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学视角下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017-03-09庄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群体性农村教师舆论

庄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舆论学视角下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庄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年来,我国多省发生数百起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有时多达上千人。从舆论学视角解读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即基于职业共同体诉求的意见公共性、基于教师精英阶层的群体理智性、基于时空关系的传播流动性、基于基层矛盾的风险激化性以及基于教师道德形象的认知颠覆性。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特征,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减少类似事情的再发生。

舆论学;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

教育学者熊丙奇曾说: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的“短板”,而农村教师问题,又是“短板”中的“短板”。现实中,不少地方政府基于政绩考虑,把农村教育当鸡肋。有的地方政府为“节省”教育支出,以极低投入来勉强维持农村学校低水平办学,使得农村教师的正常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低收入、低保障、无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群体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积累到一定程度,便爆发成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群体舆论的行为表达,是广大农村教师宣泄自身不满、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以舆论学视角分析,与其他群体性事件相比,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大明显特征:

一、基于职业共同体诉求的意见公共性

舆论即公众意见。1762年,法国启蒙学者雅克·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组成一个概念,即“舆论”(法文Opinino Publique)。舆论具有公共性,即舆论主体公众对利益和观念的一致追求。在不同的群体事件中,意见的“公共程度”有所差异。而“公共程度”也决定了公众意愿、公众诉求的强烈程度。

公共意见是个人意见的聚集,好比河流汇入大海,同方向的水流一齐倾泻而下,能形成极大的冲击。同是农村教师职业的人们,基于相同的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职业形象、职业身份,并将这种彼此认同符号化并强化,职业共同体内的信息流通更为通畅,源于职业共同体的诉求更为强烈。美国学者克拉伯认为受众心理存在“选择性”,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人的注意力集中的过程是一个人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取舍的过程,人自然会接受同自己已有观点或立场一致的内容,接受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利的信息,排斥不一致的内容、回避有害或不利的信息[1]。面临同样问题的农村教师,“选择性注意”到彼此的困难,“选择性理解”一样的诉求,互为沟通,甚至相互同情,其意见的表达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一份调查显示,近年来42起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中,“拖欠教师工资”这个原因出现的频率最高,27次;其次是教师待遇不合理,11次;再次是看病报销难,6次。教师待遇问题是诱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一类是因教师基本待遇未满足而引发的群体行为,如拖欠教师基本工资、看病费用报销难;一类是教师群体内外待遇相对分配不公平而催生的集体行为,如教师待遇不合理、招考不合理、职称评定不公、奖金和津贴发放不公等[2]。这两类都属于以“经济利益”为主题的诉求。经济诉求因为农村教师这个职业共同体,被放大强化,无数相同的个人意见集合成巨大的公共意见,给了地方政府更大的压力。而在其他非职业共同体的集体事件中,公众的意见因个体差异而有所差别。发生在2007年的厦门PX事件,公众意见的来源四面八方,市民们在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环保认知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对PX抵制的程度有所区别。其中“强硬派”坚持PX项目不仅不能在厦门落户,在整个中国都应禁止,相对缓和的观点是不能在厦门,但在周边城市可以,更为柔性的“谈判派”认为经过严格的环评测试,并披露环评过程,可以考虑在厦门郊区设置PX工厂,当然也有“支持派”,觉得PX项目设在厦门是利好民生工程。相对缓和的公共意见提供给了政府部门处理事件的缓和空间,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发放宣传手册、市长讲话等,平息舆论。相比之下,来自职业共同体的舆论呼声更加强烈,政府立即解决事件的要求更为紧迫。

二、基于教师精英阶层的群体理智性

舆论中有理智和不理智的成分,根据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舆论客体而定,并与舆论主体的文化水平、信息接受能力息息相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属于社会精英阶层。教师在古代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并受到社会的尊敬;《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受到传统因素、文化环境的影响,在群体事件中,教师们表现出较明显的群体理智化倾向,集体行为中呈现“静默抗议”、“依法抗争”等特点。2007年,黑龙江肇东县爆发8000多名教师集体罢课的群体性事件,其中200多名教师代表在市政府广场前拉横幅,进行静默抗议,并先后两次联名写下诉求书,要求工资发放到位、养老金依法依规合理扣除。老师们的诉求书里有理有据,并多次引用《教师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黑龙江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等法律规定,诉求清晰,逻辑完整。而在群体事件的舆论情绪中,教师们并不是一味去发泄愤怒或是祈求同情,而是要求合理,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农村基层教师着想[3]。这些都体现出教师作为社会精英,呈现出的群体理智性。

另外,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中往往会有个别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又往往由德高望重、沟通能力强、负责任的农村教师担当,在多地的群体性事件中,均发现存在这样的意见领袖。群体内,意见领袖是行为的组织者、信息的发布者和沟通者;对外,其是农村教师代表,是斡旋者、谈判者。在意见沟通与平衡,行为活动的有序组织等方面,意见领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也使得农村教师群体事件的舆论发展在意见领袖的引领和影响下更加温和理智。

实际上,理智诉求也应该理性回应。地方政府在面对类似群体事件时,更应该依法依规、理性平稳处理。

三、基于时空关系的传播流动性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人到哪,意见就到哪,舆论是动态的、流动的、会变化的。纵观近年来的农村教师群体事件,从空间上来看,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地域广阔,参与人众多;从时间上看,事件短至数日,长至数月、数年。从时空角度分析,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涉及的区域也越来越广。有学者发现,2002年以后,开始出现五十人规模以上的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且规模有增加的趋势[2]。

这个变化源于人们对行为的模仿。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提出模仿使得行为一致,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他认为,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4]。当A地的农村教师得知B地的农村教师通过上访集会等群体行为,解决了工资问题,A地教师便会模仿这种行为,当其他教师发现有人通过群体事件维护个人利益成功后,也会加入到群体行为中来。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舆论态势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舆论态势是指意见时空蔓延的动态性。某种舆论一旦占有广阔的空间,就表现出坚持意见的顽强性,舆论持续的时间越长公众数量越不断扩大。舆论的时量和从众人数成正比,即

公式中,T表示舆论态势,R代表从众人数,S代表某种意见持续的时间,F表示空间数值[5]。反言之,政府部门想要控制舆论态势,也要从如何减少从众人数、缩短意见的持续时间和控制舆论空间这三方面入手。

另外,如今新媒体盛行,足不出户便尽览天下事,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舆论的流动更为通畅,也加速了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

四、基于基层矛盾的风险激化性

农村地区的舆情有它的特殊性,监测设施简单,管理欠缺规范,缺乏专门的舆情管理人员及相关经验,群体性事件爆发时,基层政府往往没能第一时间介入干预,或者介入方式有误,导致舆论态势恶化,引发严重后果。

相关研究表明,47起案例中,上访对象达到县级政府、县以上教育部门或者县级以上政府的事件就有30起[2]。乡镇政府没能成为抵挡舆论洪流的第一道大坝,舆论就会向更高级别的政府涌动。另外,由于部分基层政府较原始的工作习惯,面对温文儒雅的教书先生们,还是“以暴制暴”的工作方法,使得群体性事件更为激化。河南固始的农村教师集会行动中,带头的几位教师被政府强行行政拘留;黑龙江肇东教师罢课集体行动中,涉事学校的校长被要求当即开除;安徽铜陵参与集会抗议的个别女教师被政府工作人员带走,并遭受暴力殴打。而这样的事件被传播在网上,各类地方的贴吧里,如同野草生长般肆意蔓延,引起更广的舆论骚动。

实际上,80%的中国老百姓走上街头不是反规则,而是要求官员守规则,与西方相反。中国的情形是你说给十块,结果只给两块,说话不算数;西方是你给十块,根据人权,你应该给一百块。性质不同[6]。看清事态,区别事件性质,对政府部门来说尤其关键。政府拥有武力权力,但要慎用这种权力,不能一遇到类似事件就把公安机关推到第一线,人为造成“政府”与“人民”的矛盾。无数事实证明政府的稍动干戈就会变成点燃舆论炸弹的导火索,把人民内部矛盾升级成敌我矛盾,使得事件越来越复杂。

从当地政府角度考虑,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他们是想迅速“灭火”,息事宁人。可欲速则不达,堵不如疏。堵住的只是表象,舆论依然如暗流般涌动,事后还可能爆发。黑龙江肇东老师们的联名信洋洋洒洒几千字并没日没夜在政府广场集会数日,结果就换来了政府的一句简单回应:“教师待遇日后会提高,但如果还继续有集会等行为将视为闹事,将予以严惩”[3]。何为日后?怎样提高?关键信息不清不楚,舆论如同煮沸的开水,要将壶底都烧穿。揭开盖子可能会被烫着手,但沸腾的民意也会变成蒸汽消散。农村教师的上访技巧日益提高,而部分地方基层政府的维稳水平显然还不够高。

五、基于教师道德形象的认知颠覆性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句被人们用来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到了近现代,社会也不乏对教师的美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沐浴万物的春风,是点燃希望的火种,是无私的园丁,是奉献的蜡烛。这些都是我们对教师形象的传统认知。现实是当部分农村的“园丁们”吃不好穿不暖,被迫集体罢课,走上街头去抗议的时候,人们纷纷不解,那个极具精神追求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怎么突然“物质”起来?在部分媒体报道中,也可以看到颇具偏见和充满误解的新闻。如将农村教师合法的集会行为描述成“闹事”“纠缠”,把文质彬彬的教师描绘成“暴民”“不顾学生只顾自己利益”的“刁民”。而近年来,有关农村教师的负面新闻也屡见报端,如农村教师被砍、农村教师虐童、农村教师猥亵留守儿童,加上网络等新媒体大肆传播,这些新闻往往成为当日头条。李普曼(1920)认为,媒介影响人们头脑中累积下来的印象、偏见和固定的成见,一旦这种成见形成,它就会“淹没”人们对“事件”进行描述的“新视野”,“刻板成见”让公众对农村教师这个群体的认知陷入媒体所营造的非客观的“拟态环境”中。一个可以预见的恶性循环是,农村教师形象被颠覆——没有人愿意当农村教师——农村教育长期落后——农村孩子教育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教师遭受社会批判,形象被颠覆。

而对于农村教师的正面新闻中,媒体报道也缺乏合理性和基本的人权关怀。新华社曾报道山西农村女教师宋玉兰月工资150元,还是年度结算。为了维护权益,宋玉兰坦陈,自己堵过领导的门,拍过领导的桌子,但十几年来始终没有解决[7]。文章讴歌宋老师的忘我精神,赞叹她的坚毅品质。熊丙奇直言,这不是乡村女教师之美,而是现实农村教育之丑。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教师也是人,要温饱之余谈奉献,这才是人之常情。农村教师为了自身合法权益合法抗争,于情于理。

舆论场中是各方力量的较量。政府部门拥有天然的主场优势:公权力优势、媒体优势和知情权优势。在多数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中,我们看到这种优势变成了主场劣势:公众对公权力丧失信心、对社会公正缺乏信任。信息公开、平等对话才是正解,而只有熟知并掌握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真正扭转劣势。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268.

[2]刘明兴,赵丽霞.中国西部农村教师集体性维权行动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41c1440 102vm lm.htm l.

[3]黑龙江肇东中小学教师罢课:养老金被扣十余年[EB/OL].http://new s.sohu.com/20141118/n406143916 _1.shtm l.

[4]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

[5]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44.

[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4.

[7]“她是小山村不灭的蜡烛!”——山西代课老师宋玉兰坚守讲台40年[EB/OL].http://new s.xinhuanet.com/ 2015-12/30/c_1117623103.htm l.

Featuresof Rural Teachers’M ass Inc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Public Opinion Studies

ZHUANG Yuan

(School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In recent years,hundredsof rural teachers’mass incidentshave broken out inmany provinces in China,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may amount to a thousand and more sometimes.Analysisof the featuresof rural teachers’mass inc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opinionsstudiesshow s the follow ing:the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vocational community opinion,elite teachers’rationality,fluxing broadcasting based on time and spatial relation,risk sharpening based on basisconflicts,and the overturning image of teachers.Only when the featuresare grasped by authority can right decisionsbemade and such incidentsbe avoid.

public opinion studies;rural teacher;massincident

G451.4

A

1674-831X(2017)01-0041-04

[责任编辑:胡 伟]

2016-11-2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XYS16S18)

庄园(198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群体性农村教师舆论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