对人文教育的强化与关注,通识教育就会缺乏时代精神的依据,同时丧失现实感召力[4].客观事实也充分证明,通识教育的核心位置非人文教育莫属.美籍华人学者徐贲在一本书中介绍,在他所任教的大学里,人文教育的所有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修的,其他的通识课程则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一定范围内选修[15].哈佛大学人文课程的总和在总课程量中所占比例为59.1%,超过半数.这种教学处理方式在美国肯定不是个案,这个搞了百余年通识教育的国度,人文教育理所当然地稳居于核心地位[16].有鉴于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设计通识课程体系时,务必重视对学生人文传统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将人文教育真正放在通识教育的核心位置.

3.2从两大类别教育的关系看,人文教育应占主导地位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两大类别.这两类教育是相异的,科学教育关注客体——自然规律、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人文教育关注主体——人类本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传授长期积淀的文化成果为主要内容.科学精神强调实证性、功利性等,追求的是“真”;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偏重的是“善”“美”[17].科学教育旨在拓展人们的认识领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人文教育旨在促成人们自身的心性完善和道德精神的提升.尽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知识、精神、功能等层面上有其不同,但两者并非对立的观念,其关系是相互渗透、互相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18],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而离开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也是一种残缺的科学教育[19].人类欲求生存与发展,欲求培养“整全的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须协调统一,两者走向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未来高教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融合?是不分轻重还是一主一次?笔者认为,至少在近期应该以人文教育为主导.这不仅仅因为我国高等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情况积重难返,要卓有成效地改变这一局面必须矫枉过正,必须突出人文教育.更内在的原因是:人文教育是“道”的教育,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性的完善,还深刻影响着科学创造的灵性,人文的美唤起科学美,唤起人对科学美的追求.科学教育是“器”的教育,科学是把“双刃剑”,唯有人文情怀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藩篱,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规范,科学往往就会走向“异化”,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20].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特别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否则,人就会在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纷纷异化,乃至丧失人性.人文教育有着科学教育所不具有的功能,可以有效缓解高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设计通识课程体系时,必须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其占据通识教育的主导地位.

3.3从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看,人文教育应当列为重点

有人曾将我国高等教育归纳为“五重五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品质,重能力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21].这种狭隘和片面的教育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杨叔子语)[22].重点大学学生尚且如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更是等而下之,“精”打折扣,“荒”则翻倍.大部分受教育者缺乏作为大学生应该起码具备的人文知识、文艺修养、写作水平,知道老庄、周易的寥寥无几,读过红楼、西厢的绝无仅有,读过史记、汉书的百中无一,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者比比皆是,对人文常识张冠李戴者屡见不鲜,写日常短文错字连篇者不可胜数.此类学校生源的文化素质本来就差,而学校一味强调以专业为导向,该补的教育不补,该上的课程不上,不少高校除了保留住教育部硬性规定的“两课”、外语、体育之外,诸如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一律“斩尽杀绝”,即使“刀下留情”,也不过将它们统统降格为选修课而已.如此这般,学生不“荒”个一塌糊涂才是怪事.教育部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已历多年,然而,不少应用技术型高校依然我行我素、消极应对,时至今日仍未有改观.没有人文精神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是大学精神与文化内涵丧失的重要诱因.面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面对触目惊心的大面积“人文偏瘫”,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本着向学生负责,向社会负责,向未来负责的宗旨,以“洪荒之力”恶补人文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不仅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而且是实现其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没有了人文教育也就没有了一切[16].通识课程体系设计,要着力突出人文教育这个毋庸置疑的重点,以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锻炼学生的人文能力,铸就学生的人文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精密筹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学校整体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拿出真正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体系文本,除了遵循“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人文为核心”三大原则外,在技术层面上还要注意“三性”:其一,设计的科学性,课程体系设计得越科学、越规范,它实施的效果就会越好;其二,设计的独创性,既不能照搬重点高校的体系,又不能与同类高校不分彼此,要凸显区域特色和本校特色;其三,设计的可行性,体系设计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校实际,符合学生需要.只要恪守三大“原则”,把握上述“三性”,一个接近完美的通识课程体系便会顺利诞生.

[1]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 邹建国,言捷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衡阳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7(1):11-12.

[3] 范伟.转型发展时期应用技术型院校通识教育的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17-19.

[4]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 王迪.通识教育之完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16):180-182.

[6] 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7] 张海云.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8] 沈兰.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9]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0] 林春玲.海峡两岸合作办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1,32(4):120-124.

[11] 章永兰.江西省普通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策略研究一基于麦肯锡模型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2] 刘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13] 汪明.论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之途[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33(11):89-91.

[14] 张弼云.浅谈大学通识教育[J].学园,2013(5):120-123.

[15] 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

[16] 马滟.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17] 陈庆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0(10):21.

[18] 郭德怀,穆晓霞.文工融合:现代高职教育的永恒理念[J].职业时空,2013,9(7):5-6

[19] 鞠献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N].光明日报(网络版),[1999-11-24].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24/GB/GM%5E18250%5E5%5EGM5-2416.HTM.

[20] 张杰.以人文情怀引导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文教周刊,2014-08-14.

[21] 于淑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2] 郑晓莉.地方本科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PrinciplesofDesigningGeneral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inAppliedTechnicalCollege

ZHANG Pengzhen

(DepartmentofPublicBasis,WuhanInstituteofDesignandSciences,Wuhan430205)

Due to the late start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pplied technical college, the education quality needs to be promoted. To put the general education on the right track, our urgent task is constructing a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ith guiding significa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a good design is essential and should observ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as follows: first, with objectives as guidance; second, with student as subject; third, with humanity as Core. On this basis, the scientific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sibilit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also be ensured.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principle

G 634

A

1674-4942(2017)03-0349-06

2017-03-1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2014A054)

张鹏振,教授,E-mail:984035307@qq.com

10.12051/j.issn.1674-4942.2017.03.018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通识课程体系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