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7-03-09文韵漫聂绪恒杨家贵宋维际
文韵漫,聂绪恒,杨家贵,周 琰,宋维际
(1.云南省粮油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2.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 保山 678000; 3.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昆明 650000; 4.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云南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文韵漫1,聂绪恒1,杨家贵2,周 琰3,宋维际4
(1.云南省粮油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2.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 保山 678000; 3.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昆明 650000; 4.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云南省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近年来,云南省杂粮生产规模稳步上升,已经成为云南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粮食安全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云南省杂粮产业现面临的经营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云南省杂粮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云南;杂粮;产业化;粮食安全
云南省杂粮品种多、全省均有分布且全年都有种植[1],种植面积占全国杂粮种植面积的6.1%,产量占全国的7%~11.7%。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排第6位,仅次于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甘肃。云南拥有的杂粮作物种类及其多样性在我国甚至世界上都是最丰富的。近年来,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饮食结构调整、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随着云南省对粮食作物的社会需求及出口量增加,杂粮生产的规模也稳步上升,已经成为云南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粮食安全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云南杂粮种植情况
云南省作为大田作物生产的杂粮包括了食用豆类、禾谷类和荞麦,生产规模仅次于水稻、玉米和薯类,占第4位。其中食用豆包括了蚕豆、芸豆、豌豆、绿豆、红小豆、黑豆、扁豆等12个属 17个种;禾谷类包括了大麦(青稞)、燕麦、薏苡、高粱、糜子等;荞麦包括了甜荞和苦荞。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的杂粮主要是(按种植面积大小排序):蚕豆、豌豆、荞麦、芸豆(普通菜豆、多花菜豆)和青裸等,其他保持零星种植、分散生产、小规模贸易的区域自给消费状态。
1.1 蚕豆
云南省蚕豆在海拔400~2 700 m的中、西部区域均有分布,除河口外,云南省所有的县都有种植。主要分布区域的年平均气温12~15℃。按分类学上的粒型布局,大粒种多分布在玉溪、红河和保山;小粒种多分布在昭通、丽江和文山区域,包括大关-镇雄-巧家-宁蒗-永胜和金平-镇康-双江一带;中粒种是云南省蚕豆生产的主要种群,多分布在滇中的昆明、曲靖、楚雄和大理一带,为云南蚕豆的主产区。
1.2 豌豆
豌豆是云南省栽培豆类中生产规模仅次于蚕豆的豆类种,在海拔360~2 800 m地域中所有的县区均有种植,多分布在年平均温度12~17℃的区域中。豌豆种植主要分布在德宏、昆明、文山、临沧、思茅、保山和曲靖,其中,鲜销面积最大的是昆明、玉溪和红河,为云南省鲜销豌豆的主产区。
1.3 荞麦
云南既是荞麦的起源地,也是荞麦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中心[2],常年播种面积约14万hm2,占云南省春播粮食总面积的10%左右[3]。主要分布在海拔500~3 100 m的地域,种植面积较大的州市有曲靖、昭通、普洱、临沧、昆明、怒江、玉溪;生产面积较大的县为:宣威、会泽、宁蒗、富源、永胜和马龙等,除永胜以种植甜荞为主外,其他县均以苦荞生产为主。
1.4 芸豆
云南白芸豆种植相对集中在丽江市、文山州、大理州、楚雄州、迪庆州、怒江州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县有丘北、麻栗坡、广南、文山、武定、剑川、兰坪、丽江、宁蒗、禄劝、昭通市、宣威、会泽等。其中大白(花)芸豆的主产区是大理、丽江和楚雄,分布了云南省68%的种植面积,是云南省也是中国的多花菜豆主产区。据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资料,近几年云南省白芸豆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0.2万~0.27万hm2,产量7~8万t,出口3万t左右。
1.5 青稞
云南大麦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约22万~23万hm2,总产量约60万t,是中国大麦资源多样性中心[4]。青稞生长在海拔3 000~5 000 m地域,云南迪庆州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无现代工业“三废”污染,为青稞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省青稞的主产区,也是全国优质青稞生产地,青稞种植面积约7 000~8 000 hm2,单产2 250 kg/hm2,总产约1.8万t,迪庆州青稞作为粮食、饲料及加工用料的总需求量约6.7万t,缺口约4.9万t[5]。
2 云南杂粮产业及其发展现状
2.1 政策环境
随着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开通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云南已成为中国开辟东南亚乃至国际市场的大门。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规划,以保证云南省农业种植生产结构及粮食安全为目标,积极发展云南杂粮优势品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粮食流通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云政办发〔2017〕3号)文件要求,打造高原特色粮油和杂粮品牌,做大做强云南特色粮油和杂粮体系,发展荞麦系列和杂粮杂豆特色食品,建设“云南省优质粮及杂粮加工工程”:在红河州泸西县建设荞麦加工园区、丽江市建设白芸豆加工园区、西双版纳勐腊县建设薏仁米加工园区、迪庆州建设青稞加工园区等。为云南省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2.2 加工概况
杂粮是我省粮食生产的重要补充,也是我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部分。云南省杂粮种植面积约56.67万hm2,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13%,产量约130万t,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6]。目前,我省杂粮市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都在逐年上升。一方面,我省城镇人口消费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外销及出口量增加。以原料形式出口的杂粮数量最多的为芸豆、蚕豆和荞麦,其次是红豆及豌豆,加工制品相对较少。云南省种植杂粮的区域大多生态环境好、污染小,很少使用农药、化肥且离工业区较远,所生产的产品可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准,是国际市场上认可的出口创汇产品[7]。
云南保山市透心绿蚕豆发展较好,据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资料,保山透心绿蚕豆年种植规模0.3万hm2左右,年生产干籽粒总量约6 500 t。透心绿蚕豆的加工利用一部分为私人作坊(炒制)的传统初加工,一部分为上档次、有规模及一定技术含量的深加工生产。保山市从事透心绿蚕豆加工的有四家企业规模较大,每年加工量约2 000 t。其他产量较大的杂粮如普通蚕豆的加工利用,本地以销售青豆荚为主,运输到外地后一部分借助冷库加工成豆米销售,一部分直接上市销售豆荚。普通蚕豆干籽粒大部分粉碎后为畜禽饲料,小部分加工成酱菜;豌豆、马铃薯多数在本地收获后以鲜销为主;红薯多数为家畜的饲料;荞麦由于散户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多数为自产自销;大豆多数为传统的初加工,以私人作坊加工成白豆腐,腌豆腐销售,或一家一户腌制酱菜供自己食用。
目前,云南省荞麦加工大多沿用传统加工技术,经清洗、脱壳制成荞麦仁,或碾磨后制成荞麦粉。其中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较好,一直是云南省民族特色杂粮的主要产品。据昭通市农业科学院资料,昭通市的荞麦除供应本地加工企业外,还销往外地,本地企业荞麦年均收购量约为0.82万t,外销量约0.46万t。主要为初级加工,苦荞年加工量约2 000 t,产品有苦荞米、苦荞茶、苦荞粉、苦荞面条、苦荞米线等。本地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除个别企业与科研单位有合作外,大多企业都属于初级加工,没有自身研发团队。
由于加工设备和工艺的限制,云南省目前缺乏高附加值的荞麦系列产品。国内外已有研究通过提取荞麦蛋白开发制成荞麦蛋白复合物,有一定延缓衰老的作用;利用荞麦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黄酮类物质开发一些功能性食品,对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8-9]。虽我省有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生物酶加工技术开发荞麦多肽类饮品,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开发荞麦功能性产品将成为杂粮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10]。云南青稞系列产品如青稞方便面、饼干、茶、降脂胶囊的开发上取得了较好成果。
云南杂粮加工制品各式各样、种类丰富,体现着云南各族人民的地域饮食文化和风格,丰富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内涵。传统杂粮食品如彝族“竿竿酒”、荞粑粑蘸蜂蜜、马龙荞丝、朱提苦荞茶、新平荞麦面、荞麦月饼、荞糕、泸西永仁荞酒、通海豆沫糖、昭通绿豆糕、保山透心绿豆、云南洗沙月饼、呈贡豌豆凉粉、大姚粉丝、香格里拉藏秘青稞干红等,都受到省内外人们的喜爱。
3 云南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及加工工艺落后
云南省杂粮种植基础设施落后,种植栽培技术还停留在传统人工操作阶段,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大多数杂粮产品属于作坊式生产,缺乏先进的杂粮加工机械和设备,除杂、脱壳、真空包装等技术水平滞后,缺乏先进加工工艺。
3.2 投入不足、科研创新滞后
云南省的粮食发展重点大都集中在大宗的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上,杂粮作为副食种植面积散、小、杂,需求量不能与主导粮食相比,经济和社会地位不突出,因而杂粮产业开发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致使长期缺乏政府资金支持及技术投入,缺乏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方案,对杂粮品种创新、改良工作滞后[11]。近年来,虽然云南省各州市科技单位自育和引进了不少杂粮优良品种,但在生产上不能形成品种的集中产地和规模效益,缺乏名、优、特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再加上科研经费不足,这方面工作时断时续,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3.3 产业规模较小
云南省杂粮加工业发展较缓,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宣传推广面窄,品牌打造跟不上,监测水平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杂粮产量小造成市场价格不稳定,使经济效益十分受限。杂粮生产大多是米、面、粉、豆的简单分装[12],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及高附加值的杂粮产品,很难进入高端市场,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云南杂粮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4 建议
4.1 加大杂粮加工科技投入
加大对云南杂粮产业的投入,根据生产需要及时更新品种,加快品种选育速度和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强杂粮科研力量,提升改造现有加工设备,提高科学技术含量,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自主创新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杂粮食品,增加杂粮产品的附加值。对杂粮的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展开研究[13],例如以荞麦、食用豆类、薏仁米、红豆、青稞等为原料采用浸提萃取技术,将功效性成分进行复配或与中药配合开发具有保健功效的杂粮饮品及米、面、粉类营养食品。将杂粮通过粉碎、配比、制粒、烘干等工序加工成制成杂粮复合米[14],既提高了杂粮的适口性,又能保留杂粮的营养成分,且加工过程绿色无污染,成本较同类产品低。将燕麦初加工产品应用纯化技术进行改良和改性,可得到β-葡聚糖、蛋白质与淀粉等成分进行开发利用[10]。
4.2 优化种植布局,建立杂粮生产基地
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地理位置、生产条件选择种植优势杂粮品种,建立规模化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发展当地“名、优、特”杂粮。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规划杂粮产业发展[15],优化区域布局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相关的农业基本配套设施,统一基地建设的生产标准,加强质量检测,保证产品绿色优质。
4.3 加快杂粮市场体系建设,发展龙头企业
杂粮加工企业与种植农户之间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式的经营模式进行规模化及标准化种植生产,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整合相关资源,做好区域优势规划布局,形成“一区域一名品”的格局。以龙头企业带动杂粮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通过与科研、教学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16],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例如生物酶技术、高压气流粉碎技术、发酵工程、微胶囊化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对杂粮的营养成分及功能因子进行创新开发,对一些有民族特色杂粮的加工工艺进行提升改良,建立合理的市场营销运行机制,内销与外拓相结合,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要加快开发面向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市场,建立云南省的优质杂粮品牌。
4.4 加强信息联动及人才培养
在杂粮产业发展中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杂粮种植及销售[17],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信息闭塞、生产不能摆脱传统的自由无序状态,开展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产品产销等活动,建立杂粮相关方的联系、沟通与协作。引进、培养杂粮方面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18],创新人才流动性机制,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
4.5 加快建设杂粮大数据网络平台
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建构多渠道、全方位的杂粮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密切区域间的信息合作机制,畅通企业内外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把握市场动向能力,让企业发挥其最大效益。结合云南省粮食“十三五”规划中建设“智慧滇粮”工程的契机,利用粮食大数据信息网络系统,将杂粮生产纳入云南高原粮仓建设并进行统计,认真进行调研,建立我省杂粮品种及其功能性指标的数据库,有利于云南省的粮食安全发展,同时对杂粮品质及质量标准的建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 结束语
云南省杂粮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利用好云南省的杂粮资源优势及相关政策支持,有利于促进云南省杂粮种植、科研、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的发展,同时对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1] 刘彦和.我省小杂粮生产[J].云南农业,2001(9):8-9.
[2] 李春花,卢文洁,王艳青,等.云南苦荞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37(4):612-617.
[3] 邵金良,黎其万,刘宏程,等.云南荞麦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5(3):17-19.
[4] 曾亚文,张 京,普晓英,等.云南大麦产业发展综合研究与利用[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3):455-464.
[5] 和朝元.迪庆青稞生产与技术发展[J].西藏农业科技,2011,33(1):20-23.
[6] 郑爱清.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高原粮仓建设——云南省“十三五”粮食发展对策探索思考[J].云南农业,2016(7):10-13.
[7] 王绍林,和立宣,和 忠.利用云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小杂粮[J].云南农业科技,2009(Z1):131-132.
[8] KAYSSHITA J,SHINMOKA I,NAKAJOH M.Hypoehole-sterolemic effect of buekwheat protein extract in rats fed cholesterol enrich diets[J].NutrRes,1995,15:69l-698.
[9] 欧阳平,张高勇,康保安.整体正交设计对苦养麦总黄酮提取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2):112-115.
[10] 谭 斌,任保中.杂粮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29-234.
[11] 柴 岩.小杂粮出口状况及其发展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3):8-9.
[12] 张 艳,李建清.杂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阳泉市[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7:33-34.
[13] 吴 峰,胡志超,张会娟,等.我国杂粮加工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3):4-7.
[14] 孙 奥,李江其,李江平,等.杂粮复合米加工技术[J].粮油食品,2012,20(2):40-41,49.
[15] 高宝泉.河北省文安县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 (4):62-64.
[16] 熊 莹.关于杂粮产业化现状及对策的相关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4(6):13-13.
[17] 郭中校.吉林省杂粮作物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杂粮作物,2004,24(6):368-369.
[18] 张奋花.榆社县振兴杂粮产业工作调研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33-33.
(责任编辑:赵琳琳)
Coarse cereals industry sit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N Yun-man1,NIE Xu-heng1,YANG Jia-gui2,ZHOU Yan3,SONG Wei-ji4
(1.Yunn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od and Oil Science,Kunming 650000,China;2.Baos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Baoshan 678000,China;3.Yunnan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Kunming 650000,China;4.Zhaot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Zhaotong 657000,China)
Coarse cereals planting in Yunnan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extensive distribution, wide variety and abundant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coarse cereals produ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has steadily increased,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Yunnan agriculture planting structure and grain security.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small scale,highly processed products in the coarse cereals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arse cereals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Yunnan province; coarse cereals;industrialization;grain security
2017-03-23;
2017-06-20
云南省科技厅青年项目“运用大数据思维评价云南收获粮食的质量与品质的研究”。
文韵漫(1988-),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粮油储藏及加工研究。
聂绪恒(1987-),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粮油检验工作。
10.7633/j.issn.1003-6202.2017.07.009
TS210;TS210.4
A
1003-6202(2017)07-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